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詩,無以言」——從一本畫冊中感受《詩經》裡的草木鳥獸魚蟲

2020-12-20 海邊拾貝者

大概是前些天吧,無意中打開一個直播連結。

一個20來歲的年輕小姑娘主播,在新疆那拉提草原上直播自行車騎行。本來其實是挺好的一個事。不過小姑娘似乎沒有更多的語言來表達周圍之美,只是不停地重複「超美」「美翻了」……我們的語言何時變得如此貧乏了?還記得新冠疫情之初鄰國日本送來的支援物品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是引發了怎樣一種恐慌嗎?《論語》上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孔子的弟子陳亢向孔子的兒子伯魚打聽,孔子有沒有給伯魚開小灶?結果,聽到的是老師常說的「不學詩(《詩經》),無以言」「不學禮(《禮記》),無以立」。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聖賢如孔子,當年面對那麼多教材,為什麼只選擇了《詩經》《禮記》?《論語》上,孔子還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某種程度上說,《詩經》是我們的語言源流之一。至今,我們的語言中,不少的話語和習慣還來自於《詩經》。不過,《詩經》不好懂,因為隔得太久遠了。而詩本身是感發、感性的,正如小孩子也是感性的,讓他看太多不懂的東西,他是提不起興致的。於是,我找到了這本《萬物有靈:<詩經>裡的草木鳥獸魚蟲》,畫出了《詩經》中的草、木、鳥、獸、魚、蟲:

審定者是日本學者細井徇:

另外,每首詩配有二維碼,由北京郵電大學漢語教師白雲出岫朗讀:

最早聽到這本書,是《詩詞大會》主持人董卿提到的。

書以畫為主體,分為草部、木部、鳥部、獸部、魚部、虫部,

更像是一本博物志。

尤其喜歡「萬物有靈」這個名字。《詩經》有靈,人類的心靈與心靈是相通的,當你讀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內心有共鳴,那就表明人類擁有一個共同的心靈,時間阻隔不了,空間也阻隔不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佚名詩人留下的詩句,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心心相印。

我想,孩子是感性的。在與萬物有靈的對話中,首先要明白《詩經》中講的是什麼。只有認知了這些事物,孩子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詩經》講的是什麼。

另外,每首詩配有二維碼,由北京郵電大學漢語教師白雲出岫朗讀。

比如,《詩經》開篇中的「荇菜」: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荇菜

那天跟孩子讀古詩,讀到「葵花」,才明白古人的「葵」並不是如今的向日葵。

向日葵要到明代才從南美洲傳到中國。

古人的情感也寓於萬物之中。

「陟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蕨與薇

「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黃鳥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衛風·碩人》中的美人莊姜脖子白如此:

蝤蠐

書中還配有生僻字注音檢索,幫助你讀對《詩經》中的生僻字。

想要找這本書的,可以跟我聯繫。

相關焦點

  • 《詩經》:不學詩,無以言
    01不學詩,無以言孔子的兒子孔鯉,經常跟著孔子的弟子們一起學習。一天,孔子獨自一個人站在庭院裡,正好孔鯉走過來,孔子便問道:「鯉兒,你學了《詩經》沒有?」孔子便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連話都不會說了。言外之意即學習語言,必須學習詩經。為什麼這麼說呢?
  • 不學詩,無以言。賞析《詩經》中詩歌是如何寫活彼此單身狗形象?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共三百餘首,被孔子作為教材,幫助弟子立言和立行。即所謂的「不學詩,無以言」。對今人來說,我們更喜歡《詩經》裡反映男女愛情題材的詩篇。
  • 為什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為什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篇》記載了一件事:有一次,孔子看見他的兒子孔鯉在面前走過,就問:「有學詩嗎?」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學。」孔子就教訓他說:「不學詩,是沒有辦法說話的。」於是孔鯉就回去學詩。孔子所說的「詩」,不是一般地泛指詩歌,而是專指《詩經》而言的。在春秋戰國期間,《詩經》都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莊子·天運》與《苟子·勸學》才被稱為「經」。為什麼這部《詩經》那麼重要,不學它就連話也不會講呢?
  • 詩經:不學詩,無以言,歷經千年,仍舊璀璨
    這就是《詩經》。孔子曾言:「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便不知道如何說話了。3000多年前,在一個古老的國度裡。那些先民們將生活、愛情、勞動,揉進琴瑟,讓散布在山間田野裡的飛歌流韻漫延成一條生生不息的長河。
  • 取自《詩經》的這80個唯美的名字,看看有沒有你?
    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便不懂如何說話。《詩經》是中國詩歌的開始,中國文學的總源頭,也是中國很早的一部詩集。 幾千年過去了,仍在流傳,有人統計過,出自《詩經》的成語就多達三百多個。
  • (原創)不學詩,無以言
    整子(120054383) 12:38:13不學詩,無以言從《論語》到《紅樓夢》《論語·季氏篇第十六》: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
  • 孔子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詩經》,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古希臘柏拉圖認為詩人並不能「管好家務、治好國家」,只配過著「流離顛沛,賣唱為生」的生活,同時在文章中「王庶文講壇」也簡略的介紹了儒家對於「君子不器」的理解,就是說君子不應該有任何的專業性。
  • 不學詩 無以言
    人間的悲歡冷暖,不過是文件上的一串數字和不帶任何感情的客觀敘述。如果把寫詩歌與寫公文的人都劃入文字工作者大框框,那他們正好分別處於線段的兩頭、光譜的兩端、天際的兩邊。東西永隔如參商。孔老夫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我以前一直以為,老夫子這句名言說明春秋時期的知識階層交流一般要引用《詩經》的句子。
  • 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著名學者莫礪鋒、程章燦解讀古詩的...
    在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抗疫行動中,人們陸續看見、聽說了很多優美的詩句,比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扁舟共濟與君同」「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這些看似沒什麼實際用處的詩句,卻為一顆顆焦灼的心帶來了撫慰。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
  • 不學詩無以言
    」意思是: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2006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第一次回到福建祭祖時,也引用了這首詩。追溯歷史,孔子編詩三百,刪定而為《詩經》。《詩經》為六經之首,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孔子編《詩》,並提倡詩教,旨在「禮樂制度」的實現,社會和諧的永恆。後儒秉持孔子之志,將禮樂文明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猶如成千上萬隻蜜蜂構築蜂巢那樣,一代又一代辛勤構築禮樂文明的金字塔,不斷豐富著以禮樂文明為核心的思想文化體系,這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傳統,規定並塑造著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 詩經有多美?孩子要沒讀過就太可惜了!
    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便不懂如何說話。
  •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聖人有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學了詩,學了禮,才能文質彬彬,才可稱為君子。不學詩,無以言。中國古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知識自然就會變得淵博,能多了解各種知識,例如各種禽魚鳥獸的名字,例如各種稱謂,以及一些具體現象的不同形容,各種知識都能了解而博物。所以,一個人學了詩可以變得更有內涵,說話更有條理。
  • 詩經有多美?沒讀過真太可惜
    2500年了她依然是中國人的精神和美學家底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便不懂如何說話。《詩經》是中國詩歌的開始,中國文學的總源頭,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幾千年過去了,仍在流傳,有人統計過,出自《詩經》的成語就多達三百多個。
  • 孔子教誨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哪裡是希望他做詩呢
    「不學詩,無以言」,意思詩,不學習詩,就沒辦法講話,這是是孔子在《論語 季氏》裡,教誨兒子孔鯉的話。孔子非常重視詩的作用。孔子晚年,著《春秋》,刪訂《詩》,編定為305篇。
  • 薦書:駱玉明教授導讀《詩經》
    意思就是,《詩經》裡305首詩篇,無一不是真誠的、質樸的、美好的。 近人梁啓超也曾說:「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
  • 不學詩,無以言
    他教導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孔子的詩學既有審美功能,又具有社會、政治意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詩具有感發志意的力量,直指人心,動人心魄,可以觀民風,知得失,可以相互交流,可以怨刺上政。孔子的詩教頗具精英教育的思想:「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極簡談|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詩,無以言;把生活,過成詩。<<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極簡 · 不簡極簡不是簡是一種精微一種極致一種精神<<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言自由--言精神--言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