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書評|藝術複合體遊記的新形式——讀黎光成《楓國詩韻》

2021-01-10 封面新聞

李明泉 吳夢

旅遊,本該是性情的陶冶、友誼的升華,是文人墨客創作的絕佳契機,亦是與自然、與歷史對話的通途。而現在一些人把發朋友圈,曬微博視為旅行最重要的事,連喝碗湯也要拍了照、曬了才吃,樂此不疲,駁雜乏味。這些現象說明不少人把旅遊當成了一種目的而不是過程,不是發現美、表現美、分享美的過程。劉勰曾云:「山沓水匝,樹雜雲合。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春日遲遲,秋風颯颯。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目光往還馳騁欣賞景物,激起心中之情就有所抒發。人與自然猶如熱戀的情侶般一往情深,相互贈答,在這種關係中極致的美呼之欲出,縈繞在世人腦海裡久久不能消逝,即使是時間也磨滅不了這種美。

發現美、表現美、分享美,是現代旅遊最深層次最具品味最有表達價值的體現。黎光成、梁福貴、古鳴清的《楓國詩韻》(四川文藝出版社2019年9月版)將詩歌、書法、攝影、散文多種藝術樣式融為一體,開創了藝術複合體遊記新形式,幾位藝術家聯袂即興創作,沒有長篇大論的闡述,沒有直白乾癟的攻略,更沒有趨之若鶩的社交分享,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視覺衝擊力和美的享受。晨光熹微,目之所至,層林盡染,光影氤氳,楓火連天,白雪搶地,千島靜謐,湖光瀲灩,夜幕降臨,歡笑,歌聲,談天,論地,快意人生不過如此。這就是這本書帶給讀者的感受,它用善於發現美的視角,清雅深邃的表現形式和動人真摯的感情完完整整的將加拿大的風土人情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引發讀者對楓國無限的嚮往。

每每談及加拿大,人們固有的印象總是高度發達的經濟,自由豐富的文化,白雪皚皚的高山。殊不知在欣賞完《楓國詩韻》後我們眼前卻飄動著紅色的激情,想要親眼目睹加國楓葉的浪漫纏綿。縱覽全書,一張張絢麗多姿的美圖訴說著楓葉的流光溢彩,一首首深刻雋永的詩歌展現著楓葉的激情厚重,一幅幅筆力遒勁的書法揮灑著楓葉的婀娜多姿,楓葉的美從視覺聽覺觸覺上三管齊下,給人以無盡的審美體驗。世間的美景千千萬萬,但唯獨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部作品從攝影家、書法家、畫家、詩人的角度去發現美,用藝術的形式描繪出加國最美的畫卷,如空靈協調的變奏曲,相得益彰。蘇東坡一生遊歷於天地山川,縱覽中華美景,他認為作品要傳神,就要做到象唐代王維作品那樣畫中有詩,詩中有畫。而在這部作品中有畫,有詩,有照片,有書法,以楓葉的青澀、悽美、熱烈、浪漫為主線,使光影畫圖與詩文融為一體,完美精湛的審美藝術氛圍躍然紙上。

「初戀情懷」「悽美山水」「熱情奔放」「浪漫纏綿」四個樂章將清新自然的多倫多楓葉,悽美清冷的山地楓葉,熱情奔放的公園楓葉,浪漫纏綿的小鎮楓葉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生命般的紅,典雅淡定又絢麗斑斕」,開篇第一句詩便將楓葉之紅融入生命之紅,字裡行間能感受到作者對于楓國之旅的激情,一種對美的嚮往和對生命的愛。「被他人挑肥揀瘦的光陰已在楓葉飄紅的季節消亡」,此句節選自作品第二部分,褪去了初來乍到的期待與激情,天公不作美,淫雨霏霏,甚至有冰雪從天而降,但這並不能遮蔽作者追逐美的心。在攝影圖和詩句中,那昔日面朝鐵路揮灑汗水背朝祖國心心念念的華工的身影,生命中不僅僅只有美,還有沉重。長眠於此的華工如果知道如今的祖國同胞還記得他們,詩作的字裡行間還在追憶他們,會感念這幾位藝術家的。這正是這部作品最感動人的地方。在旅行途中不僅發現美,還結合歷史探索厚重的過往,真正直擊著遊者的內心和靈魂。

楓葉美景可以是浪漫的,可以是激情的,可以是纏綿的,也可以是厚重的。《毛詩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記錄在《楓國詩韻》中的每一座高山,每一條清流,每一棟建築乃至每一片楓葉,都洋溢著作者的喜怒哀樂和率性抒寫,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恨不得沿著作者書中的路線暢遊加國一番。「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縱觀中國古代的詩歌,楓葉的出現往往意味著蕭索,落寞,悽美,離別。而這本藝術複合體遊記所展現的楓葉美景,有的如久別不見戀人般激情纏綿,在楓樹上絢麗多姿;有的如遺世獨立的高人孤獨深邃,隱隱約約地顯露在河流深林;有的如血染大地的徵戰歷史,紅的令人觸目驚心,靜靜地臥入楓林,化作春泥。這些美景讓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而目擊審美與回味歷史的結合又發人深省,使整部作品有了獨特的美學價值。

王國維說「有我之境,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如今很多熱愛旅遊的朋友圈裡只能找到平鋪直敘的文字和千篇一律的圖片,本應該絕美的景色也變得蒼白無味無趣,如那些沒完沒了的曬圖以及了無情趣的旅遊攻略。《楓國詩韻》後記中寫道:「至今思加國,忘情楓葉間。不肯舍情意,重遊再言歡。」通泰的達觀、人文的情懷、審美的發現、詩情的表達,就不僅僅是旅遊了,而是人與自然之間情往似贈的關係,人與歷史之間無法磨滅的印記。這就是《楓國詩韻》發現美、表現美、分享美的文本意義。

《楓國詩韻》 黎光成著,四川文藝出版社

相關焦點

  • 何以為「新」——新媒體藝術的形式、意識及當代思考
    實際上,中國當代藝術對於新媒體藝術的媒介屬性定位是比較寬泛的,更多地是相對於國、油、版、雕等傳統藝術媒介而言的,因此在對媒體之「新」進行定位時也時常包括電子藝術、燈光藝術、動態藝術等邊界模糊的「新」媒體,甚至於時而包括了行為藝術。
  • 重尋文人遊記傳統的努力 ——讀《賈平凹遊記》
    而新世紀以來網際網路及網際網路文化的飛速發展,更將人們帶入「圖文時代」,這一方面促成了圖文並茂的「攻略式遊記」及「行走文學」的批量製造;另一方面,圖片的大量引入也使得文字的功能性變得模糊不清,甚至,在相當程度上,文字已淪為圖片的註解和附庸。
  • 新高尚美學對話當代藝術:「移動的理想國」即將啟幕
    2020年的第二屆藝術展,將展出範圍擴展至北京、瀋陽、杭州、成都四地,旨在延續新高尚美學理念內涵,探討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本土品牌與當代藝術的交融對話,帶領受眾領略一場中國式的、引發深度思考與廣泛討論的藝術感官之旅。2020年12月19日,由中國一汽主辦,紅旗造型設計院承辦的第二屆新高尚美學藝術展首站「移動的理想國·形影」將在北京798藝術中心藝術工廠正式開幕。
  • 潘天壽親傳弟子江楓及再傳弟子劉國銘師徒相聚,藝術探討
    成為潘天壽藝術生涯中難得一見的宏章巨構。堪為新美術史上新的裡程碑。明年是一代畫壇巨匠潘天壽先生50周年的忌辰,出於對先師的緬懷與悼念,素有當代寫意葡萄之王之稱的滹沱書畫院院長劉國銘先生,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耕讀文化,從小出身貧寒的他,幼時也放過牧,且能深感「俯首孺子而不逞強,終身堅韌勞作而不居功」之意,結合自身感悟再現《耕罷圖》,並有幸邀請自己的恩師江楓先生前來指點。
  • 姚崇實:論當代詩詞的用韻
    六、不懂舊韻的人讀不出舊韻的原有真實聲音,自以為懂舊韻的人也讀不出舊韻的原有真實聲音。這也要求當代詩詞應該使用新韻。因為古今語音不同,很多字的古音,按舊韻應該讀作什麼聲音,除極少數語言學家之外,一般人已不知道。因為南北語音不同,入聲字,北方人讀不出來,模仿不像。南方人雖然還能讀一些入聲字,但因古今語音不同,和古人讀的聲音也不完全一樣。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肯定美學」等激進的美學觀念,指出荒野審美對「無功利性」感知方式和「距離說」等審美慣例的打破,將有可能發展出不同於藝術美學的荒野美學,對中國當代主流的實踐派美學形成實質性的挑戰。上海大學劉旭光教授的報告則以《論析藝術作品的方法與經驗藝術作品的過程》為題,分析歸納了自古希臘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以來,左右人們解讀藝術作品的三種主要經驗方式,並歸納其各自缺陷。進而在英伽登「四層次說」的基礎上,引申出了經驗藝術作品的物質媒介層、形式語言層、意象客體層和形上意蘊層,建構了一個具有創見性的五步經驗藝術作品基本模式。
  • 《讀藥》周刊5月預告及書評徵稿啟事
    幾年前,坊間流傳一種說法:南有《讀品》,北有《讀藥》。《讀藥》周刊是鳳凰網讀書頻道於2010年推出的獨立書評類電子刊,它的創建動機是以書評為主要載體,通過網絡及其他媒介,推薦優秀書籍。《讀藥》所薦書籍,以品質為第一要義,非精品,不推薦;《讀藥》所看書評,一需真評實話,要獨立,有簡介。
  • 《千古詩韻》音樂會唱響清水灣
    本報訊 (記者 梁君窮)「詩的西辭黃鶴,詩的東去大江,詩的南國紅豆,詩的北國風光……」近日,《千古詩韻——朱佳莉跨年獨唱音樂會》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清水灣雅居樂海上藝術中心唱響,在南海之濱以唯美詩詞、動人韻律辭舊迎新。
  • 【大神書評】應該怎樣讀TAOCP
    本書評作者尹一通,豆瓣大神etone(簡介見書評末尾),文章首發於豆瓣,見: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19514
  •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第三期:當代藝術攝影的符號意欲如何?
    從符號學觀點來洞察並闡釋藝術的形式創新與知識生產,是20世紀以來勃興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文化現象。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這個問題有待我們以全新視界加以考察。
  • .| 打卡波普與街頭藝術碰撞的當代藝術體驗大展《WAVELENGTH:新...
    Philip 通過巨幅繪畫、大型雕塑、特殊裝置、多媒體影像和遊戲等形式,將當代社會的生活碎片以波普藝術語言移植到超現實的龍蝦世界中。      趁著開幕派對餘溫  讓我們把入冬前最後一場酷酷展安排起來  11月8日展覽正式對公眾開放  歡迎來到 《WAVELENGTH:新黃金時代》  感受波普與街頭藝術的碰撞
  • 「藝術」|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
    線下「藝知物當代藝術空間」,位於北京市宋莊藝術區,專注於推動中國年輕藝術力量的發展,為年輕藝術家的培養貢獻力量。藝術的表現The expression of art藝術的表現形式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園林建築。其種類紛繁、科目眾多,涉及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書法藝術必須是寫字的,又必須是講究形式、技法的
    「書法是以書寫文字的方法來進行藝術創作的,不寫字無以為『書』,這是一;糊塗亂抹則無以稱『法』,這是二。所以,書法藝術必須是寫字的,又必須是講究形式、技法的。」書法之創新,固當講求技法、形式,然不論風格之如何變態千萬,皆必以書寫漢字為基礎。
  • 一篇好的書評可以做出貢獻,讀了這麼多書,書評該怎麼寫?
    說到書評,很多人都會聯想到讀完後的感覺,從小學開始,老師們喜歡布置一個作業,叫做讀了一篇文章後的感覺,根據這篇文章,你可以表達你的想法和感受,稍後,你可以聯繫生活中的共鳴的例子,或者你從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什麼?閱讀後的寫作沒有絕對的標準,比如你必須怎樣寫。
  • 馮民生:論當代藝術批評的意義
    馮民生  晨曦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藝術進入了多元多樣化的時代,各種表現形式和藝術樣式競相輝映,傳統與現代藝術形式並存而相互彰顯,不同的藝術觀念交匯而並行不悖,尤其是以觀念為先並利用現代科技成果的當代藝術,如影像藝術、
  • 當代陶瓷藝術發展態勢
    21世紀的今天,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已經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無論經濟社會,還是文化藝術,東西方文化交融將更進一步互為影響、互為重要,時代審美發生了新變化,包容、多樣、個性和主流審美匯集成當代陶瓷藝術的共性特徵和發展趨勢,人性美和藝術美或將成為時代的禮讚。
  • 伺服器藝術 | 有名堂,四位專家深度解讀符號學與當代藝術
    | 有名堂《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系列線上講座 NO.1 形式分析與觀念表述——當代藝術中的傳播符號直播時間:5月15日 20:30-23:00出品:伺服器藝術【支持單位】(按拼音排序)電子科技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心/藍馬國際藝術研究中心
  • 麥家《解密》在英美的評價與接受——基於英文書評的考察
    (2)這些書評反映《解密》在英美的接受情況如何? (3)《解密》在西方走紅對中國當代文學對外譯介與傳播有何啟示?」例如,拉曼在《觀察家報》.上評論指出:「麥 家的敘事風格有時顯得繁重而費力,這是因為這部小說中包含了有時看來與其他角色不相關的第一人稱敘事,且常常以日記或訪談的形式出現,讀來頗感冗長。」[40]陳葆琳也認為,「麥家沉溺於描寫驚悚小說慣用的曲折情節,但由於沒能把握好平衡,小說的懸念被衝淡了,金珍破譯頂級密碼的過程越來越像一場沒有結果的唯我的遊戲」。
  •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系列線上講座即將開講
    其中,觀念的不斷蛻變、不斷刷新影響著藝術方方面面的發展形態。就藝術批評的共時觀而言,對當代藝術的研究,涉及形式語言的觀念性和視覺性的變化。這種研究影響著藝術作品語境生成和意義解讀的動態和方向。在這個縱橫相交的節點上,符號學得以出場。從符號學觀點來洞察並闡釋藝術的形式創新與知識生產,是20世紀以來勃興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文化現象。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
  • 讀圖時代的書評與書
    私人的日記可能算一條,今日之我與明日之我這對讀與寫的關係,大致可以通約。除此以外,再難舉例,先古創作文字的目的不正在於交流與溝通,記錄事件,傳遞信息?但還是有差別的。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不同,正如廣告與純詩之間的雲泥之別。藝術的超越性需求,令藝術與讀者之間的對話在時間與空間中四面延展,一篇文學的作品既可以與遠古的幽魂對話,也可以成為未來之人的代言,而不必須為此時此刻此地的讀者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