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理論達人講解脫貧攻堅 | 第四集:這個地方的脫貧,秘訣就是一個「涼」字
八月下旬,八閩大地似烤爐。然而在閩北,卻有一塊清涼之地——政和縣澄源鄉。「18攝氏度的夏天」,是這個平均海拔接近900米的山鄉的一句宣傳語。
政和縣曾是福建的貧困縣,坊間常以「省尾」戲稱,而澄源又是政和縣海拔最高、最偏遠的山鄉。在過去,現在的澄源鄉與附近的楊源鄉、鎮前鎮屬於政和縣下轄的「二五區」,三個鄉鎮地理偏遠且經濟落後,農業缺乏特色,二三產業更是幾乎沒有。每當縣裡別地的人提起「二五區」這個行政區劃名詞,似乎總有些居高臨下的味道。
如何才能實現脫貧?還是要從鄉裡的「劣勢」入手,設法將其轉換為優勢。
「澄源山高路遠,但也因此氣候涼爽宜人,夏季晝夜溫差大,最熱也少有超過30攝氏度的時候。利用這個高山特性,發展特色農業成了我們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
在澄源鄉新康村一片數十畝的吊瓜地裡,53歲的村民範昌培正在瓜架下查看自己的致富「元寶」——吊瓜。連片的瓜架上纏繞著翠綠色的藤蔓,在山谷裡形成一片巨大的蔭蔽。一個個飽滿的深綠色吊瓜在藤蔓下掛著,範昌培看看這個,摸摸那個,喜笑顏開。
2017年,為引導村民脫貧致富,澄源鄉引進了吊瓜產業。澄源海拔高、晝夜溫差大,產出的吊瓜子飽滿大粒。吊瓜栽培、打理輕鬆,播種後能夠連續五六年結果,畝產能達300斤,產出的吊瓜子收購價一斤可達20元。看到鄉親們種植吊瓜第一年就有了不錯的收成,範昌培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他購置了耕地機和抽水灌溉機,每臺獲得了數百元農機補貼。此外,新康村也置辦了打瓜機、洗瓜池,供瓜農收穫後進行粗加工。
三年過去了,範昌培將吊瓜種植面積擴大到了90畝。2019年,他種吊瓜的收入達到近三十萬元,再加上原有的幾畝錐慄和茶葉,範昌培的年收入達到三十五六萬元,還榮膺政和縣「致富帶頭人」稱號。如今,範昌培的大兒子已大學畢業成了一名牙醫,二兒子也走上了工作崗位,更多的收入和更小的負擔,讓範昌培今天的日子過得殷實有餘。
同樣得益於高海拔地區涼爽的夏季溫度,澄源種植的茶葉、菌類和茭白、黃瓜、地瓜、葡萄等蔬菜水果也質量上乘。許多蔬菜在南方炎熱的夏季無法種植,在澄源卻能從每年5月到10月源源不斷地輪番產出。澄源的「高山小洋芋」和「紅心地瓜」個頭雖小,澱粉含量卻更高,且鬆軟可口。為保障種植戶收入,鄉政府對這兩類農產品採取了量化種植和兜底收購,大量減少了耕地撂荒面積。
此外,鄉政府還對連片150畝以上、帶動農戶不少於30戶的多利益聯結的蔬菜(吊瓜)基地設施建設予以農業重鎮專項補助。2011年,幾位村民自發成立了巨峰農產品合作社,如今社員已發展到103人。鄉政府還幫助不少貧困戶爭取到每人五萬元的農村信用社低息貸款,鼓勵他們以資金、土地入股合作社。
目前,澄源鄉已建成6000多畝吊瓜基地、9500畝蔬菜基地和2.84萬畝白茶基地,引進涉農企業10家,發展合作社39個、家庭農場9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30餘人,帶動15個村集體和203戶貧困戶從事特色種植。2017年至2019年,全鄉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4124.5萬元;到2019年底,1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433戶1622人已全部脫貧。
通過特色產業發展,將「劣勢」變「優勢」,福建「省尾」山鄉巧用「涼」脫貧,發展之路越走越廣,不僅有力帶動困難群眾增收脫貧,也走出了一條新時代精準扶貧、共同富裕之路。
總策劃:嚴文斌
總監製:葉俊東 鄒聲文
副總監製:丁玫 王永前 孫愛東
執行策劃:王新亞 許小丹 潘陽 項開來 孟昭麗
監製:孫愛東
總導演:史勁松
統籌: 侯巖同 王小丹
導演:王福麗
執行製片:熊慶華 袁帥
文稿:王任遠 馬康寧 卜寄傲
攝影:王任遠 葉維榮 周長蘭
主講人: 王任遠
剪輯製作:張初 韋含笑 王福麗
欄目包裝:毛傑 陳宏 陳聞駟
新媒體推廣:蓋藝騰 馬小蘢
項目運營:王小丹 張初
美術設計:焦雲偉
半月談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福建分社
聯合製作
半月談雜誌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