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前些天吧,無意中打開一個直播連結。
一個20來歲的年輕小姑娘主播,在新疆那拉提草原上直播自行車騎行。本來其實是挺好的一個事。不過小姑娘似乎沒有更多的語言來表達周圍之美,只是不停地重複「超美」「美翻了」……我們的語言何時變得如此貧乏了?還記得新冠疫情之初鄰國日本送來的支援物品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是引發了怎樣一種恐慌嗎?《論語》上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孔子的弟子陳亢向孔子的兒子伯魚打聽,孔子有沒有給伯魚開小灶?結果,聽到的是老師常說的「不學詩(《詩經》),無以言」「不學禮(《禮記》),無以立」。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聖賢如孔子,當年面對那麼多教材,為什麼只選擇了《詩經》《禮記》?《論語》上,孔子還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某種程度上說,《詩經》是我們的語言源流之一。至今,我們的語言中,不少的話語和習慣還來自於《詩經》。不過,《詩經》不好懂,因為隔得太久遠了。而詩本身是感發、感性的,正如小孩子也是感性的,讓他看太多不懂的東西,他是提不起興致的。於是,我找到了這本《萬物有靈:<詩經>裡的草木鳥獸魚蟲》,畫出了《詩經》中的草、木、鳥、獸、魚、蟲:
審定者是日本學者細井徇:
另外,每首詩配有二維碼,由北京郵電大學漢語教師白雲出岫朗讀:
最早聽到這本書,是《詩詞大會》主持人董卿提到的。
書以畫為主體,分為草部、木部、鳥部、獸部、魚部、虫部,
更像是一本博物志。
尤其喜歡「萬物有靈」這個名字。《詩經》有靈,人類的心靈與心靈是相通的,當你讀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讀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內心有共鳴,那就表明人類擁有一個共同的心靈,時間阻隔不了,空間也阻隔不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佚名詩人留下的詩句,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心心相印。
我想,孩子是感性的。在與萬物有靈的對話中,首先要明白《詩經》中講的是什麼。只有認知了這些事物,孩子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詩經》講的是什麼。
另外,每首詩配有二維碼,由北京郵電大學漢語教師白雲出岫朗讀。
比如,《詩經》開篇中的「荇菜」: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那天跟孩子讀古詩,讀到「葵花」,才明白古人的「葵」並不是如今的向日葵。
向日葵要到明代才從南美洲傳到中國。
古人的情感也寓於萬物之中。
「陟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
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
陟彼南山,言採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
「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衛風·碩人》中的美人莊姜脖子白如此:
書中還配有生僻字注音檢索,幫助你讀對《詩經》中的生僻字。
想要找這本書的,可以跟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