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二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不說你也知道。」這是出現在《看電影的門道》一書第150頁給三段定義為「浪漫邂逅」的愛情故事收尾時所共同使用的句子,我很喜歡。 這話的背後,是藏不住的得意洋洋。如此坦蕩的上帝視角,將作者一副我早已看穿一切的「老司機」嘴臉暴露無遺。我敢篤定,他在寫下這句話的時候,一定在期待著千裡之外隔著紙張作為讀者的我會意點頭、會心一笑。 其實,無論是碼字還是拍電影,作為創作者,最享受的就是這種「我懂你懂我在說什麼」的快感。這種精神層面的共鳴,是人作為高等動物為數不多的「惡趣味」之一,請珍惜。
這本書的封底頁上,寫著一句對於本書的定義語:一部骨灰級影迷的修煉手冊。 讓我頗感困惑的一個問題是,真的有那麼多人想要成為一個骨灰級影迷嗎?好吧,可能是我杞人憂天了,想成為骨灰級影迷的,自然會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去成為一名骨灰級影迷,看的書多這一本少這一本,都不會影響他的修煉之路;不想成為骨灰級影迷的,或許就會拿這書當連環畫看,這書也會給他帶來一定的樂趣,但可能就不是作者本意想帶給他的「那種」樂趣。 看電影也是如此,導演想讓你看到父母的艱辛與無奈,你卻看到了孩子的叛逆與悲哀。這在斯圖亞特·霍爾那裡,叫「編碼/解碼理論」。簡單來說,就是創作者想讓你看到的,跟你自己所看到的,是兩碼事。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其實外行跟內行,也沒那麼涇渭分明。我一直堅信,很多事情,都是「無他,唯手熟爾」。這要擱在古代,那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擱在現代,那就叫「閱盡天下好片,心中自然無碼」,一樣,一樣。 鏡頭、場面、聲音、剪輯、風格、劇情、角色、場景、意義。這書一口氣拋出這麼多概念來,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看不起電影,咱這叫film,不叫movie,咱也是有技術含量的。 的確,一個行當要想顯得專業些,就得死命整出一些專業名詞來提升自己的逼格,彰顯自身的與眾不同。這就好比學微積分的會扯扯「傅立葉變換」,學天體物理的會聊聊「克卜勒定律」一樣。學電影的幾乎言必提「蒙太奇」,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也算半個行家裡手。 我算是個外行,那就在上面九個概念裡挑三個,隨意撩撥撩撥。 鏡頭。 一部兩三個小時的電影,時隔多年之後,回想起來,你會發現,自己記住的,往往只有一個經典鏡頭:看《教父》,坐在暗處的馬龍·白蘭度那蘊藏著無盡秘密的深邃眼神讓你不寒而慄,久久不能釋懷;看《無間道》,劉德華與梁朝偉在天台的那場對手戲讓多少人頂禮膜拜,又給多少網絡惡搞配音組提供了經典素材;看《大話西遊》,結尾處周星馳與朱茵同框,說出那句「他好像條狗啊」的鏡頭,簡直就是開啟了一代中國人對於無釐頭和解構主義的追捧浪潮呀。 鏡頭之於電影,如同句子之於文章。悄無聲息,卻暗藏玄機。 劇情。 其實,世間的故事原型真的就那麼點。說白了,都是滿滿的套路。 那些好故事,它們一定是有共性的。起承轉合,有衝突,有高潮,有細節。劇情往往決定著人物命運的走向。劇情讓人物沉淪,讓人物成長,讓人物爆發,讓人物釋然。我們喜歡看那些跌宕起伏的劇情,仿佛自己身臨其境走了一遭。那個feel,倍兒爽。
但其實,絕大多數電影的劇情,就像本文的標題一樣: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不說你也知道。這樣的片子雖然有點無趣,但這份小確幸,又的確能讓你心頭湧上一股暖意。看!我也蠻厲害的嘛。 意義。 人活著,不就是為了探究意義嗎?不然《十萬個為什麼》為啥能夠經久不衰。 我們渴望得知真相,我們更渴望得知真相背後的真相。哪怕真相背後已經沒有真相了,我們也會絞盡腦汁,冠冕堂皇地給它摁上一個真相,美其名曰:意義。 影片只是感官的享受,電影則是靈魂的救贖。作者堅持拉高電影的價值,是因為我們雖然絕大多數時候,懶得只想看爆米花影片打發時光;但總有那麼幾個夜深人靜的晚上,是想安安靜靜從電影中汲取一些養分的。 意義的存在,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作品劃分維度:無意義的,那就是爛片;有意義的,那就是好片;那股子意義能超越時空、直指人心的,那就是經典。 「我很忙」這是我的口頭禪每個人都很忙在擁擠的交通工具裡最多的表情是煩躁和厭惡白天的曲意逢迎晚上的疲憊不已可不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One Night Reading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