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安徽、廣東等多個省市用線上開學的方式開啟新學期已經整整一周了。這一周我做得最頻繁的一件事就是在線觀課。
一些朋友問我,「你看了幾百堂課,能不能給家長說說一個外行有沒有觀課訣竅呢?」
是呀,因為居家上學的原因,如今家長們開始有很多機會和孩子一起聽課,那麼怎麼才能從家長層面聽懂老師的課呢?於是,我梳理了這張家長「秒懂清單」。
這張清單不把「是否基於課程標準、怎樣符合學科規律、教學內容編排是否合理」等專業原理放入其中,僅僅針對一個完全不懂教學的家長,能夠實現最短時間裡看懂一節課的目的,這樣才能做好老師和孩子之間的連接者。
基本框架
無論是20分鐘以內的微課,還是線下45分鐘的課堂教學,都可以按「開場-課中-課尾」三部分來切分,開場大約在3-5分鐘左右,課尾也大約在5分鐘,如果是線下教學的話,老師們一般在課尾會留出8-10分鐘,其餘時間為課中。
一堂課三部分結構,聚焦重點分別是「開場看目標-課中看關聯-課尾看反思」,無論是微課還是線下課堂,都需要完成這三方面的閉環。
開場看目標
「開場看目標」就是指老師必須在一堂課的最開始明確目標。如何明確目標是有技巧的,一般有三個層次的老師,我們可以通過基本話術來識別。
合格級的老師會告訴學生這堂課的教學目標,也就是這堂課老師要教什麼,需要達到什麼程度。
一般老師的話術是「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老師希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每個同學都能達到(實現)……」這是最起碼的。
良好級的老師則會呈現清晰的學習目標。注意,教學目標的主語其實是老師,也就是「老師要教你們……」,而學習目標的主語是學生,也就是「你將學會……」。
關注學習目標的老師還會把目標條目化的呈現在一張PPT上或者提前發給學生。
老師的話術一般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節課你將學會……」「如果你掌握了……以後你將能解決……」
更優秀的老師不僅會提前把學習目標發給孩子,更會在前5分鐘裡與學生協商學習目標,其目的就是讓教師評估一下學生到底是否理解了今天要學什麼,學生是否有信心達到學習的目的地。
一般老師的話術是「哪位同學說說看,我們今天要學什麼」「在學這個之前,你已經知道了……」
「開場看目標」是非常重要的起點,別小看了這5分鐘,足見老師的功夫,因為這5分鐘意味著師生共同明確我們要到哪裡去,我們現在在哪裡,我們有信心到那個地方嗎?
課中看關聯
「課中看關聯」是針對一個外行的取捨策略,也許你看不懂老師的教學內容是否符合課程標準,但你重點看老師是否會關聯。
這裡的關聯一般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內容勾連,基本話術是「這個內容與我們上學期裡學的……是很像的」「上個單元我們剛學過……」「能不能用以前用過的一個方法來解決今天這個問題」等。
因為一個好老師的眼裡絕對不是只有一節課,至少這一節課會放置在一個單元裡思考,因此,看老師們的課堂用語是否會勾連以前學過的內容很重要。
二是思維關聯,雖然思維看不見,但也不需要你非常認真地去聽老師講什麼,你只需要關注老師的一個基本動作,就是有沒有準備好工具腳手架。
其實所有的工具都是為了讓老師看見學生的思考過程,也就是可見的思維。
比如說老師問我們能不能比較一下兩個算式的區別?沒有工具腳手架的老師往往停頓一兩分鐘,然後請同學回答;好的老師就會提供一個比較工具,讓學生寫下來,畫一畫,然後請同學展示;更好一點的老師會實現預設幾種類型的學生情況,在課上給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腳手架。
無論使用什麼工具,千方百計地讓孩子腦袋運轉的過程呈現出來,都是一個好老師的重要標誌。
三是同伴互聯,這就是發揮學習過程中同伴連接的作用,這裡的看點是老師請不同類型學生分享還是總是請一類學生分享,就是說總是讓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回答,還是不同類型的孩子都有。
一般來說好老師總能夠把每一次課堂分享機會留給「最近發展區」的孩子,就是說誰最適合回答這個問題,回答了這個問題是否會對著孩子產生持續激勵。
課尾看反思
最後一環就是「課尾看反思」了,這5分鐘同樣非常重要,所以一個好老師功夫的分水嶺就在一頭一尾。
善於反思的老師也大概可以分成兩種類型。
合格級的老師一般採取「自己總結+出門打卡」,一般話術是「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老師來檢測一下你們是否真的學會了……」然後發一張小條,做完了上傳或者做完了離開教室。
優秀的教師則會建立反思框架。
最簡潔的反思框架是理解、努力、感覺三個維度,即「這節課我理解了(或還不太明白的)……」,「在這節課中我付出了哪些努力或克服了哪些困難」,「我是否喜歡這個內容或如果再讓我做一遍是否願意」。
如果對於一些複雜任務的話,老師會從「情感-事實-技能-目標-問題-挑戰性」等維度繼續進行深入挖掘。
因為優秀的老師都知道培養一個孩子的元認知能力至關重要,也就是說讓孩子自己知道「我是怎麼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比「這節課我掌握了這些知識」更重要。
需要一輩子修煉的極簡話術
其實,以上的結構和話術對於老師而言,平時做個有心的和不斷學習的人,都可以在漫長的教師生涯中逐漸積累,但有一個難點卻看似簡單,實質上很難真正攻破——那就是如何將「你」轉變為「我們」。
這往往就是成人學習課程與孩子學習課程的最大區別。
我在得到app裡親歷打造過兩門課,在得到裡的課程就非常強調「你」,給自己確立一個對象,我是在針對「你「痛點,提供給你一個產品或解決方案,讓你可以」帶走」並在日後工作生活中使用,所以這是「知識交付」思維。
但學校教育不是這樣的,它是共同成長共同學習的過程模型,這樣的學習需要大量的投入:包括彼此樹立學習的信心,需要對新經驗和思想保持開放,需要了解彼此都有可能錯了、可能犯錯誤以及我們都需要彼此反饋-響應-改進,因此,它需要的不是「你」,而是「我們」。
但是,很多時候,課堂是如此習以為常了:你這樣不對;你應該這樣思考;你的目標是什麼;你怎麼又做錯了;或者你們一起合作;你們明天交作業;你們給我聽好了……
其實當一個老師在說「你」的時候,就已經把自己和學生分列成兩個陣營,甚至意味著進入了「應該思維」模式,就是你應該這樣、你應該那樣。
所以,這就是我最後要告訴家長們的,「秒懂」課堂最高階的視角就是課堂上最高頻的「主語表達」——最卓越的老師會把「我們」的話術變成習慣。
那就是「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這節課,我們一起做實驗」「這個問題我們很容易粗心大意」「那個地方我們通常都會遇到一個坑」「這只是一種思考方式,我們能不能想出更多的辦法」……
把「你」變成「我們」,說說太容易了,但也許需要一個老師花上一輩子去學習去實踐的。
很多人對停課不停學逼著老師們重構教學方式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我想無論疫情結束後,學校又回到老路還是順勢前行,教育都不可能與疫情之前一模一樣了,因為整個社會看到過教育最真實的樣子,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嘗到了不一樣的滋味,我們也都擁有了寶貴的體驗和經歷,這讓「教育」的生命裡留下了一些未來可能一觸即發的變革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