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喜歡剪紙,眼看著都剪了一輩子了!」
在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蘭州剪紙傳習所」,我們見到了76歲的葉長友老先生,從小受家人的影響,葉長友的一生都痴迷於剪紙。這麼多年,創作的作品數量已經數不清了,題材也非常廣泛,從花鳥魚蟲到家國民生,葉長友的剪紙有傳承更有創新。
六十多年,葉長友用一把剪刀剪出了冷暖人生,剪出了大美甘肅。
「我要為我的第二故鄉甘肅做點什麼」
葉長友祖籍江蘇揚州,66年前,10歲左右的葉長友學會了用剪子鉸剪紙、用刀子刻剪紙的技巧。之後來到蘭州,成為一名美術教師,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葉長友還在全省中小學推廣他的剪紙教學經驗,並在甘肅省各地區舉辦教師培訓班,傳授剪紙技藝。他利用業餘時間苦心鑽研,結合自家祖傳絕技,研製出了「葉長友點染套色剪紙品種」。
「這些年算是自學成才,後來有機會下鄉,和民間的剪紙藝人學習交流了不少」,剪紙已經成為葉長友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現在我的作品就是我想說的話。我在甘肅過了大半輩子,家也安在了蘭州,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想為甘肅做點什麼,我會的只有剪紙,所以就想用剪紙的形式來展現甘肅蘭州的文化和風景,讓更多的人來到甘肅,了解蘭州,記住這裡」,抱著這樣的想法,葉長友開始了《蘭州古八景》的創作。
「創作《蘭州古八景》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怎樣體現『古』字?」為了找尋這個答案,葉長友先後走訪了蘭州的幾十位老藝人,又去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博物館臨摹畫作,實地考察,足足過了半年,葉長友才有了答案。「蘭州古八景一定要體現時代的特色,有歷史的印記,所以我的作品中盡力還原了很多當年的風景」。
歷時半年,以甘肅省圖書館所藏何海樓國畫《蘭州八景》為依據,葉長友的剪紙作品《蘭州古八景》終於完成了,「五泉飛瀑」「蘭山煙雨」「白塔層巒」「梨苑花光」「河樓遠眺」「古剎晨鐘」「虹橋春漲」和「蓮池月夜」每一幅都受到大家的好評。
「他是真正把作品研究透了的人」
葉長友的每一個剪紙作品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從青年時期創作的《日出》《訓練》《談心》等生活題材為主的作品,到後期的《甘肅彩陶》《敦煌舞伎》《美麗甘肅》《皮影頭茬》《蘭州古八景》《金陵十二釵》等一大批展現中國歷史文化的剪紙作品,葉長友把民間最傳統的剪紙技藝結合了最新的時代變化,展現著自己獨有的剪紙特色。
說起《甘肅彩陶》這幅作品,葉長友還記得一件有趣的事情。
剪紙工作室來了一位老者,一直盯著《甘肅彩陶》看,看完就對葉長友說,「我要考考你,這幅剪紙的彩陶是哪個年代的東西?」葉長友不僅回答了彩陶的所屬年代和出土時間,還發表了自己對於彩陶的理解。這位老者聽完一陣感嘆,說他是真正把作品研究透了的人。
「剪紙作品的設計和構思非常的重要,這是一個剪紙藝人需要做好的基本功,容不得一點馬虎」。
「比如剪梨花的時候,我就去了什川,搜集了梨花各式各樣形態的照片,帶回來再仔細的研究,你不能剪出來的花都是一個樣子,每一種花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你必須要仔細地觀察,認真地記錄」。
「剪紙可以包含的東西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技藝需要不斷的練習」,說著,他拿出了一張大紅紙,一邊疊,一邊說,「三剪刀就可以剪出一個雙喜來」接著拿著剪刀就三下,幾秒鐘之內一個大紅雙喜就出現在眼前。
「不能給大家添亂,要添彩」
在葉長友的工作室,還有一幅他最新的剪紙作品《少年強中國強》,「我覺得這個題材很好,反映現在的思想,我也在看報紙看電視,認真的學習到底什麼樣的內容是應該給孩子們講的,我也會思考要為孩子們呈現怎麼樣的中國文化和精神」。
實際上,退休後的葉長友還一直堅持去校園講剪紙藝術,「我想讓更多的小朋友們了解我們的剪紙藝術,而且要讓他們通過剪紙學到更多的優良的傳統」。
就在採訪的過程中,葉長友的工作室,來了兩位客人,小姑娘要出國留學了,想帶點禮物,葉長友正在為她介紹剪紙,還希望她能把這些中國的藝術和文化帶出國門,讓世界對中國有更多的了解,對甘肅有更多的認識。
「這麼些年了,他就喜歡剪紙,給別人說的最多的也是剪紙」葉長友的老伴說。
臨別時,站在門口的葉長友說,「我感覺只要是自己想幹的事情,就要努力把它幹好,不能辜負這些年國家和社會給我們的支持,我這個歲數了,不能給大家添亂,要添彩」。
文/圖 彭曉姣 劉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