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詩,無以言

2021-02-19 全國少兒美術作品展

新時代大學本科教育,注重通識與專業的跨界融合,這無疑抓住了根本。要之,培養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兼具的大學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主旋律。法國文豪福樓拜說過:「時代越前進,藝術越具有科學性,同樣,科學也會變得富有藝術性。兩者在底部分開之後,又會在頂峰匯合。」

科學是科學,藝術是藝術,各有各的事情要做,這其間有知性的分野:藝術是審美,是形象思維、直覺體驗,科學是數理邏輯、抽象思維,以概念、判斷、推理的方式把握世界。但藝術美也蘊含著科學性,如黃金分割律,科學也需要想像力,亦時有審美直覺的火花;科學的、正確的方向與美的方向往往有著驚人的一致。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相對論就是超常想像力的思維範式。

廣東省-劉若嵐-《時間穿梭機》

陸機《文賦》云:「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在想像力這一點上,人文藝術與科學確實「會在頂峰匯合」,實現深層次的融合。此外,科學求真,同時也需要向善的精神,這樣才能將科學轉化成生產力,在實踐中為人類創造美好的生活,質言之,科學倫理的旨歸在求真、向善、創美,這跟人文理想的真、善、美殊途同歸,這又是科學與藝術在頂峰的匯合。

 

從人文教育的維度來看,大學生最需要的教化是詩教。詩教即美育之大者,承載著美育的職能。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指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蓋以美為普遍性,決無人我差別之見能參入其中。」

美育即培養人美麗而又有尊嚴的情感,以美為普遍性,打通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獲得理性與現實的和解。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中,狹義的詩教即儒家詩教,其美育的精神即中和之美。《禮記·經解》云:「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我們這裡討論的詩教是廣義的詩歌教化,是審美,是文化,主要指向高等教育,關乎人格的建構與人才的培養,具有現代性意義,當然也汲納了儒家詩教的精神意脈。

廣東省-陳懌蓁-《我們是小軍人》

 

孔子非常重視詩教。他教導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孔子的詩學既有審美功能,又具有社會、政治意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詩具有感發志意的力量,直指人心,動人心魄,可以觀民風,知得失,可以相互交流,可以怨刺上政。孔子的詩教頗具精英教育的思想:「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他認為一個人從事政治和外交,必須「誦詩三百」,而且要得其精髓,活參活用,這樣才能「授之以政」,獨當一面,「使於四方」,不辱使命。

 

事實上,春秋時期,「詩三百」廣泛應用於諸侯會盟的外交場合。《左傳》一書記載了頻繁的「賦詩」活動。春秋士大夫的賦詩,並不是創作,而是借現成的詩篇,暗示自己的觀點,或綿裡藏針,或釋放善意。賦詩實質上是一種用詩,也就是《左傳》講的「賦詩斷章,餘取所求焉」。不難看出,賦詩之所以能在外交場合盛行,是因為詩中存在著一種隱喻思維,即「詩可以興」。其特點是把人類的內心世界與外部現象進行類比性聯想,在天人合一的文化生態中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春秋士大夫「賦詩斷章」多著眼於政治語境的暗示,這種隱喻性用詩的向度是非文學的,但其富於聯想的思維方式卻是帶有普遍性的。

廣東省-高睿傑-《環保清潔一體機》

 

賦詩言志,堪稱外交辭令的重要範式。時至今日,我國在國際事務上所施展的大國外交,賦詩明志依然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跟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詩教是分不開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倘要成長為傑出的外交家,解決國際爭端,應對西方的挑戰,縱橫捭闔於國際舞臺,就必須研讀詩學,「不學詩,無以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孔門詩學奠定了儒家詩教的基礎,影響深遠,歷久彌新。詩的語言是形象的、精粹的、有感覺的語言,多讀詩,則漸入佳境,人就有事外遠致,說話作文文採斐然,富於感染力。反之,不學詩的人往往言辭枯窘,思想貧乏,缺乏趣味和想像力,多半不能表達得體。

過去有人豪言:「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平心而論,學好數理化確實有智商,有底氣,但是不是能走遍天下呢?那可不好說,因為人行走江湖,智商和情商缺一不可。詩教代表著情商。人總要與人交往,跟人說話,往往一開口,品行、修養、胸襟就流露出來了。《論語》講得好:「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篇》)學好了數理化,又腹有詩書,文質彬彬,表裡如一,才是大雅君子,方能左右逢源。在當下市場經濟的時代,學詩尤為重要。所謂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學詩能提高人的品位,升華人的思想,淨化社會風氣。試想一個社會,倘能遠離物慾橫流的拜金主義,做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甚至臻於「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境界,這個社會是多麼和諧,多麼美好!

廣東省-胡胤騰-《未來的祖國》

 

有人要問:「詩有什麼用?詩能創造生產力嗎?」詩有大用,也似乎無用。大用則如《毛詩序》所云「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詩能「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質言之,詩維繫著社會的和諧,詩有補於世道人心,詩有經世致用的價值。一旦從純粹功利的角度看,詩又壓根兒沒用,詩確實不能直接創造生產力。很顯然,詩以審美為第一要義,純粹功利的詩學委實不足取。所謂無用即大用,詩有思想,有溫度,有筋骨,詩是文化軟實力,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麼,怎麼學詩呢?

 

一是含英咀華,博觀玩繹。「英」和「華」喻指文學經典。孟子說得好:「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美來源於內心的充實,一個思想和情感都很貧乏單調的人對於文學而言是無所謂美不美的,一旦「充實而有光輝」,即擁有天地之大美。文學經典便是「充實而有光輝」之所在,就像一座萬花園一樣,「英」和「華」奼紫嫣紅,美不勝收。明人王世貞《藝苑卮言》說得好:「大抵詩以專詣為境,以饒美為材,師匠宜高,捃拾宜博。」學詩得取法乎上,多讀不同時代、不同文體、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作品,即能不斷拓寬心胸,深化思想,豐富情感。

廣東省-黃濼潼-《群獅賀歲》

 

二是因聲求氣,涵詠入境。詩歌一定要吟詠,入情,入境,入心。《尚書·堯典》云:「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歌之大美正是在永言和聲中體會得來的。清人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詩以聲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讀者靜氣按節,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朱子曰:『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真得讀詩趣味。」詩詞吟詠是詩教,亦是樂教,能陶冶人之性情,關乎人才之培養,其功能適如《樂記》所云:「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於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詩即樂章,而樂隨禮行,在弦歌吟詠中培養人陰陽剛柔和而不同的性情。

 

學科有文理之分,詩教的闡揚無問乎文理。「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詩教的終極目的在於作育人才,尤其是精英人才的造就,這關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本文來源:中國藝術報

作者:劉勇剛(系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為什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篇》記載了一件事:有一次,孔子看見他的兒子孔鯉在面前走過,就問:「有學詩嗎?」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學。」孔子就教訓他說:「不學詩,是沒有辦法說話的。」於是孔鯉就回去學詩。孔子所說的「詩」,不是一般地泛指詩歌,而是專指《詩經》而言的。在春秋戰國期間,《詩經》都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莊子·天運》與《苟子·勸學》才被稱為「經」。為什麼這部《詩經》那麼重要,不學它就連話也不會講呢?
  • (原創)不學詩,無以言
    整子(120054383) 12:38:13不學詩,無以言從《論語》到《紅樓夢》《論語·季氏篇第十六》: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
  • 孔子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詩經》,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古希臘柏拉圖認為詩人並不能「管好家務、治好國家」,只配過著「流離顛沛,賣唱為生」的生活,同時在文章中「王庶文講壇」也簡略的介紹了儒家對於「君子不器」的理解,就是說君子不應該有任何的專業性。
  • 不學詩 無以言
    人間的悲歡冷暖,不過是文件上的一串數字和不帶任何感情的客觀敘述。如果把寫詩歌與寫公文的人都劃入文字工作者大框框,那他們正好分別處於線段的兩頭、光譜的兩端、天際的兩邊。東西永隔如參商。孔老夫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我以前一直以為,老夫子這句名言說明春秋時期的知識階層交流一般要引用《詩經》的句子。
  • 極簡談|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詩,無以言;把生活,過成詩。<<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極簡 · 不簡極簡不是簡是一種精微一種極致一種精神<<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言自由--言精神--言氣質-
  • 《詩經》:不學詩,無以言
    01不學詩,無以言孔子的兒子孔鯉,經常跟著孔子的弟子們一起學習。一天,孔子獨自一個人站在庭院裡,正好孔鯉走過來,孔子便問道:「鯉兒,你學了《詩經》沒有?」孔子便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連話都不會說了。言外之意即學習語言,必須學習詩經。為什麼這麼說呢?
  • 不學詩 無以言
    學詩能讓孩子們對詩歌更感興趣,進而由愛好發展到志向,即由「知之者」到「好之者」,直至「樂之者」。2、理解記憶,夯實基礎。        由誦讀的死記硬背上升到賞析詩歌后的理解記憶。由吟誦詩歌的「知其然」,到欣賞之後的「知其所以然」,從而夯實語文基礎。3、擴散思維,觸類旁通。
  • 不學詩無以言
    」意思是: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2006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第一次回到福建祭祖時,也引用了這首詩。《詩經》為六經之首,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孔子編《詩》,並提倡詩教,旨在「禮樂制度」的實現,社會和諧的永恆。後儒秉持孔子之志,將禮樂文明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猶如成千上萬隻蜜蜂構築蜂巢那樣,一代又一代辛勤構築禮樂文明的金字塔,不斷豐富著以禮樂文明為核心的思想文化體系,這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傳統,規定並塑造著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 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著名學者莫礪鋒、程章燦解讀古詩的...
    當天,南京圖書館舉行第十一屆南圖閱讀節嘉惠論壇,以「不學詩,無以言:書香戰『疫』潤心靈」為主題,搜羅戰「疫」詩句背後的典籍,並邀請著名學者莫礪鋒、程章燦為觀眾解讀詩歌帶來的那些溫暖與慰藉。「孔夫子教導他的學生時這麼說:『小子何莫學夫詩』,意思是說,『小子們,你們都要去學詩啊』。為什麼要學詩呢?好處太多了:詩可以『興』,培養想像力、聯想力;可以『觀』,培養觀察力;可以『群』,提高情商和社交能力;可以『怨』,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甚至於『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說不定生物、醫學也能學得也不錯。」
  •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聖人有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學了詩,學了禮,才能文質彬彬,才可稱為君子。不學詩,無以言。中國古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知識自然就會變得淵博,能多了解各種知識,例如各種禽魚鳥獸的名字,例如各種稱謂,以及一些具體現象的不同形容,各種知識都能了解而博物。所以,一個人學了詩可以變得更有內涵,說話更有條理。
  • 孔子教誨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哪裡是希望他做詩呢
    「不學詩,無以言」,意思詩,不學習詩,就沒辦法講話,這是是孔子在《論語 季氏》裡,教誨兒子孔鯉的話。孔子非常重視詩的作用。孔子晚年,著《春秋》,刪訂《詩》,編定為305篇。
  • 詩經:不學詩,無以言,歷經千年,仍舊璀璨
    孔子曾言:「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便不知道如何說話了。3000多年前,在一個古老的國度裡。那些先民們將生活、愛情、勞動,揉進琴瑟,讓散布在山間田野裡的飛歌流韻漫延成一條生生不息的長河。魯迅先生曾說道: 「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
  • 「不學詩,無以言」成都龍泉驛躍進小學推進學校特色發展
    中國網6月17日訊(鍾傳亮)「畢竟龍泉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推進詩意教育研究和實踐力度,提升團隊成員詩歌創作水平,充實團隊專業型人才。近日,詩意教育基地校——成都市龍泉驛區躍進小學校長楊元建和種子教師們,參加了周嘯天教授格律詩創作培訓講座暨詩意教育工作室新成員答辯會。
  • 不學詩,無以言。賞析《詩經》中詩歌是如何寫活彼此單身狗形象?
    即所謂的「不學詩,無以言」。對今人來說,我們更喜歡《詩經》裡反映男女愛情題材的詩篇。《詩經》裡男女愛情詩歌,直接採風於各地民謠,情感真實,富有生活趣味;既有直抒心意的風情,又有細膩委婉風格。今天,我們來賞析《詩經》中的一首比較獨特的女子情感詩《有狐》。
  • 「不學詩,無以言」——從一本畫冊中感受《詩經》裡的草木鳥獸魚蟲
    結果,聽到的是老師常說的「不學詩(《詩經》),無以言」「不學禮(《禮記》),無以立」。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聖賢如孔子,當年面對那麼多教材,為什麼只選擇了《詩經》《禮記》?《論語》上,孔子還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不學詩,無以言」,該怎樣讓孩子親近詩?
    不學詩,無以言。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的。
  • 不學詩,無以言,讀儒家經典有感!
    雅致無以言表。《詩經》將人生活化,以抒情為主,寄託了人們最真實的感情。而其價值評判的標準,都基於人們普遍認可的道德規範和政治需求。只有這樣,《詩經》才能思無邪,才能教人溫和敦厚,教導後世文人以公眾利益為重。我堅決反對以階級立場分析詩經,我喜歡自己慢慢來品,雖然時常一知半解。詩經本來表達的就是先民樸素的生活,展現的是細緻雋永的含蓄之美,即孔子所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學詩特刊|秋分至,一起來讀詩詞裡的秋天
    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秋詞其一唐·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蘇幕遮·懷舊宋·范仲淹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學詩計劃|《江南逢李龜年》:落花時節又逢君學詩計劃|《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學詩計劃丨《楓橋夜泊》:夜泊人
  • 孔子為何說「不學詩無以言」?秦晉兩國之好,都盡在《詩經》之中
    所以孔子曾教導他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就是說:君子們若不熟悉《詩》,在外交場合就可能搭不上話,那就貽笑大方了。而在重耳的隨從之中,趙衰的《詩》水平是最高的,基本可以相當於現在英語八極水平,狐偃知道秦穆公這人雖身處西垂,但極其仰慕 中原文化,極其重視禮儀,所以堅持退讓;而重耳也覺得此次宴會極其重要,應該派趙衰去鎮一下秦國人,讓他們見識一下咱們晉國人的文化檔次!
  • 學詩計劃|《長相思•汴水流》:思悠悠,恨悠悠
    ,李商隱說「一寸相思一寸灰」,李清照說「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納蘭性德說「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相思,是一個常常出現在詩人筆下的主題,我們學詩計劃也學了不少關於相思的詩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大詩人白居易如何說這《長相思》。長相思•汴水流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