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場會」,一個冒著鄉氣的土著詞,最近很火,值得上一下熱搜。
實際上,這是一個地方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又一個「楓橋經驗」。觀潮君曾經於10月13日就推出了一篇《屋場會+志願服務模式,武陵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C位」佔道》的文章,引發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隨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伴隨國家全面建設現代化的「十四五」時代進程,擺脫貧困的中國基層,面臨的另一個重大課題就是現代化條件下的社會治理創新。
「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浙江、陝西、山西、吉林、湖南等地考察時,就基層社會治理作出過一系列重要指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也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如何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適應社會治理新常態?近幾年來,張家界緊扣基層實際,緊盯群眾需求,通過廣泛召開「屋場會」,以小切口疏通了基層治理的一系列難點、堵點、痛點,碰撞出了鄉村治理的好聲音。
下面,觀潮君就通過親身所看、所感、所問,帶領大家去看下張家界的「屋場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會。
「屋場會」是一個什麼會?
▲烤著火,喝著熱茶聊著天,這就是張家界「屋場會」。
屋場,在南方方言中是指由一個或多個以家族、戶族、氏族或其他原因自然形成的居民聚居點,其起源是人們經過長時間在某處自然環境中的自發組織,自然聚集在一起居住而形成。
「屋場會」,就是各級黨員幹部利用這種村民的自發組織形式,把會議室搬到他們的「朋友圈」:屋場、田間地頭等村民聚集地,不拘形式、不限時間、不定內容,與老百姓一起講政策、拉家常、聽實情、議事情。幹部和群眾同坐一條板凳,村裡「零負擔、零接待」。
張家界「屋場會」一改過去只召集黨員、組長、自治組織成員等固定人員議事的習慣,把更多的普通群眾,特別是鄉賢、貧困戶、經濟能人等吸納進來,切實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用群眾自己商議的方式解決問題,真正實現了讓群眾當「主角」,幹部當「配角」。
「屋場會」是怎麼開?
「屋場會」怎麼開?觀潮君就給大家說說親身經歷的幾場屋場會吧!
12月15日上午,張家界市桑植縣澧源鎮西界村的「屋場會」就在村民黃生鈺家門口的前坪上召開。村民們打著餈粑烤著火,喝著熱茶聊著天,「土話俚語」暢談著村子這幾年的變化。
▲「屋場會」上,駐西界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陳晴用通俗的「土話俚語」向村民介紹村裡面發展情況。
「老鄉們,今天召集大家開一個『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的『屋場會』,歡迎大家踴躍發言、提問!」一開場,張家界高新區駐西界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袁凱大聲說道。
「現在村裡基礎設施完善了,鄉村旅遊馬上也將開展了。」駐西界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陳晴向村民介紹村裡今年的變化情況,一邊打量著村民的神色。
當看到村民臉上露出疑惑表情時,陳晴馬上笑著向村民問到:「村裡的路修好沒有?」「電通了沒有?」「家裡的自來水有沒有?」
當聽到這三句話時,圍著烤火的村民們臉上的疑惑頓時煙消雲散,笑著大聲回答「好了」「通了」「有了」,而且一聲賽過一聲,回答完後,還響起了陣陣掌聲。
▲說到村民心坎上時,村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這就是「屋場會」的場面。跟村民開會,就需要如此接地氣,才能聚人氣。
當大家聽完陳晴對今年的工作總結以及對來年的工作展望後,村民這個「主角」開始進入提問環節。
「村裡的鄉村旅遊規划進展如何?到時候能為我們提供哪些就業崗位?」……村民就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旅遊等方面的想法和疑問一一提出,一吐為快。
「村民肯說了,我們的工作效率也更高。」袁凱說,他十分喜歡屋場議事制度,因為它曾給他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屋場會」開了有什麼用?
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田富村在「屋場會」開始之前,村民們打餈粑,扯薑糖,氣氛熱烈得像過年。空氣中也瀰漫著美食的味道。
▲烤餈粑是張家界「屋場會」冬天的標配。
「大家有什麼問題,儘管提!」「屋場會」正式開始後,田富村黨支部書記毛成學開門見山地說,「召開『屋場會』就是為大家解決實際問題。」
「雖然家家戶戶都有了自來水,但每到枯水期,水壓跟不上,能不能長效解決大家的飲水問題?」
「村裡有一段路況不好,孩子讀書經常走那條路,能不能修一下?」
「現在村民生活好了,但是衛生環境卻沒有改善,請問能不能有個好的辦法?」
……
毛成學的話剛落音,村民就環境衛生、飲水、道路安全等方面,將自己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股腦兒倒了出來。
村民每提一個問題,毛成學都同他們交流、詢問,有時還問的非常仔細,一筆一筆地記在本子上。
就飲水的問題,毛成學回應:「我們已在隔壁文豐村的山上找到一處閒置水源,去看了3次。如果確定這處水源在乾旱季節也有足夠的水,我們就採取自然引流的方式,把水引進村。」
在這種一問一答之間,很多事情就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和處理。
▲張家界「屋場會」的功能定位。
「有了『屋場會』,鄉親們把村裡的事都當做自己的事,大家齊心協力,解決了飲水難、『髒亂差』等生產生活問題,村子變得更美了。」村民趙和平感慨地說到。
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11月份,張家界共有「屋場」2758個,開會20932場,聽眾人數超100萬人。針對群眾訴求,通過「現場解決一批、解釋說明一批、協調處理一批、集中上報一批、反饋匯總一批」分類解決,有效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和滿足感。
「屋場會」在張家界進一步升級
隨著「屋場會」召開的次數越來越多,村民也逐漸嘗到了甜頭,由開始的「被動」,變成現在的「主動」,紛紛表示:「希望能夠一直開下去。」
無規矩不成方圓。為了能讓「屋場會」開得好、開得長遠,張家界市摸索出了一套經驗,包括完善的「三級」聯動機制、集中指導機制、需求對接機制和督導考評機制。
所謂「三級」聯動,是指建立縣、鄉、村「三級」聯動,推動屋場會全面覆蓋。各區縣由宣傳部門牽頭抓總,具體事務主要由各鄉鎮黨委、村居(社區)黨支部承擔。還規定「屋場會」納入年度績效考核。
張家界武陵源區索溪峪街道還探索出了「屋場網格+黨員微網格」模式,推行「1+N」的社區網格屋場管理體系。按照一個文化骨幹、一塊電子顯示屏、一面文化牆、一組燈光、一個村村響廣播、一個監控、一支文藝隊伍、一面旗幟這「八個一」的標準,讓人員、場所、資源匹配至各個區域網格。杜修勇表示,要讓「屋場會」切實成為打通宣傳、教育、凝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實踐陣地。
▲張家界永定區則將文藝表演與理論宣講相結合,進一步豐富了屋場會形式。
張家界永定區則將文藝表演與理論宣講相結合,進一步豐富了屋場會形式。音樂快板《脫貧攻堅鬥志昂》、小陽戲《社會風清氣正》等節目既送熱鬧又送理論,群眾坐得住,看得懂,農村基層百姓對黨的惠民惠農政策、農村「美麗鄉村」建設有了更深的認知和印象。
除了「屋場會+精神文明建設」,永定區還創新開展「屋場會+理論宣講、基層自治、扶貧扶志、感恩教育」等,讓基層宣講更加深入人心,糾紛化解更加便捷有效,脫貧成果更加鞏固,幹群關係更加密切。
▲70多歲的老奶奶都趕來開「屋場會」,他們的眼神裡都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基層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應要確立一種創新理念:沒有最好的,只有適合人民群眾需要的。」湖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員、湖南湘民社區治理研究中心理事姚選民博士後介紹,張家界「屋場會」治理方式受當地村民歡迎具有必然性:一是得到了當地村支兩委班子大力支持,相關配套工作做得好;二是最大程度降低了村民的議事成本,不用丟下手頭工作趕遠路;三是契合村民議事習慣,大家討論事情比較自在。
姚選民表示,一種基層治理方式若在一定範圍業已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張家界「屋場會」這種形式,就應及時進行經驗總結和制度定型,不僅可以降低更大範圍內治理模式的探索成本,儘快產出社會效應,而且可以打開基層社會治理的湖南篇章,形成三湘大地上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觀潮君認為,張家界「屋場會」作為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湖南的創新發展和生動實踐,一種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正在成型,基層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成效也正在為民眾所接受、所樂見。
來源:觀潮的螃蟹
作者:觀潮君
編輯: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