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atalysis:揭秘水煤氣變換的催化途徑和活性位點

2021-02-15 清新電源


近日,美國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János Szanyi和Vassiliki-Alexandra Glezakou(共同通訊作者Nature Catalysis發表文章。結合光譜分析、動力學分析和計算分析,通過研究Pd/Al2O3催化的反向水煤氣變換(記為rWGS),解決了長達幾十年的爭論。該工作利用同位素瞬態動力學分析確定了甲酸鹽中間體的次要作用,並利用氫滴定實驗證實了羧基的中間作用。研究發現,在反向水煤氣變換中,Pd/Al2O3原位形成亞穩態活性中心,導致金屬-載體界面發生羥基化和電子重組。

水煤氣變換(WGS)反應(CO+H2O ↔ CO2+H2) 是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WGS的重要性導致許多研究旨在理解反應機理以指導催化劑的發展。大量研究記錄了在WGS期間甲酸鹽的形成。通過在穩態條件下對氣相產物和表面甲酸鹽進行定量比較,發現締合甲酸鹽途徑的證據增多,因此締合氧化還原機製成為WGS最廣被接受的反應機理。Rodriguez等通過比較擴展金屬表面和氧化物負載金屬催化劑的活性,揭示了金屬-氧化物界面對於WGS的重要性。界面具有高的WGS活性似乎是由載體或改性引起的電子效應所致。具體來說,WGS的活性與金屬-載體的電子相互作用有關,這些相互作用導致金屬向載體的淨電荷轉移,導致金屬在費米能級上的電子耗盡。雖然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取得了一定進步,但是目前還沒有關於羧基中間體及速控步驟的確切實驗證據,該爭論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同位素瞬態動力學分析與原位紅外光譜

使用浸漬法製備的2 wt% Pd / Al2O3催化劑來研究rWGS機理。CO2加氫曲線顯示了產物分布。在150°C下,CO2氣氛下的原位紅外(IR)光譜顯示了載體表面上的碳酸氫根離子。H2/CO2的引入導致碳酸氫鹽的消失以及甲酸和羰基的出現。氧化鋁表面上的甲酸鹽橋(br-HCOO)在高溫下佔有更高比例,表明這些物質在高溫下非常穩定。

氣相產物和表面物種

(a) 使用塞流反應器的Pd/Al2O3二氧化碳加氫曲線;

(b) 在CO2流動(t  = 0分鐘)的同時,在150°C下記錄的原位紅外光譜,然後切換為H2/CO2(t  > 0分鐘)。

使用穩態同位素瞬態動力學分析和時間分辨紅外光譜,研究了甲酸鹽和rWGS活性之間的關係。可變溫度同位素轉換實驗(12CO2/H2/He/Ar → 13CO2/H2/He)能夠在恆定的反應速率和表面覆蓋率下得出氣相動力學參數。CO同位素瞬態曲線的積分表明,形成中間體(τco)的平均表面壽命從290-300°C增加到315-330°C。非Arrhenius行為表明出現了額外的反應通道;290-330°C形成的表面中間體(Nco)數量的增加也反映了這一點。

甲酸鹽擴散和脫氫

甲酸鹽橋同位素瞬態曲線的分析表明,橋聯物種擴散到單齒位,即表觀脫羥基位點。測試結果的時間依賴性反映了遷移狀況,是氧化鋁束縛橋連甲酸鹽相對於表觀脫羥基化(單齒)位點的空間分布結果。該脫羥基位點由橋接和單齒甲酸鹽轉化的不同壁壘支撐; 單齒甲酸鹽的壁壘越大,表明其覆蓋度隨溫度的降低快於橋連甲酸鹽。這些觀察表明,甲酸鹽的轉化有一個連續的途徑,其中橋種擴散到單齒位,隨後出現明顯的脫羥基。通過擾動甲酸的平衡覆蓋率並觀察系統重新平衡來進一步支持串行甲酸轉化途徑。我們在催化劑表面填充氘化甲酸鹽,然後依次轉換為D2和O2。甲酸鹽的擴散行為,以及穩態同位素瞬態動力學分析,為甲酸鹽通過串聯途徑進行甲酸鹽轉化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其中甲酸鹽橋轉化為單齒,而單齒甲酸鹽經歷明顯的脫羥基。

圖2 通過串行途徑進行的甲酸鹽轉換

(a) m-HCOO(1,660 cm-1)和br-HCOO(1,590 cm-1)的Arrhenius圖;

(b) 在D2/CO2/He條件下,從150°C冷卻到25°C記錄的IR譜圖,在D2/He流量下淨化30min(D2),然後切換到O2/He流(O2);

(c) b中 D2/He處理後的可變溫度IR光譜。

羧基途徑的檢測與動力學

通過檢測涉及羧基的途徑,發現甲酸鹽不是唯一的中間體,rWGS經歷了結合羧基機制。通過將催化劑暴露於H2,然後用氦氣吹次數,並將一步階躍函數轉換為CO2(H2 →He(t)→CO2),得到羰基覆蓋率(θ CO)關於CO2暴露時間的函數。正如預期,羰基生成速率(θco min−1)取決於氦氣的吹掃時間,即催化劑上吸附的氫量。首先,甲酸鹽途徑在化學計量比反應中不起作用,因為在沒有甲酸鹽的情況下觀察到羰基。其次,存在至少兩個不同的活性位點,其區別在於它們向CO 2的區域選擇性氫加成(HCOO與COOH)。第三,在氦氣吹掃期間,兩個不同的活性位點的氫解吸速率顯著不同:僅在氣相H2存在下,選擇性形成甲酸鹽的位點包含吸附的氫,表明快速重組解吸。相比之下,即使在300°C的氦氣吹掃2h之後,對羧基形成有選擇性的位點也含有吸附的氫,表明緩慢的重組解吸,即形成了動力學穩定的物種。

圖3 氫滴定法揭示羧基途徑

(a) 1890 cm−1(θco)處歸一化羰基吸光度與CO2暴露時間的關係;

(b) 在a中進行歸一化處理後,在1590 cm-1(θbr -HCOO)處歸一化的甲酸吸收度。歸一化pH2氦氣吹掃時間的函數曲線。

通過選擇形成動力學穩定的氫來分離兩個可操作的rWGS途徑(甲酸鹽和羧基),為探測羧基途徑提供了可行性。在穩態條件下,羧基中間體的形成及其向羰基的轉化似乎發生在150 °C,而不是在化學計量條件下,即氫限制條件下。圖4b顯示了用H2在300 °C處理Pd/Al2O3 1h後的紅外光譜,然後在氦氣中冷卻,在150°C下一步轉換為CO2,這導致了羰基的形成,表明氫的活化存在一個不可忽略的勢壘,從而選擇性地形成羧基中間體。圖4c中的所得光譜顯示了未標記的羰基的形成。這表明氫原子對羧基形成有活性而對CO甲烷化無效。

圖4 化學計量反應的特徵

(a-c,e,f) 經過氣體處理後的紅外光譜;

(d) 氣體處理後1890 cm−1(θco)歸一化羰基吸光度與CO2暴露時間的關係。

結合實驗結果,得到rWGS的反應機制如圖5。作者證明兩個平行途徑(甲酸鹽和羧基)對rWGS速率有作用。甲酸鹽介導的途徑對rWGS速率的貢獻較小,這是由於甲酸鹽在焓和熵上的偏向性使其停留在載體上。相比之下,羧基途徑的時間常數等於或低於氣相保持時間,羧基途徑的關鍵特徵是不可忽略的氫激活活化能以及氫原子向CO2的區域選擇性和化學選擇性加成。作者提出了Pdint -O-Al位1通過羥基1OH的形成與氫原子結合理論。一些實驗觀察證實了催化位點1以及氫活化後伴隨生成羥基和不協調的Pdint(1OH),提出的機理對其他氧化物載體是通用的,並且該載體決定了活性位點的數量([ 1OH ])。

圖5 rWGS反應網絡圖

(a) 在實驗觀測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基於Pd/Al2O3的rWGS網絡;

(b) 具有AIMD的勢能圖。

作者使用從頭算分子動力學(AIMD)建立了γ-Al2O3負載的含50個Pd原子的團簇平衡模型。11OH之間的電子密度差圖顯示了Pdint周圍電子密度的累積。羥基形成後,配位數降低引起原子的遷移。投影狀態d密度(PDOS)還通過能量譜中更局部的d波段反映了電荷濃度。1OH的形成促進了CO2的吸附,然後以1.1 eV的計算的勢壘將其轉化為羧基。甲酸鹽途徑的特徵在於僅在H2氣體存在下形成甲酸鹽,並且甲酸鹽脫氫為活化的CO2。 

圖6 羥基化導致界面Pd原子電荷局域化

(a) 等表面值為0.01 au Red時,11OH之間的電子密度差圖積累;

(b) Pdint和Pdcont的4d軌道上的PDOS。

詳盡的實驗測試和計算模擬,使我們對rWGS涉及的中間體和活性位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涉及氫和CO2的表面反應過程中,在沒有水釋放的情況下,觀察到了羰基形成的正常H/ D KIE。確定羧基是(r)WGS中的主要中間體。羧基的形成發生在一個不協調的Pd位點上,它是通過金屬-載體界面的原位羥基化而產生的。配位的減少導致界面Pd原子上電子密度的局部增加。實驗和理論都證明了這一點,這對CO2活化和羧基穩定至關重要。甲酸鹽中間體在延伸的Pd表面上形成,然後擴散到載體上。該載體為甲酸鹽提供了焓和熵的穩定作用,使其通過脫氫成活化的CO2而對速率的貢獻很小。在此確定的原位形成的活性位點可能在基於氧化物的加氫脫氧反應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Carboxyl intermediate formation via an in situ-generated metastable active site during water-gas shift catalysis.(Nature Catalysis, 2019, DOI: 10.1038/s41929-019-0343-2)

原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929-019-0343-2

供稿丨深圳市清新電源研究院

部門丨媒體信息中心科技情報部

撰稿人 | 舉鐵人

主編丨張哲旭

相關焦點

  • Nature catalysis | 鐵催化,讓有機合成更簡單
    通常,在過渡金屬催化下,介導R1–M–R2 產生是得到交叉偶聯產物的必要步驟,然而,如何通過可靠的策略來有效地消除自偶聯(Homocoupling)副產物(R1–M–R1 或R2–M–R2 )一直是讓化學家頭疼和棘手的問題。
  • 吉林大學鄒曉新課題組Angew:催化活性位點顯/隱性研究新進展
    得益於密度泛函理論計算方法的發展,人們能夠通過計算反應中間體的吸附自由能定量地描述「鍵合強度」和評價表面位點的催化活性。固體表面通常存在多種有著不同吸附性質的催化位點,其中最穩定的吸附位點在催化過程中最具優勢,它們的活性最能夠反映出催化劑的真實活性(即顯性位點)。因此,理想催化位點不僅要有適中的關鍵中間體吸附能,而且相對於其他吸附位點要呈顯性。
  • Nature Catalysis綜述生物電催化,化學品、燃料和新材料一網打盡
    生物電催化是一種綠色,可持續的,高效生產高價值化學品,清潔生物燃料和可降解新材料的新興技術。生物電催化充分結合了生物催化和電催化的優點,可以綠色高效地用電和生物來生產目標產品。有鑑於此,美國猶他大學Shelley D.
  • Nature Catalysis|量化計算結合實驗揭示RNA 聚合酶II催化機理
    [2]而在一些物種中,轉錄因子的刺激並非必需,如釀酒酵母RNA 聚合酶II (Pol II) (Fig.1a)的內在裂解活性已經足以維持細胞的活力。RNA聚合酶利用相同的活性位點進行核苷酸聚合和內在的裂解反應(下簡稱內裂)。
  • 中國學者對Nature Chemistry大膽提出質疑!
    電催化學術QQ群:740997841水氧化是光電合成燃料的重要途徑。他們發現,在赤鐵礦光陽極的水催化氧化過程中,反應機制為三級反應,且與表面空穴密度緊密相關。該反應機制包括表面空穴和M(OH)-O-M(OH)活性位點之間的平衡,該反應具有較低的反應活化能(Ea≈60 meV)。他們利用密度泛函理論研究了模型赤鐵礦(110)晶面電荷積累和O-O鍵形成的能量變化,根據以上光譜電化學結果與理論計算所提出的催化反應機理,與光系統II的析氧絡合物的機制能夠互相佐證,為金屬氧化物表面上的非均相水氧化機理提供了新的觀點。
  • 楊培東Nature Energy:用於高效特異性CO2電催化的納米顆粒/有序配體間層
    然而目前,在合成催化劑表面上實現這樣的構型仍然是一個難題。近日,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楊培東等研究者,報告了一種納米顆粒/有序配體間層,其包含一個多組分的催化口袋,可用於高特異性CO2電催化。相關論文以題為「Selective CO2 electrocatalysis at the pseudocapacitive nanoparticle/ordered-ligand interlayer」於11月30日發表在Nature Energy上。研究表明,納米顆粒/有序配體間層包括金屬納米顆粒表面及其附近的脫離的配體層。
  • 原位表徵技術揭示NiS2電催化析氫活性位點技術研究
    【引言】電催化及光電催化分解水是綠色環保的制氫途徑。在過去的幾十年間,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作為最有希望代替貴金屬的析氫催化劑,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關注。儘管大量研究工作已發掘出種類繁多、高效穩定的析氫催化劑,在催化機理和活性位點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了解。
  • 應化所利用螢光單分子技術揭示納米粒子催化活性位點變化
    金三角催化活性位動態變化過程及催化反應前後形貌變化  在能源催化領域,對納米粒子活性位分布及動態變化的認識是設計催化材料和提高能源催化效率的關鍵。Paul Alivisatos課題組利用動態光學超分辨成像技術,對納米粒子不同位點催化過程中的螢光信號的進行跟蹤,獲取了Sb修飾的TiO2納米棒及金三角不同位點的活性信息及隨時間依賴關係(PNAS 2015 , doi:10.1073/pnas. 1502005112)。
  • 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
    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44:49 韓國光州科技學院Chang Hyuck Choi開發了電化學CO2轉化為CO單原子Ni活性位點的鑑定方法。
  • 【催化】意料之外的催化活性:硼自由基讓氮化硼活潑起來
    不同形貌的氮化硼(如納米片、納米管)已經成功地應用於催化一些重要的工業過程,如乙炔氫氯化和丙烷脫氫反應等。根據這些研究結果,氮化硼的催化活性源自其結構中的各種缺陷和邊緣效應。然而,精準的活性位點及催化機理尚不明確。
  • Nature Catalysis:重新認識金屬-載體相互作用!
    由法國化學家PaulSabatier提出的CO2催化加氫甲烷化技術是用於生產合成氣,純化用於生產氨的氫氣原料和減少CO2排放的重要過程,被認為是解決全球資源短缺和溫室效應的有效途徑之一。然而,製備的產物中除了甲烷,一般還含有CO和其他烴類化合物。因而,理想的催化劑不僅要實現高的反應速率,同時還應具備高的選擇性,使反應產生極少甚至不產生副產物。
  • 雲南大學JMCA綜述:單分散活性位的協同催化作用
    FeMoN6作為活性位點,具有高選擇性和對N2電還原成NH3的有效活性。(在-0.4 V時產率:14.95 mg h-1 mg-1)。Fe @ NG和Mo @ NG表現出比FeMo @ NG更低的催化活性,這證實了FeMo單體之間的協同作用對於N2電還原而言是突出的。
  • 丙烷燃燒的高活性Pt/BN催化劑:載體和反應物誘導的活性位點演變的作用
    圖6a說明了新鮮的2Pt/BN催化劑在最初的35分鐘反應過程中的催化行為。1分鐘反應的丙烷轉化率為49.0%,而在15分鐘內逐漸增加至82.6%,隨後達到穩態。該誘導期意味著催化劑表面可能的重構或活性位點的產生,這是由於反應物的參與而引起的。為了進行比較,預還原的2Pt/BN催化劑沒有明顯的誘導期,在250°C時丙烷的恆定轉化率為95.1%。
  • 2017年,那些刷爆朋友圈的Science催化大作
    過去十年以來,以水、H2、O2為主的電催化轉化過程獲得了大量進展,理論和實驗的結合使研究人員對電催化的機理的理解得到了進一步加深。HER近年來在非貴金屬酸性體系取得了去多重大突破性成果,ORR和OER催化劑也進展頗大。Thomas F.
  •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研究揭示葉綠素生物合成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25 10:53:54 葉綠素生物合成中酶促光催化的結構基礎,這一成果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Nigel S.
  • NSC系列10篇,JACS 6篇,催化前沿每周精選丨1021-1027
    JACS:雙金CO2RR電催化劑的協同效應合金化是一種獲得比單金屬催化劑更高催化活性的設計策略,然而,傳統的合金催化劑缺乏對活性位點局部原子結構的精確控制。Lercher等研究發現,碳載體的酸性官能化可以提高Pd電催化苯甲醛氫化轉化為苯甲醇活性,使其與Brønsted酸位的濃度成比例。相反,當使用H2作為還原劑時,氫化速率不受影響。 表現出的對催化劑性能的不同響應是由電化學和H2誘導的氫化途徑之間的氫化機理的差異引起的。
  • Ni-Fe活性位點-析氧反應的異質催化劑
    Ni2+離子和雜原子摻雜的石墨烯的結合可以在異質界面處產生分子層面上的Ni位點,它在石墨烯上具有氧化還原的特性,但其在KOH水溶液中析氧反應(OER)的活性很差。通過研究表明,在含有Fe元素的KOH溶液中可以形成Ni-Fe位點,電位-PH圖也證實了這一點。
  • 【催化】Ni-Si/ZrO2催化劑上CO2重整甲烷的低溫催化研究
    高溫條件下更容易發生甲烷直接裂解反應、逆水煤氣變換反應(RWGS)和CO的歧化反應等副反應。根據理論計算可知,低溫下的DRM反應在熱力學上是可行的(在400 ℃下DRM反應的CH4和CO2平衡轉化率分別約為47.6%和35.0%)。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集中在低溫DRM反應。這樣不僅可以降低能耗和成本,而且可以抑制金屬的燒結。
  • 南開大學AEM綜述:多功能過渡金屬磷化物在能源電催化中的應用
    對比過渡金屬硫化物、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催化劑,過渡金屬磷化物因其優異的導電性,豐富的活性位點,良好的酸鹼普適性及穩定性而備受關注。另一方面,催化劑組分,結構,形貌以及表界面性質極大影響催化活性。過渡金屬磷化物的合成方法,改性策略以及能源相關電催化應用。 改性策略如下: 儘管過渡金屬磷化物在電催化進程中顯現出了優異的電化學活性,但仍不能滿足實際工業生產需要。在催化進程中,活性位點處發生反應物的吸附,內部電子轉移及產物的脫附。
  • 光催化系列初探 近三年光催化領域經典應用舉例及文獻推薦
    能源和環境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然而隨著社會高速發展,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能源問題,成為制約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半導體光催化技術是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的理想途徑,其主要利用半導體材料吸收光能後產生的載流子(光生載流子)-電子和空穴,經過一系列的複雜化學反應來達到消除汙染物、獲得清潔能源或精細化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