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張紙
萬千世界在其中
剪紙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亳州,王炳華老人用一把剪刀,「剪」出了美好新生活。
王炳華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1950年,王炳華出生在譙城區古井鎮減店村的一戶農民家中,他的父親有一門祖傳的手藝——扎社火,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童年的他就開始學習紙紮和剪紙手藝。
(資料圖)
偶然的機會,王炳華有幸拜剪紙藝人呂鳳毛為師。在老師的引導下,他潛心學習、仔細研究,很快就從「窗花鞋樣」的剪紙階段進入到藝術創作境界。
(資料圖)
王炳華說,藝術創作來源於生活,自己的第一幅剪紙作品就是科學施肥,那時候農村很多人不會施肥,希望通過剪紙,讓大家認識到科學施肥的重要性。
從農村搬進了城裡後,王炳華的剪紙內容多為現代題材,如科學致富、搬出棚戶區、敬老院的美好生活等,凡是新聞中能看到的東西,他都想用剪刀、刻刀表現出來。
一幅剪紙作品
是怎麼創作出來的
王炳華介紹,首先是選紙,要選用紅色宣紙,韌性好、不褪色;其次,要根據創作的難易程度,在頭腦或者紙張上呈現出形象,最後,才是動手裁剪。
不同的剪紙,寓意也不同,比如牡丹剪紙代表富貴,石榴剪紙代表多福多壽、多子多孫……還有傳統節日剪紙,如春節拜年、發壓歲錢、閨女回娘家拿大饃……這些節日習俗通過剪紙形式表現出來,具有亳州濃鬱的地方特色。
亳州廣播電視臺記者在王炳華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剪出了一朵小窗花。
窗花可以說是剪紙技藝的入門了,一些展現生活、社會的圖案就是長篇巨製,完成一幅作品需要半年多的時間。
在亳州,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一種薪火相傳、世代延續的文化技藝。作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傳承人,王炳華為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著不懈的努力,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剪紙愛好者。
審核/王磊 主編/王小草
記者/陳為為 付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