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急救疫情車護士李堯:其實也怕,在後方守好我們這一畝三分地

2021-01-12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4日訊 作為120急救車上的一名跟車醫護人員,30多歲的小夥兒李堯見過太多生生死死,但是最近這段時間出車,他真的有些擔心。

坐上120急救疫情專車:其實我也怕

齊魯醫院急救科北側院裡,停放著數十輛救護車,這是院前急救科所在地。

急促,電話鈴響。第二聲還沒來得及響,護士李堯的同事就已條件反射似地抓起了話筒,「喂,你好,疫情車待命……」歷下區某小區裡,一位居民剛從國外返回,需要到指定隔離點進行集中隔離。N95口罩、帽子、護目鏡、鞋套、手套、防護服……李堯和司機老楊迅速穿戴好,老楊用棉籤給護目鏡擦碘伏:「這樣可以防止起霧。」大約三分鐘後,120急救車一路鳴笛駛出了醫院大門。

疫情期間,科室劃分出一輛疫情專車,用於運送轄區內有新冠肺炎疑似症狀的人員或者外省返濟需要集中隔離的人員,由科室的31名醫護人員、8位司機進行輪班。

這天是李堯值班,負責出疫情車。或許平常習慣了時間爭奪戰的緊張節奏,去小區的路上,儘管情況沒有十分緊急,李堯和司機老楊還是緊繃著一根弦。

「出疫情車和非疫情車,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記者問李堯。「怕他是新冠肺炎患者。」鳴笛聲此起彼伏,隔著口罩,「怕」字仿佛被顛散在一路呼嘯中。「身體上有壓力,穿著防護服很笨重,護目鏡阻礙視線,影響行動。」李堯緩緩地說道。他護目鏡擦過碘伏的位置,霧氣凝結成水珠,像極了因為辛苦而流下的汗珠。

「心理上的壓力,就是擔心,害怕被傳染。我自己沒啥,主要怕把病毒帶給家人,畢竟孩子還小。」李堯的大女兒6歲,二寶剛滿7個月。

十分鐘後,救護車停在了小區門口。又十分鐘後,需要去定點隔離的居民拎著大包小包出來了,是位年輕的學生。她在國外讀書,幾天前返校上學,發現境外情況不容樂觀後接著回國,按要求,要集中隔離14天。

沒有過多言語,李堯將她送到隔離酒店,交接好信息後,便迅速跳上了救護車,乾淨利落。

一個月理髮兩次:我為什麼還不出發

「我摘帽子了哈,別嚇著你們。」面對鏡頭,李堯半開玩笑地說。每次出車回來,李堯和同事們都要在調度室門口脫防護服、消毒。摘下帽子,原來他髮型酷似「光頭」——比光頭長,比板寸短。

在滿世界都吐槽自己「長髮及腰」急需tony老師幫助的當下,李堯已經剃過兩次頭髮了。「我愛人,在家給我理的,就用我孩子的推子。」李堯有點得意地說,他已經好多年沒理過這麼短的髮型了。剃頭髮,只為一件事——他是齊魯醫院援助湖北的第五批預備人員。「行李都打包好了,隨時準備出發。」他手機裡還存著以前頭髮長些時候的照片,同事說,打眼看去,有那麼一點像雷佳音。

李堯的妻子,在齊魯醫院產科工作。大年初一,愛人在醫院值班,李堯在家帶孩子。看到微信群裡同事報名去援助湖北,自己也毫不猶豫報了名。「報名沒和她說,回來以後告訴她,她也很支持我。」但是看著其他科室的同事一批批趕赴前線,而自己一直沒有被選上,李堯心裡有些著急。終於,第五批的人員名單裡有了他,當天,妻子就為他打包好了行李。但過去了幾天,一直沒有第五批出徵的消息,李堯又有些著急:「我為什麼還不出發?」

去支援前線的想法12年前就有了。汶川地震時他就渴望去汶川做志願者,無奈當時正讀書,只得作罷。

是「一畝三分地」,也是前線

「我們都去湖北了,誰來守護咱們,誰來守護咱的一畝三分地?」之後,領導的一番話讓李堯走出了「著急誤區」,他明白了,抗擊疫情不一定非要在前線,更何況在濟南的工作也是前線。「不管在哪裡,只要我能防疫,能救人就可以!但是如果前線需要我,我也會立即出發!」七尺男兒,熱情飽滿。

不過最近這幾天,李堯沒有那麼想出發了。「不去的意思就是湖北的疫情控制住了,大家能和以前那樣正常生活了,多好。」

為什麼那麼想去前線呢?李堯說,自己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去當兵。一身軍裝帶來的保家衛國的使命感,是他從小嚮往的。不過,身上這同為墨綠色的、和軍裝有幾分像的救護工裝,也給他帶來了使命感。怎麼形容這種使命感呢?「如果穿著便裝,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殯儀車,我會繞著走,躲開它。但,一旦穿上這身衣服,如果在急診門口碰到殯儀車,我會毫不避諱。」李堯說。穿上工裝,就像是換了一個人,這便是職責和使命。

相似的工裝,不同的職業,卻讓李堯有著相似的使命感。一次出車回來,他寫下一段話:「我是一名急救人,雖然不能像戰士一樣,保家衛國、衝鋒陷陣,但我也能守護這一畝三分地上老百姓的安全,守護他們的生命安全。」

傍晚時分,李堯結束了一天的出車任務,換上了便裝。他值班這天,疫情車一共出車8次,頻率是兩周前的一半;且這幾天接送的人員以外地返濟隔離人員為主,很少有出現發熱症狀的人員。

許是春寒料峭,為了一遮寒意;也許是尚不習慣短髮的髮型,他戴了一頂嘻哈風的帽子。提上剛從食堂買的饅頭,踏上電瓶車,回家路上,夕陽影裡車來人往。

他感覺,這個城市,正在慢慢甦醒。

閃電新聞記者 婁冬梅 呂釗 報導

相關焦點

  • 我們的一畝三分地
    從省行黨委到駐村工作隊 , 從各級支部到全行員工 , 遼寧工行人用赤誠澆灌這片貧瘠的土地,把貧困農民視作自己的親人,把貧困地區當成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來耕耘和堅守:修路、建方塘、打水井,反租到包,陽光大棚,特色農業 …… 六年來,這一畝三分地已經被工行人打理得有模有樣、有滋有味。
  • 父親那一畝三分地
    順便帶些豌豆角回去嘗嘗,我都摘好了,放冰箱裡保鮮呢。」聽到這裡,我知道,這是父親想我們了。父親一人住在鄉下,與我們相隔50多公裡。現在,女兒剛畢業參加工作,妻子成天忙裡忙外,我也一直要上班,到了周末,一家人就只想在家休息。但是接到父親電話後,我決定,這個星期天去鄉下看望父親。因為父親的提醒讓我想起已有好長時間沒回去看他了。
  • 她被好閨蜜插刀,回到九零,發誓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年代文
    她被好閨蜜插刀,回到九零,發誓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年代文大家最喜歡的推文時間到了!今天依舊推薦小可愛們喜歡的甜寵高幹文!男主絕對寵女主,你惹的禍我全都給你頂著,超級蘇的有沒有,反正老夫的少女心已經泛濫成災啦!所以今天在這裡就給大家推薦甜寵的軍婚高幹文。
  • 往後餘生,守一畝三分地每月300元生活費,你願意這樣度過嗎?
    這讓只有30歲的年輕小夥不斷的嚮往著田園生活,也許是見慣了在大城市緊湊的生活了,比較排斥職場上的勾心鬥角,討厭凌晨6點擁擠的地鐵,沒有一分鐘能安心吃個早飯。當看到網上新聞說道一個中年男子因為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而哭泣街頭。作者不由得嘆息,這又是誰家小孩的父親?誰家父母的孩子?又是誰家女子的丈夫?從他的身影上折射出每個人青年人在城市打拼的不容易。
  • 俺的一畝三分地
    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俺是一個實誠人,對這句老話深信不疑!哈哈,一旦入錯行,只有將錯就錯啦! 我家正可謂八輩貧農,2003年借著全民戰勝非典的萬丈豪情我們順勢完成了高考!離一本錄取線差8分,但足以讓父母揚眉吐氣!他們渴望兒子光耀門楣,走出農村永遠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與這一畝三分地打交道!當然那是他們一廂情願...
  • 什麼「底」都靠不住,別只守著那一畝三分地了
    以李大霄為代表的業內專家們被打臉打得啪啪響,可似乎什麼底都守不住。2016開年3個星期,A股蒸發了15萬億元,相當於10個希臘的GDP。「底」在哪裡,誰能預料?有時候看著身邊的一些人,整天埋頭看著炒股軟體K線走勢的上上下下,真心覺得累。股票是個嗜血的玩意兒,國人炒股又有一種不賺錢死不罷休的倔勁,哪怕各項技術指標早顯示大盤見頂,還是擋不住太多的人蜂擁而入。
  • 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種好
    比託爾斯泰早100多年的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的《老實人》很有意思,老農民面對眼花繚亂世界,說出了真諦:我從來不打聽君士坦丁堡的事,我只打理好我的園子,把種的東西賣出去。這是一句再平常不過的話,但樸素之中蘊含真理。我們每天被各種新聞環繞著,我們連自己的生活都過的亂七八糟,卻關心哪個明星出軌了川普還能不能繼任,我們的智慧,還不及一個農民。說起農民,我總是想起父親。
  • 最苦的日子,請埋頭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深度好文)
    原創┃萬紅雲最苦的日子,請埋頭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苦字當前,埋頭做事。不可亂思,不可喪志。苦日子,有時候會把人苦傻;苦日子,有時候會把人苦哭;苦日子,有時候會把人苦的眼淚流不出。最苦的日子,請埋頭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問事非流長,不猜他人怎想,一心一意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我們用心去耕耘一畝三分地,多問問自己,有什麼過不去的?心靜了,什麼事也都看淡了;我們用思考去耕耘一畝三分地,學會思考,善於思考,把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掉;我們用勤勞去耕耘一畝三分地,勤勞作,勤耕耘,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
  • 「一畝三分地」哪來的
    文化北京【「一畝三分地」哪來的】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聽這名,有沒有歷史的厚重感?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位於西城區東經路21號,永定門大街西側的先農壇內。建於正陽門西南,與其東面的天壇建築群相對應。「一畝三分地」這個詞聽過吧,就是從這兒來的。 ​​​​(來源:@北京西城) ​
  • 扶貧日記丨我的「一畝三分地」
    我叫廖希根,來自醴陵市白兔潭鎮洙塘村,是一個「菜農」,如果這「一畝三分地」的菜生病了,我就會想辦法進行「施肥」或者「打農藥」,把產量提高。其實,我是一名扶貧專幹,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我們村的扶貧故事,來看看我們是如何打理我的那「一畝三分地」的。2017年4月份,在廣大黨員和村民的投票選舉中,我進入村委會,擔任扶貧專幹。從那時起,帶著大家的信任,開啟了我的扶貧之路。
  • 漢服文化中「一畝三分地」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漢服文化中」一畝三分地」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經常說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打理好就可以了,「一畝三分地」具體是指的什麼呢,「一畝三分地」嘗嘗指的是個人利益或勢力範圍,在西方的概念中就是獨立自主的意思。如嫌別人多事的時候就說:「別人的事你就別過問了,還是先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吧!」,那麼,為什麼用「一畝三分地」代表個人的勢力利益呢,為什麼叫「一畝三分地」,不叫其他的呢,比如自己的地盤呢。
  • 農民靠僅有的一畝三分地能發家嗎?
    問:農民靠僅有的一畝三分地能發家嗎?先把發家的界定搞請楚,究竟在一年中掙多少錢才算發家。有的人期望值並不高,現在一年掙一萬塊錢就認為是發家,有的人不滿足,掙一百萬才算發家,掙九十九萬就很失落。如果,三口之家在一年中能掙三十萬算是發家,掙二十九萬都不算,那在一畝三分地上一年能收穫十萬就算發家,達不到十萬就不是發家。回來再說在一畝三分地上經營什麼能一年純收入十萬。搞養殖,一畝地豬舍能養一百頭豬,一畝三分地每年能出欄一百三十頭豬,如果一頭豬賣三千,除去成本剩八百塊錢的話,一畝三分地一年就能收入十萬塊錢,三口人三畝九分地總收入三十萬,就算發家。
  • 「一畝三分地」說法源於皇帝「親耕」的耤田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 郎世寧繪  習近平主席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在專題聽取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後特別強調,京津冀要「協同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這裡所說的「一畝三分地」代指什麼?
  • 一畝三分地是不是年輕人的歸宿?
    在這個日新月異,更迭交錯的時代一切仿佛雨後春筍一般,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裡,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技術的誕生,各種應用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隨之而來的失業,疾病,環境等問題也隨之而來,或許對於平凡的人來說這些不是我們關心的問題,60,70年代的人趕著國家建設的時代
  • 基層青年幹部該怎樣理解「一畝三分地」
    春節假期結束,在河北返回重慶工作的車站,文化程度不高的父親一句「不要留戀家裡這一畝三分地」,讓我不由聯想起自身工作,思緒良多。習近平總書記曾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要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努力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 微小說:一畝三分地
    他緊接著又補了一句,「現在的年輕孩子和我們那時候可不一樣,年輕人有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就連生物鐘和我們都不一樣。」繡花一聽「生物鐘」這個詞,噗嗤就笑出了聲,「你這老頭子,老了老了說的話咋還時尚了,啥叫生物鐘啊?」老王頭抬得更高了,「這你就不懂了吧,」他有點得意了,「總之,一句話就是我們兩代人生活不一樣,住在孩子那裡多少有些不自在。」
  • 加入我們!一畝三分地招小編(實習生 to 全職)
    新媒體運營/網站編輯(1-2名)職責:針對留學生和北美華人感興趣的話題,挖掘、整理和推送一畝三分地優秀內容
  • 「一畝三分地」結出「增收果」
    在村民口中,無論自家的小園兒多大,都習慣叫它「一畝三分地」。「就房前屋後那一畝三分地能幹啥啊?種點時令蔬菜自家吃唄。」沒成想,這「一畝三分地」和扶貧、增收掛上鉤,還真種出了花兒、結出了果兒。 小毛蔥蒲公英成菜園「新寵」 海倫市長發鎮長華村貧困戶滿守祥今年71歲,過日子精打細算:「家裡房前屋後兩個小園兒,前園3分地,後園2分地,都讓我種上了毛蔥。」
  • 守著一畝三分地,女主種小麥,種白菜蘿蔔,還養雞鴨
    不管你之前看沒看過種田文,看了小編推薦的小說,肯定不會讓你失望,這四本小說都是小編精挑細選,而且很多小說小編都有看過的,質量絕對保證,其中,第三本《廢后的一畝三分地》守著一畝三分地,女主種小麥,種青菜蘿蔔,還養雞鴨!好書不容錯過,你還在等什麼?趕快點擊閱讀吧!
  • 農民種一畝三分地一年能賺多少錢?
    上學的時候沒有好好學習,現在也沒有一個好的工作,2009年的時候學了電氣焊,也算是一個手藝人了,大廠了基本上進不去,因為沒有文憑,所以就跑跑工地,其實工地上的工資還是很高的,現在我的家庭條件也算不錯了,吃喝不愁了,手裡也有點積蓄了。去年的一天,工地停電在家休息的時候,父親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了,進門就跟在做飯的媽媽說「明年咱們也請人給咱們收麥子吧!直接給運到家裡來,實在是幹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