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詩,無以言,讀儒家經典有感!

2020-12-13 文眼看世界

在四書確立的方法論指引下,儒家五經給予人們的更側重於細化的標準和生活知識的細節。

「樂,所以和歌也」。在上古時代,詩歌已先於文字產生,相傳伏羲作瑟,女捐作笙黃,先民已經能夠體會聲韻的美妙。自倉頡造字後,樂便有了文字載體,就是詩。

《詩經》就是孔子為了讓「思無邪」且能教人溫柔敦厚的詩歌流傳於世,特刪減而成的,風雅頌為其形式,賦比興為其筆法,勾畫了千年的文明。

通過《詩經》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隱約窺得古人生活的吉光片羽。在先秦的社會裡,言論是自由的,愛情是自由的,古人的才思也是我等後輩始料不及的。其獨立之意志、華彩之表達,值得我們世代傳誦,高山仰止。

每讀《詩經》,我都不覺感慨,古人的想像力何其豐富!「琴瑟友之」、「鐘鼓樂之」足以讓現在的泡妞高手汗顏;「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相思人空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雅致無以言表。

《詩經》將人生活化,以抒情為主,寄託了人們最真實的感情。而其價值評判的標準,都基於人們普遍認可的道德規範和政治需求。只有這樣,《詩經》才能思無邪,才能教人溫和敦厚,教導後世文人以公眾利益為重。

我堅決反對以階級立場分析詩經,我喜歡自己慢慢來品,雖然時常一知半解。詩經本來表達的就是先民樸素的生活,展現的是細緻雋永的含蓄之美,即孔子所言「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何需世俗擾攘!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史書,一直被視為中國的政治哲學經典,是歷代帝王的教科書,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須遵循的「大經大法」。

由於焚書坑儒,古文尚書幾乎不存,後世尚書幾乎在造假與打假的反覆中不斷重建的。說實話,尚書實在難懂,其言語精煉,有時需要結合很多相關史實才能略知大概。由先秦各代典、謨、訓、誓、命等文獻組成,說到底,是先秦「鬼治」的表現。在奴隸社會,分封制為主要組織性質,家族式管理色彩很濃,所以統治者言必稱古訓,凡事求諸祖先與鬼神,吉則行之,兇則避之,卜卦貫穿全書。

《禮記》是先秦禮法大全,為典章制度之首。禮,最早是對鬼神先祖的祭祀,用來求福。雖然孔子「不語怪力亂神」,但他相信禮儀制度有規範人心的作用,可以將人們導向他所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在禮記開篇就講:人當曲身為禮。

《禮記》通篇由散文組成,通過實例闡述禮的表現與價值,其內涵正如曾子所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

儒家對於禮的要求到了近乎嚴苛的地步,由此可見一斑。

不可否認,對禮的追求成就了儒家的正統地位,也在中國人心中形成了歷代沿用不提的圭臬。

《春秋》是孔子主編的魯國國史,輝映了當時的天下大勢,故而稱為唯一一個以書名斷代的先例。而今看來,滿篇某年某月某日、時間地點人物,沒有詳細的情節,沒有人物的刻畫,與流水帳無疑。但這卻是世界上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春秋》中的論述相當簡潔,甚至說簡略。他記錄的每年的事最多不過二十來條,最少的只有兩條,最長的文字也只有四十來字,最少的只有一個字:螟。據此,讀懂春秋更多的還是需要仰仗春秋三傳。愚以為,孔子在《春秋》中獨創了影響深遠的「春秋筆法」才更重要。孔子簡略記事,對事件的評判更是簡約,讓人浮想。一曰顯而微,文見於此而義在彼;二曰志而晦,約言示志,推以知例,三曰婉而成章,曲從義訓,以示大順;四曰盡而不汙,直書其事,具文見意;五曰懲惡而勸善求名而仁,欲蓋而彰,書齊豹盜,三叛人名之類是也。

《春秋》給世人提供了文風和方法論的意義,孔子巧妙運用古人對於生前身後名的看重,把對物是人非的評說都隱喻於青史中,以致「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孔子博覽群書,最愛者為《周易》,韋編三絕即是指此。因為長期以來易經被用於卜卦算命,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解。記得年少時我曾為附庸風雅而買得易經一本,橫看豎看都是一鱗半爪,難得其意。而今從思想角度考慮,才發現《易經》乃中華哲學之母體。

我想這樣說應該不為過。《周易》相傳誕生自河圖洛書,先王伏羲據此畫出了八卦,後文王重新演繹,並寫出六十四卦卜辭,再後孔子又為其作傳,故又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

從表面看,《周易》好像是專講陰陽八卦的著作,但實際上他論述的核心是一個對立統一的世界觀,以及如何運用它來得到未來的信息。周易上論天文,下講地理,中談人事,包羅萬象,無所不有。

顧名思義,周易為變化之書。而變化的原因,又在於陰陽的和諧。「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基本物質,分別為「天地、風雷、水火、山澤」,排列組合可得六十四卦,如此反覆以生萬物。

《易經》云:「一致百慮,殊途同歸」。先人們把對事物規律性與多樣性的認識融入骨子裡,成就了歷數千年不易的「和」的思想,孔子更是將這種認識發揮稱為一種仁愛的政治思想。「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中庸中的和與之一脈相傳,易經的實用性可知一斑也。

從現在唯物辯證法的角度考慮,《易經》明辨陰陽,並認為「獨陰不生,獨陽不長」,唯「天地交泰,陰陽互通」才能達到和諧共融的境界。而陰陽八卦的排列組合就是尋找陰陽交泰的途徑,是尋找動態中的和諧。這些,無疑是辯證法的祖宗,其所強調的變化發展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都有力地支撐著幾千年來的中國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實現亙古文明。基於此,《易經》無愧「群經之首」之美譽。

總的來說,五經包括了文、史、哲等領域,以其雄渾的廣博與深厚為古人構築了最初的知識體系,正是這個體系的繼續發展與不斷演進,才有了以後幾千年的欣欣向榮。因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母體。

遺憾的是,現在的很多人已經怠於熟悉這些了,在埋頭向前的同時,若忘了我們是從哪兒來的,這註定是行之不遠的。

相關焦點

  • 不學詩,無以言
    他教導兒子孔鯉:「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孔子的詩學既有審美功能,又具有社會、政治意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詩具有感發志意的力量,直指人心,動人心魄,可以觀民風,知得失,可以相互交流,可以怨刺上政。孔子的詩教頗具精英教育的思想:「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孔子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詩經》,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古希臘柏拉圖認為詩人並不能「管好家務、治好國家」,只配過著「流離顛沛,賣唱為生」的生活,同時在文章中「王庶文講壇」也簡略的介紹了儒家對於「君子不器」的理解,就是說君子不應該有任何的專業性。
  •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聖人有言: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學了詩,學了禮,才能文質彬彬,才可稱為君子。不學詩,無以言。中國古詩,包羅萬象,研究了詩,知識自然就會變得淵博,能多了解各種知識,例如各種禽魚鳥獸的名字,例如各種稱謂,以及一些具體現象的不同形容,各種知識都能了解而博物。所以,一個人學了詩可以變得更有內涵,說話更有條理。
  • 為什麼說「不學詩,無以言」?著名學者莫礪鋒、程章燦解讀古詩的...
    當天,南京圖書館舉行第十一屆南圖閱讀節嘉惠論壇,以「不學詩,無以言:書香戰『疫』潤心靈」為主題,搜羅戰「疫」詩句背後的典籍,並邀請著名學者莫礪鋒、程章燦為觀眾解讀詩歌帶來的那些溫暖與慰藉。「歷經2000多年的歷史,《詩經》攜帶著儒家經典的威力、詩歌情感的活力和語言藝術的魅力,走進日常,介入生活,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我認為,是《詩經》以它的實力,再一次證明了真正偉大的詩歌從來不在遠方,而就在人們身邊和當下,如鑽石一樣光彩永恆,而且經過歲月的磨洗,愈發熠熠生輝。」程章燦說。
  • 《詩經》:不學詩,無以言
    01不學詩,無以言孔子的兒子孔鯉,經常跟著孔子的弟子們一起學習。一天,孔子獨自一個人站在庭院裡,正好孔鯉走過來,孔子便問道:「鯉兒,你學了《詩經》沒有?」孔子便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連話都不會說了。言外之意即學習語言,必須學習詩經。為什麼這麼說呢?
  • 為什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為什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篇》記載了一件事:有一次,孔子看見他的兒子孔鯉在面前走過,就問:「有學詩嗎?」孔鯉回答說:「還沒有學。」孔子就教訓他說:「不學詩,是沒有辦法說話的。」於是孔鯉就回去學詩。孔子所說的「詩」,不是一般地泛指詩歌,而是專指《詩經》而言的。在春秋戰國期間,《詩經》都被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莊子·天運》與《苟子·勸學》才被稱為「經」。為什麼這部《詩經》那麼重要,不學它就連話也不會講呢?
  • 不學詩 無以言
    人分七等,吳老夫子說得好有趣啊:第一等喜歡讀詩第二等喜歡聽音樂(古典音樂)第三等喜歡看小說第四等喜歡看報第五等喜歡看電影第六等喜歡看電視第七等喜歡看文件我看到吳老發了那個帖子,心裡暗道糟了糕了,我是寫材料的,豈不是第八等、不入流。
  • (原創)不學詩,無以言
    整子(120054383) 12:38:13不學詩,無以言從《論語》到《紅樓夢》《論語·季氏篇第十六》: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
  • 極簡談|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詩,無以言;把生活,過成詩。<<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極簡 · 不簡極簡不是簡是一種精微一種極致一種精神<<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言自由--言精神--言氣質-
  • 不學詩 無以言
    學詩能讓孩子們對詩歌更感興趣,進而由愛好發展到志向,即由「知之者」到「好之者」,直至「樂之者」。2、理解記憶,夯實基礎。        由誦讀的死記硬背上升到賞析詩歌后的理解記憶。由吟誦詩歌的「知其然」,到欣賞之後的「知其所以然」,從而夯實語文基礎。3、擴散思維,觸類旁通。
  • 不學詩無以言
    」意思是:沅江的波浪連接著武岡,送你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你我一路相連的青山共沐風雨,同頂一輪明月又何曾身處兩地呢。2006年,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第一次回到福建祭祖時,也引用了這首詩。《詩經》為六經之首,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孔子編《詩》,並提倡詩教,旨在「禮樂制度」的實現,社會和諧的永恆。後儒秉持孔子之志,將禮樂文明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猶如成千上萬隻蜜蜂構築蜂巢那樣,一代又一代辛勤構築禮樂文明的金字塔,不斷豐富著以禮樂文明為核心的思想文化體系,這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傳統,規定並塑造著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
  • 不學詩,無以言。賞析《詩經》中詩歌是如何寫活彼此單身狗形象?
    即所謂的「不學詩,無以言」。對今人來說,我們更喜歡《詩經》裡反映男女愛情題材的詩篇。《詩經》裡男女愛情詩歌,直接採風於各地民謠,情感真實,富有生活趣味;既有直抒心意的風情,又有細膩委婉風格。今天,我們來賞析《詩經》中的一首比較獨特的女子情感詩《有狐》。
  • 「不學詩,無以言」,該怎樣讓孩子親近詩?
    不學詩,無以言。中國自古就有詩教傳統,兒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從詩歌開始的。
  • 「不學詩,無以言」——從一本畫冊中感受《詩經》裡的草木鳥獸魚蟲
    結果,聽到的是老師常說的「不學詩(《詩經》),無以言」「不學禮(《禮記》),無以立」。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聖賢如孔子,當年面對那麼多教材,為什麼只選擇了《詩經》《禮記》?《論語》上,孔子還說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 詩經:不學詩,無以言,歷經千年,仍舊璀璨
    孔子曾言:「不學詩,無以言」,意思就是不讀詩經,便不知道如何說話了。3000多年前,在一個古老的國度裡。那些先民們將生活、愛情、勞動,揉進琴瑟,讓散布在山間田野裡的飛歌流韻漫延成一條生生不息的長河。魯迅先生曾說道: 「以性質言,風者,閭巷之情詩;雅者,朝廷之樂歌;頌者,宗廟之樂歌也。」
  • 「老實大量純讀經」離真正的儒家教育有多遠?
    但是,實踐日久,其流弊也隨之顯現,到了不能不認真面對的時候了。這種讀經方法提倡全日制「純讀經」, 3-13歲的孩子十年之中只是死記硬背各種傳統經典,總共背誦上百萬字,每天背書八小時以上,不學其他課程,不允許進行任何經義講解,不允許讀經典白文之外的書籍,包括古人註疏。
  • 孔子教誨兒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哪裡是希望他做詩呢
    「不學詩,無以言」,意思詩,不學習詩,就沒辦法講話,這是是孔子在《論語 季氏》裡,教誨兒子孔鯉的話。孔子非常重視詩的作用。孔子晚年,著《春秋》,刪訂《詩》,編定為305篇。
  • 讀《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有感
    談君子 話品格——讀《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有感□ 王楚健近日,筆者翻開張傳玖先生的新作《君子不器——半部論語品一生》,感覺其意義非凡。張傳玖推出這本讀書筆記形式的散文集,致力於解讀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論語》,精選出孔子的73句名言,作為73篇的篇目,筆觸在釋義闡理、說文解字、咬文嚼字的同時,行雲流水、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極具助讀經典的意義。
  • 「不學詩,無以言」成都龍泉驛躍進小學推進學校特色發展
    中國網6月17日訊(鍾傳亮)「畢竟龍泉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推進詩意教育研究和實踐力度,提升團隊成員詩歌創作水平,充實團隊專業型人才。近日,詩意教育基地校——成都市龍泉驛區躍進小學校長楊元建和種子教師們,參加了周嘯天教授格律詩創作培訓講座暨詩意教育工作室新成員答辯會。
  • 孔子教導兒子,「不學詩,無以言」,為什麼又勸人不想讀就不讀?
    人假若不研究《周南》和《召南》,那會像面正對著牆壁而站著罷!」孔子,作為儒家一派大聖人,也曾竭力推崇《讀經》,不僅讓自己兒子讀,還讓弟子讀。雖然,孔子鼓勵大家讀《詩經》,但是在《論語·子路》裡,說過這樣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