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澤東點名肯定的「兩個小人物」之一,曾拒絕江青寫批判文章

2020-12-25 百家號

10月29日早晨6點,66歲的紅學家張慶善還在迷迷糊糊睡覺的時候,聽得枕邊電話響了,睜眼一看,是老一輩紅學家李希凡二女兒打來的,頓時覺得「大事不好」。接通電話,那邊講:「張叔叔,我爸走了。」

李希凡走了,張慶善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他說:「老爺子前兩天還和我們在一起活動,而且,經常要約我們出來坐一坐,總是說:『我有錢,我是離休幹部,工資比你們高。』還說:『修訂《紅樓夢大辭典》沒有錢,我的工資拿出來給你們用!』」

不管今天人們對李希凡的具體紅學觀點有什麼樣的看法,也不管今天對1954年那場論爭或者批判胡適運動的態度,不能抹殺的事實是:李希凡和藍翎的文章開創了一個紅學新時代,影響了一個時代。

紅學大師們難得的合影。左起藍翎、李希凡、馮其庸、周汝昌、俞平伯、吳世昌、吳恩裕。

毛澤東點名的「小人物」

李希凡的「名氣」,是因為他是毛澤東點名肯定的「兩個小人物」之一。1954年,27歲的李希凡和23歲的藍翎聯合完成了《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與《評〈紅樓夢研究〉》兩篇文章,對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在《紅樓夢》研究中的一些觀點提出批評。他們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挑戰權威,引起毛澤東關注。1954年10月16日毛澤東在一封信中寫道:「這是三十多年以來向所謂紅樓夢研究權威作家的錯誤觀點的第一次認真的開火。作者是兩個青年團員。……事情是兩個『小人物』做起來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並往往加以阻攔……」

1978年,26歲的張慶善第一次見到51歲的李希凡。第二年,他調入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工作,從此追隨李希凡。張慶善說:「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兩個年輕人的文章被最高領導人毛主席看到了,並給予表揚。但前提是,他們當時認真做學問的呀!有些人不理解,說是不是有人安排他們寫的這篇文章?我和李老多次聊天,他都說:『不是的!』當時新中國剛成立,在校的年輕人有一股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熱情並形成熱潮,他們都是努力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讀書看問題,而且覺得只有用馬克思主義來研究中國古典小說才是正確的。」

拒絕江青不批《海瑞罷官》

在張慶善眼裡,李希凡不僅僅是毛澤東時代的「小人物」,而且是新時期紅學的領軍人物。李希凡參與校勘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版《紅樓夢》銷售了700萬套,他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有人說李希凡是「毛澤東紅學派」,李希凡也不否認。張慶善認為,李希凡是開創了一個時代的紅學家,為新紅學的發展做出了無法抹殺的貢獻。

李希凡

當年「紅極一時」的江青藉助《海瑞罷官》說事,找到李希凡,希望他寫批判文章。李希凡沒有寫。很多年後李希凡回憶說:「我也不是有多高覺悟,我覺得《海瑞罷官》就是一個戲,沒有多大問題啊!」張慶善說:「文學評論,不能因為是毛主席夫人就拼命鑽營。這一點,看出希凡老人格的端正。」據說,江青對主席講,李希凡拒絕批判《海瑞罷官》,毛主席笑著說:「啊,小人物也會變成大人物的!」

等到姚文元批判《海瑞罷官》的文章發表後,《人民日報》負責人說:「我們不行嘛,中央讓我們的人寫,我們的人不寫嘛!」這樣,不會見風使舵的李希凡就被弄到幹校去了。他反而因禍得福,在「文化大革命」中未受太大衝擊。直到1974年袁水拍找到他回京和馮其庸一起搞《紅樓夢》校勘。

牽頭最後一套集體著述

20世紀中期,中國內地「反對個人主義」,所以包括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內的不少研究單位通行的是集體寫作。另外,很多規模大的項目也必須靠所謂集體攻關來完成。可是改革開放以後,知識分子重歸個體寫作,再把大家組織起來完成一件「文化攻關項目」就很少有了。

正是這個時候,1995年李希凡牽頭主編《中華藝術通史》,他的目的是給「藝術史的第一次整合」。

《三國兩晉南北朝卷》的分卷主編田青回憶:「希凡老每隔一段時間就寫信和開會,後來開會都不大容易了,他就用寫信的辦法,給編委們寫公開信傳到每個編委的郵箱裡,督促大家完成任務。」「每個學者都有自己的學術觀點,或者學術偏好,作為主編,希凡老就要在裡邊平衡,同時要讓整個集體著作有個大致統一的風格。這個過程中,就有很多的鬥爭,有很多不愉快。那麼,最終完成《中華藝術通史》,一個是靠他堅韌不拔的意志,一個憑藉他的威望和好人緣,這點很重要。假如沒有他的威望和好人緣,這些學者就可能甩牌子不幹了。」

14卷本《中華藝術通史》2006年出版後,在海內外獲了多個大獎。在馮友蘭、任繼愈為代表的唯物史觀學者中,李希凡先生年紀最小,他們共同影響了一個時代。今天,他們漸行漸遠,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很多人會得到很多的思考。

(據《北京青年報》 劉紅慶/文)

來源:北京文摘

編輯:tf008

相關焦點

  • 是誰把毛澤東長媳投進監獄? 江青下令逮捕(圖)
    從此他被剝奪了駕駛戰鷹衝上碧空的權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老楊被調到濟南接受批判,然後又調往江蘇鹽城。    劉松林在北京進不了中南海,處境也很不好,她只得帶著孩子離開北京,前往江蘇鹽城,和丈夫生活在一起。    可是,江青仍不放過他們。終於,在1971年10月,劉松林和老楊雙雙被捕,被投入獄中。他們成了「反革命」,成了「政治犯」。
  • 毛主席為什麼會愛上江青?
    江青雖說連高小都沒有畢業。但是在上海演藝圈裡刻苦學習,懂得文學。有文化修養。她跟毛澤東的共同愛好是京劇。她當時在延安演《打漁殺家》中的蕭桂英。深得毛澤東喜歡。江青的字也寫得不錯。當年她在青島大學圖書館當管理員。要用楷體字在卡片上登錄圖書。所以她能寫一手漂亮的正楷。在空閒的時候。江青會跟毛澤東一起打撲克牌。江青洗牌很快。分牌也很快。出牌也很刁。毛澤東常常玩得哈哈大笑。
  • 江青延安相夫教子:沒她毛澤東心神不定
    1939年3月底,劉英從蘇聯回到延安,次日就去拜訪毛澤東。「我走進毛主席的窯洞,江青接待十分殷勤。」她知道劉英是經過長徵的老大姐,與毛澤東同是湖南老鄉,當初是和賀子珍一起到蘇聯的,肯定要和毛澤東說一些自己不便旁聽的話,安排好茶水後就悄悄地迴避了。劉英向毛澤東介紹了賀子珍在蘇聯的情況,不掩飾自己對賀子珍的憐惜態度。
  • 陳伯達談為何被打倒:毛澤東老了思想不正常了
    陳伯達保外就醫後,周揚曾邀請陳伯達去家中長談,成為唯一一位與陳伯達有直接接觸的高幹。陳伯達表示刑滿釋放有機會願意到周揚領導下的文聯做點事。此後周揚還幫陳伯達發表了兩篇在秦城獄中寫的學術文章。不久,周揚因「人道主義」挨批,陳伯達亦被再次點名批判,二人各自處於困境,並不約而同進入醫院,只能相互託人問候。
  • 毛澤東:秦始皇算啥?他只坑了四百六十八個儒
    郭沫若讀了程文,怒火中燒,一口氣完成了四萬多字的批判文章,那氣勢真如「長江大河,飛沙走石」。當年意氣風發的郭沫若,恐怕做夢都沒想到,自己後來也走上了程憬的路。歷史跟他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1948年11月,郭沫若應黨中央邀請,從香港到解放區來共商開國大業。12月6日,他和翦伯贊等一行三十餘人,安抵東北解放區首府瀋陽。
  • 傳記作家稱檔案是沉默證人 憶文革時江青批示
    我再舉個例子,汪曾祺曾在上海對我說,他給沈從文寫過一封信,信上就說自己認為黃永玉是很有才的,如果這時候有人願意在黃永玉身上投資,肯定是不會虧本的。大概是這個意思。  我將信將疑。第一,沒有看到原件我不敢相信。我認為1947年的汪曾祺不到40歲,黃永玉30多歲,那個時候他怎麼知道黃永玉後來的發展?當時我就開玩笑說,沒看到材料我就認為是吹牛。
  • 毛澤東:考試可以交頭接耳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毛澤東發出了進攻號令,不僅是藝術的誇張。3月17日,毛澤東在審定《無產階級革命和赫魯雪夫修正主義》(八評)時,加寫大段文字,不再以「同志」稱呼赫魯雪夫。這年1月,毛澤東會見愛德勒等國際友人。其時愛德勒正協助葉君健將毛詩英譯,他向毛祝賀新作的發表,話題還涉及中蘇兩黨的論戰。毛舉重若輕地表示:在這場論戰中,我沒有別的武器,就是寫了幾首詩。
  • 中共領導人參觀五臺山 毛澤東「論禪」江青求籤
    4月9日傍晚,因大雪路阻,毛澤東、周恩來和任弼時一行登上五臺山峰巔鴻門巖,當夜就宿於臺懷鎮塔院寺方丈院。五臺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舉世聞名。毛澤東深諳中國歷史文化,早就想一睹為快。今日行軍至此,天賜良機,而且時值全國勝利在望,他更是興致勃勃。在上山的路上,毛澤東想著往事,禁不住大笑起來。任弼時被他的一陣笑聲搞得莫名其妙。
  • 江青生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主席,我愛你!
    江青死前一天,也就是5月13日晚上,她曾在一張《人民日報》的頭版一個位置潦草地寫了一句話:「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江青還在這張報紙上認真地寫道:「主席,我愛你!您的學生和戰士來看您來了。江青字」。  1991年5月14日凌晨3時30分,江青被發現在自己臥室裡自縊身亡,時年77歲。
  • 江青霸佔樣板戲 田漢寫劇本坐監而死
    不久之後有關媒體就大肆宣傳,說江青領導京劇革命獲得很大成功。《紅燈記》被樹立為樣板,於是樣板戲由此產生了。     《奇襲白虎團》在北京試演時,文化部部長們和會演辦公室的人都去看了,大家感覺很有特點,確實把京劇「革命化」了,特別是其中的男主角,奇襲連連長,是19歲的青年演員宋某,他的武功根底很好,整場演出比較流暢,大家都認為是比較好的劇目。
  • 宋慶齡批評江青:我們已故主席的那位缺德老婆
    他曾被李大釗派去蘇聯學習一年,後又留學美國、德國,精通多國語文,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等方面就頗有建樹,被孫冶方、千家駒、薛暮橋等名家尊為前輩。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曾邀他出任外交部副部長,被他婉拒,他只願當一名「布衣教授」。陳翰笙與宋慶齡的友誼,始於1927年莫斯科期間,此後,兩人保持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密切交往。
  • 第一首歌頌毛澤東的歌是誰寫的?
    這也是一本可以聽的書,考慮到如今很多老歌已經不易聽到,楊浪特地親自唱了書中的老歌,讀者只要把文章題目前的條碼掃下來,就能在手機中聽到他邊讀邊唱的聲音。歷史是有聲音的,再強大的史家,也寫不出歷史本身的旋律。
  • 毛澤東管家曝毛澤東家庭經濟收支帳
    在這十二年中,毛澤東家裡的每一筆經濟收支帳目都由他經手,認真填寫收支報表,附上發票和收據,每季度請毛澤東、江青閱示,然後向中央警衛局財務處上報、封存。最近,他在接受採訪時,介紹了毛澤東的家庭經濟收支帳。   據吳連登介紹,毛澤東和江青各花各的錢,各記各的帳。毛澤東的經濟收入有兩個方面:一是工資,二是稿費。
  • 機要秘書口述真實江青:性格喜怒無常 生活嚴肅守規
    在江青身邊工作時間最長的一任秘書楊銀祿所著《庭院深深釣魚臺:我給江青當秘書》歷經周轉後終於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日前,楊銀祿在江東中路新華書店籤售該書,並接受記者專訪,口述真實的江青。他表示,之所以動筆寫這本書,一半是因為身邊朋友勸他寫下來,一半則是因為看到市面上很多書籍不夠準確,「再不寫就來不及囉。其實那段歲月真是不堪回首,但我覺得有義務把真實的東西記錄下來。」
  • 「文革」期間讓江青膽戰心驚的匿名信
    張彪交代的案情除了涉及吳法憲、江騰蛟、林立果等人外,還有江青。當時江青大紅大紫、權勢正熾,所以一時不好結論。一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張彪的問題才作出結論。1977年中央專案組清理北京秦城監獄被關押人員時,發現上海作家協會主席峻青在押。問其為什麼被關押,峻青說他也說不清。只知道當初是上海空4軍的張彪找的他,吳法憲和他談的話,第二天就被飛機弄到北京,關到這個監獄。
  • 「文章群山中一座巍峨的險峰」———讀梁衡《毛澤東怎樣寫文章》
    著名作家梁衡創作的《毛澤東怎樣寫文章》正式出版。    中國人民愛戴的開國領袖毛澤東,是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他的文章寫得好,也是有口皆碑。正因如此,假如有人對此作一專門、深入而又系統的研究,深挖這一蘊藏無窮的富礦,而且做這種研究的人本身就是一位名滿海內的文章大家,也就是說,由一位人們公認的「文章大家」來寫毛澤東這樣一位特殊意義上的「文章大家」,我們怎能抑制住熱切期待,恨不能儘早讀到他的這種研究成果?    幾日來我如獲至寶如饑似渴夜以繼日閱讀的《毛澤東怎樣寫文章》,正是這樣一本書。
  • 晚年毛澤東對讀書的矛盾情結
    這年8月5日,毛澤東同江青談到:歷代有作為、有成就的政治家都是法家,他們都主張法治,厚今薄古;而儒家則滿口仁義道德,主張厚古薄今,開歷史倒車。這期間,毛澤東還寫了《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一詩:「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
  • 毛澤東:到了21世紀再給胡適恢復名譽
    在郭沫若「委員長」的領導下,出版了《胡適思想批判》八輯約二百萬字,另有別的出版社出的批胡著作有三十本,總計有三百萬言之多。這些文章,在大陸沒有一個人讀完過,可胡適全部都看了,並在有些地方做些富於諧趣的批註。他曾想對大陸的批胡運動作一總答覆,後因他新月時代的好友葉公超的勸阻而未寫。對這種自上而下發動的批判,胡適將其看做是自己的資產階級學術思想乃至政治信念的勝利,是另一種對自己的抬舉和宣傳方式。
  • 毛澤東發「無產階級震怒」:林彪趁機溜到北戴河避暑
    平日不願意送字給人的康生,曾親筆給王力寫過一副對子:「十下莫斯科,穩坐釣魚臺」。意即王力十次去莫斯科談判,而「釣魚臺」則是雙關語,因為當時寫作班子在釣魚臺。   1965年對於王力來講是關鍵性的一年。這年9月,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20周年,中央決定以林彪名義發表《人民戰爭勝利萬歲》一文。這篇文章的執筆者便是王力。
  • 臺灣作者考證江青與「蔣家的裙帶關係」
    1962-1970年在毛澤東乘坐的專列上工作,1970-1976年為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1974-1976年任毛澤東的機要秘書。「在臺北圖書館『溫故』」 本文原載於《同舟共進》2012年第4期在北京大學上學的時候,我除了上課、做實驗之外,養成了「泡」圖書館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