年前我翹了5天班,去拜師黃執中學習了一下「表達力」。
今天我想結合這次學習、以及自己近年來的血淚來聊聊「表達」這堂必修課:
在國外,演講、表達早已是一門學科,整個美國從中小學生到高管、從職場菜鳥到總統,都把演講和表達當作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而中國人的哲學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講究「空」「無」,論禪論道莫不如是。是一種混沌,非語言可及,非思辨可及。
老子《道德經》第一句就告誡人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
伴隨的是我們從小關於「表達」的教育缺失和跑偏:
「這孩子很聰明,只是不善表達」
~我們從小都覺得這句話順理成章。
查查每年的高考滿分作文,不在少數都是「文採」的炫技,到處是肉眼可見的思辨缺乏和空洞無一物。
而這些關於表達力教育的缺失和誤導,我們都在後來的職場、親密關係、投資合夥的不斷碰壁中一一買單。
我最近兩年在人際交往中陷入一種失語症的怪圈,但連我最好的朋友和同事都沒感覺到我的異常,因為常年養成的職業習慣已經形成一種肌肉記憶,情緒不現人前——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其中的煎熬。
是我的「表達能力」「口才」退化了嗎?
帶著這樣的懷疑,我年前去跟黃執中面對面學了5天6夜的表達。
很快我就發現我的所謂「口才」並沒有退化。
在黃執中的課上,臺下坐著幾百人,滿是攝影機和聚光燈,黃執中的現場遊戲要求我們用隨機給出的詞語挑兩個詞組一個觀念,這個觀念必須是意料之外、非共識,但你必須自圓其說,讓人覺得合情合理。
我發現我完全能快速打出邏輯草稿,甩出一個足以吸引眼球的「邪惡」觀念,然後鬼扯出一通大道理:
黃執中聽完在臺上大聲對我說了一句:
「漂亮!」
那一刻我意識到我的失語症原來可以輕易消失於無形。
而且我竟然完全可以去勝任一場高強度的辯論賽和即興演講。
出問題的不是我的「口才」,而是我對人際交往出現了某種恐懼和興趣喪失。
無法表達,只是因為持續down的狀態讓我的世界成了慢鏡頭,不是嘴巴停了,是思維停滯了。
而在辯論、演講中,你不用擔心沒有話題,它會給你規定話題;你不用擔心對方不回應,不用擔心對方的回應不如你的預期,因為辯論規則是對方肯定會回應你,而且一定會反駁你——
而在人際交往中,你內心深處會有這些恐懼:
害怕得不到預期的反應,
害怕被嘲笑,
害怕被忽略,
害怕被傷害,
忐忑不知何時開始、何時停頓、何時結束——
而這些人際障礙,多多少少都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某些機緣巧合下甚至能把一個「外向」的人變得完全喪失表達欲。
開心的時候,朋友問為什麼不開心。經常會導致兩種談話局面:
一種是「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不開心」,朋友繼續問,問到最後我發現根本沒什麼不開心的事,你表達不出來的事情,很多時候就是不存在的。
另一種情況是你有某些深層次的傷痛,你的說法通常也是「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不開心」,朋友繼續問,最終會追根溯底到一些具體的事情,或許是兩年前的一次傷害,或許是童年某天的一次挨打,等等。
而當你表達出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就是自愈的開始。這也是心理諮詢的專業方法。
而一旦你緊鎖心門一直說「沒什麼具體的事情,就是感覺不開心,我表達不出來,就是一種感覺而已」——那麼這件事情就會一直以一種混沌的狀態充斥你的身體,最終把你吞噬。
重拾表達的過程,
便是自我療愈的過程,
也是恢復人際的過程。
我有個在谷歌美國總部工作的朋友曾經說起他的一個面試經歷,面試只有一道題,就是讓你「表達一件你想表達的事情」,向面試官傳達一個觀念。
因為你如何選擇你要講述的內容、你講述的水平,反應的是你的謀略,你的邏輯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創新能力、說服能力等等。
真正的好口才其實與「口」無關,真正的好口才是「好腦子」,而「好腦子」is the new sexy。
大家都知道,賈伯斯不僅創造出了蘋果的商業帝國,他的演講也一直被視為表達的教科書。
賈伯斯在Macbook Air第一代的發布會上,沒有羅列參數,沒有解釋艱深技術,而是從牛皮紙信封裡抽出了Macbook Air,反覆說一句話:
「世上最薄的筆記本」
自此「最薄」這個概念根深蒂固的植入進用戶的心智,改變了全世界對筆記本的認知。
一件事情你表達不清,其實是你腦袋中對這件事情的思維不清。
你語言的精細程度,
其實是你思維的精細程度。
如黃執中所說:
表達是語言的疆界,
語言是我們的疆界。
現在大家隔三差五的就會被中年危機刷屏,究其本質,其實是在於人到中年,往往會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具備不可替代性,能力和資源跟不上欲望。
這也是為什麼個人IP如此重要,你不能是一個無名氏,你要和別人區分開來。
而你表達了什麼,就會建立什麼樣的個人IP。
如果你是一個從不打扮、審美欠缺、不care潮流的形象,突然有一天你開始賣起了美妝產品,你的貨估計是很難賣出去的,因為你沒有塑造起美妝那一卦的個人IP,所以消費者無法交付信任,沒有信任就沒有買單。
只有表達才能建立和改變別人對你的認知,才能因此建立聯繫,才能連結跟你同頻的資源。
現在的朋友圈可以見到世間萬象,比如消失10年的朋友突然讓你幫著推廣產品。
而尷尬的是,朋友10年不見面不聯繫,ta也從來不發朋友圈,從不在群裡發言,其實你對他的印象已經非常模糊甚至完全遺忘。
你從來不表達,你在別人的世界裡就會漸漸變成一個模糊的鏡像,繼而變得不再存在。
那麼這種時候,別人憑什麼信任你呢?你擅長什麼我不知道,你喜歡什麼我不知道,你是正在搞傳銷嗎——是的,一般人甚至還會有這種不顧舊情的猜忌。
因為你在我的世界根本不存在,我們自然就不存在情感交流和資源交換的前提。
話劇《戀愛的犀牛》裡的有句戲虐的臺詞:
聽起來略帶荒謬甚至讓人不適,然而又不明覺厲,
「凡是無法被表達的,都不存在。」
表達的底色本身是荒謬和悲涼的。萬事萬物,說出來即是錯。
表達即是局限。言者失之。
表達打破了我們想迴避衝突和保護隱私的舒適區。
然而,我們人生中的那一次次懊悔,又有哪次不是在懊悔那個固步在舒適區的自己呢。
表達是一劑良藥,我們在表達中了解自己、加速成長。
表達是一門哲學,它是我們每個社會人,每個組織,每段關係存在的前提。
表達是一門謀略,我們通過表達產生情感連結、獲得功與名。
萬物皆待表達——
你我豈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