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不學詩,無以言

2020-12-11 整子創作室

整子(120054383) 12:38:13

不學詩,無以言

從《論語》到《紅樓夢》

《論語·季氏篇第十六》: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孔子在《論語》非常強調「學詩」的基本技能。《論語·學而篇》1.15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論語·八佾篇》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索。」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按照今天的理解,孔子的意思就是只有先學了詩,才能有所言。這個「詩」不管是「詩歌」還是「詩經」,反正《詩經》裡面記載的也是詩歌。

《紅樓夢》第一回,說到賈雨村正值中秋,不免對月有懷,因而口佔五言一律云:【甲戌(甲辰)夾批:這是第一首詩。後文香奩閨情皆不落空。餘謂雪芹,撰此書中亦有傳詩之意。】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

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

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甲戌夾批:這是該書中的第一首詩。寫批語的人對雪芹說,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也有向後人傳達自己的詩歌的意思,也是為了振興中國詩歌事業。

把當時的社會發展的詩歌藝術水平繼續推行繼承下去,把那些大觀園裡的女人的詩歌發揚出去,不要怕別人恥笑,同時也罷自己的餘生詩稿流傳出去。

從「傳詩」的二字上,可見寫批語的人非常深刻了解《石頭記》作者的意圖,而且非常明確點明它同詩人有莫大的關係。

明末的詩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吳梅村就是鍾情於詩的人。鄒祗謨在《梅村詩餘·序》中記錄,近日詞林宗匠,往往專意詩古文,至度曲倚聲,則多擱筆,兼人之才,吾目中惟見梅村先生耳。先生文章,仿佛班史,然猶謙讓未遑,謂予曰:「若文則吾豈敢,於詩或庶幾焉。」

吳梅村繼承唐代詩歌元白體,獨創了史詩格式的梅村體,為當時的文人所讚賞,模仿者也很多,而吳梅村一旦有詩歌出,當時的文人學子們就爭先搶閱,傳送不休。

因此,從歷史情形上看,「江左三大家」詩人中,《紅樓夢》中「傳詩之意」的說法,唯獨符合吳梅村一人。縱觀通覽吳梅村的詩歌,悽惋悱惻,悲聲漣漣,一唱三嘆,同《紅樓夢》所描述的悲劇行文絲絲相扣。

這個使我想到了鄒祗謨在《梅村詩餘·序》中說「予觀先生遺命,於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詞人吳某之墓」。蓋先生退然以詞人自居矣,夫使先生終於詞人,則先生之遇為之也。悲夫。 」

而王士禛在《池北偶談》記載吳梅村:先生屬疾時作令書,乃自敘事,略曰:

'吾一生際遇,萬事憂危。無一刻不歷艱難,無一刻不嘗辛苦。實為天下第一大苦人。吾死後,斂以僧袍,葬我於鄧尉,靈巖相近,墓前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

這二個記載區別很明顯,鄒祗謨記載為「詞人」,而王士禛記載為「詩人」。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尤侗的書中。

尤侗撰寫的《祭吳祭酒文》記錄為:「立一圓石,題曰『詩人吳梅村之墓』。」

康熙中期宗元鼎所輯當代詞選《詩餘花鈿集》中,共選梅村詞十五首,在詞作之後附有編者轉引尤侗之語以為評註:

先生七言古律諸體,流連光景,哀樂纏綿,使人一唱三嘆,有不堪為懷者。及所制《通天台》、《臨春閣》諸曲,亦於前史之感,三致意焉。詞在季孟之間,要皆合於《國風》好色、《小雅》怨誹之致,其下筆之妙,實古人所不及也。先生遺命於墓前立石,題曰:詞人吳梅村之墓。蓋先生退然以詞人自居。

也就是說,尤侗的記錄二處是不相同的,《祭吳祭酒文》寫的是「詩人」,《〈梅村詞〉序》中寫的「詞人」。而吳梅村的遺命題寫的「詩人吳梅村之墓」。為什麼尤侗要篡改吳梅村的遺命呢?這在原則上應該同是否是詩集還是詞集是無關的。

在文本上說,尤侗和鄒祗謨序言有相互轉引抄錄之嫌。或者是宗元鼎輯選的時候弄錯了是誰的序言。這些情況已經無從可究。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詩人」和「詞人」的說法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根據《紅樓夢》中批語的說法,「傳詩」是符合吳梅村的遺命的。但後世傳述「詞人」的說法,恰恰就是一種障眼法。正如靖藏眉批批寫曹雪芹的《金陵十二釵》一樣:這正是作者用畫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蔽了去,方是巨眼。

雖然吳梅村主要在寫詩,後人公開承認,不僅詩寫得好,而且但其詞的高處,令人也難以捉摸,不可企及。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評論說:"吳梅村詞,雖非專長,然其高處,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說:"梅村高者,有與老坡神似處。"

既然《紅樓夢》中提到了詩,我們也可以看到,《紅樓夢》中的詩非常多,而詞很少。這可見就是吳梅村的文風特徵。

那麼,進而言之,要讀懂《紅樓夢》結合「傳詩之意」的說法,就得必須先讀懂《紅樓夢》中的詩歌。而詩歌正是該書的認知起點和進入門檻水平的起點。很多人研究紅樓夢,糾纏在故事情節上難以鬆開細皮嫩肉的縴手,對詩歌不聞不問,這要做到真正理解《紅樓夢》肯定難度是相當大的。我一直在納悶且懷疑,紅學家們是否懂詩,否則是讀得懂詩?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誠如是!

相關焦點

  • 不學詩,無以言
    他教導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孔子的詩學既有審美功能,又具有社會、政治意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詩具有感發志意的力量,直指人心,動人心魄,可以觀民風,知得失,可以相互交流,可以怨刺上政。孔子的詩教頗具精英教育的思想:「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為什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為什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篇》記載了一件事:有一次,孔子看見他的兒子孔鯉在面前走過,就問:「有學詩嗎?」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學。」孔子就教訓他說:「不學詩,是沒有辦法說話的。」於是孔鯉就回去學詩。孔子所說的「詩」,不是一般地泛指詩歌,而是專指《詩經》而言的。在春秋戰國期間,《詩經》都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莊子·天運》與《苟子·勸學》才被稱為「經」。為什麼這部《詩經》那麼重要,不學它就連話也不會講呢?
  • 孔子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詩經》,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古希臘柏拉圖認為詩人並不能「管好家務、治好國家」,只配過著「流離顛沛,賣唱為生」的生活,同時在文章中「王庶文講壇」也簡略的介紹了儒家對於「君子不器」的理解,就是說君子不應該有任何的專業性。
  • 不學詩 無以言
    人間的悲歡冷暖,不過是文件上的一串數字和不帶任何感情的客觀敘述。如果把寫詩歌與寫公文的人都劃入文字工作者大框框,那他們正好分別處於線段的兩頭、光譜的兩端、天際的兩邊。東西永隔如參商。孔老夫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我以前一直以為,老夫子這句名言說明春秋時期的知識階層交流一般要引用《詩經》的句子。
  • 極簡談|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詩,無以言;把生活,過成詩。<<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極簡 · 不簡極簡不是簡是一種精微一種極致一種精神<<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言自由--言精神--言氣質-
  • 《詩經》:不學詩,無以言
    01不學詩,無以言孔子的兒子孔鯉,經常跟著孔子的弟子們一起學習。一天,孔子獨自一個人站在庭院裡,正好孔鯉走過來,孔子便問道:「鯉兒,你學了《詩經》沒有?」孔子便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連話都不會說了。言外之意即學習語言,必須學習詩經。為什麼這麼說呢?
  • 不學詩無以言
    」意思是: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2006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第一次回到福建祭祖時,也引用了這首詩。(根據金啟華《詩經全譯》)今天,日本富山縣捐贈給遼寧的物資上,直接原創了一首中文詩: 「遼河雪融,富山花開。同氣連枝,共盼春來。」「同氣連枝」出自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 不學詩 無以言
    學詩能讓孩子們對詩歌更感興趣,進而由愛好發展到志向,即由「知之者」到「好之者」,直至「樂之者」。2、理解記憶,夯實基礎。        由誦讀的死記硬背上升到賞析詩歌后的理解記憶。由吟誦詩歌的「知其然」,到欣賞之後的「知其所以然」,從而夯實語文基礎。3、擴散思維,觸類旁通。
  • 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著名學者莫礪鋒、程章燦解讀古詩的...
    當天,南京圖書館舉行第十一屆南圖閱讀節嘉惠論壇,以「不學詩,無以言:書香戰『疫』潤心靈」為主題,搜羅戰「疫」詩句背後的典籍,並邀請著名學者莫礪鋒、程章燦為觀眾解讀詩歌帶來的那些溫暖與慰藉。「孔夫子教導他的學生時這麼說:『小子何莫學夫詩』,意思是說,『小子們,你們都要去學詩啊』。為什麼要學詩呢?好處太多了:詩可以『興』,培養想像力、聯想力;可以『觀』,培養觀察力;可以『群』,提高情商和社交能力;可以『怨』,提高理性思考的能力,甚至於『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說不定生物、醫學也能學得也不錯。」
  •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聖人有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學了詩,學了禮,才能文質彬彬,才可稱為君子。不學詩,無以言。中國古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知識自然就會變得淵博,能多了解各種知識,例如各種禽魚鳥獸的名字,例如各種稱謂,以及一些具體現象的不同形容,各種知識都能了解而博物。所以,一個人學了詩可以變得更有內涵,說話更有條理。
  • 孔子教誨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哪裡是希望他做詩呢
    「不學詩,無以言」,意思詩,不學習詩,就沒辦法講話,這是是孔子在《論語 季氏》裡,教誨兒子孔鯉的話。孔子非常重視詩的作用。孔子晚年,著《春秋》,刪訂《詩》,編定為305篇。
  • 詩經:不學詩,無以言,歷經千年,仍舊璀璨
    孔子曾言:「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便不知道如何說話了。3000多年前,在一個古老的國度裡。那些先民們將生活、愛情、勞動,揉進琴瑟,讓散布在山間田野裡的飛歌流韻漫延成一條生生不息的長河。魯迅先生曾說道: 「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
  • 「不學詩,無以言」成都龍泉驛躍進小學推進學校特色發展
    中國網6月17日訊(鍾傳亮)「畢竟龍泉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推進詩意教育研究和實踐力度,提升團隊成員詩歌創作水平,充實團隊專業型人才。近日,詩意教育基地校——成都市龍泉驛區躍進小學校長楊元建和種子教師們,參加了周嘯天教授格律詩創作培訓講座暨詩意教育工作室新成員答辯會。
  • 不學詩,無以言。賞析《詩經》中詩歌是如何寫活彼此單身狗形象?
    即所謂的「不學詩,無以言」。對今人來說,我們更喜歡《詩經》裡反映男女愛情題材的詩篇。《詩經》裡男女愛情詩歌,直接採風於各地民謠,情感真實,富有生活趣味;既有直抒心意的風情,又有細膩委婉風格。今天,我們來賞析《詩經》中的一首比較獨特的女子情感詩《有狐》。
  • 「不學詩,無以言」——從一本畫冊中感受《詩經》裡的草木鳥獸魚蟲
    結果,聽到的是老師常說的「不學詩(《詩經》),無以言」「不學禮(《禮記》),無以立」。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聖賢如孔子,當年面對那麼多教材,為什麼只選擇了《詩經》《禮記》?《論語》上,孔子還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不學詩,無以言」,該怎樣讓孩子親近詩?
    不學詩,無以言。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的。
  • 學詩計劃|《長相思•汴水流》:思悠悠,恨悠悠
    ,李商隱說「一寸相思一寸灰」,李清照說「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納蘭性德說「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相思,是一個常常出現在詩人筆下的主題,我們學詩計劃也學了不少關於相思的詩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大詩人白居易如何說這《長相思》。長相思•汴水流白居易
  • 不學詩,無以言,讀儒家經典有感!
    雅致無以言表。《詩經》將人生活化,以抒情為主,寄託了人們最真實的感情。而其價值評判的標準,都基於人們普遍認可的道德規範和政治需求。只有這樣,《詩經》才能思無邪,才能教人溫和敦厚,教導後世文人以公眾利益為重。我堅決反對以階級立場分析詩經,我喜歡自己慢慢來品,雖然時常一知半解。詩經本來表達的就是先民樸素的生活,展現的是細緻雋永的含蓄之美,即孔子所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學詩特刊|秋分至,一起來讀詩詞裡的秋天
    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秋詞其一唐·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蘇幕遮·懷舊宋·范仲淹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學詩計劃|《江南逢李龜年》:落花時節又逢君學詩計劃|《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學詩計劃丨《楓橋夜泊》:夜泊人
  • 孔子為何說「不學詩無以言」?秦晉兩國之好,都盡在《詩經》之中
    所以孔子曾教導他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就是說:君子們若不熟悉《詩》,在外交場合就可能搭不上話,那就貽笑大方了。而在重耳的隨從之中,趙衰的《詩》水平是最高的,基本可以相當於現在英語八極水平,狐偃知道秦穆公這人雖身處西垂,但極其仰慕 中原文化,極其重視禮儀,所以堅持退讓;而重耳也覺得此次宴會極其重要,應該派趙衰去鎮一下秦國人,讓他們見識一下咱們晉國人的文化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