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學科學院示警:第二波疫情恐與流感疊加,必須儘快做準備

2020-12-25 DeepTech深科技

根據英國醫學科學院的最新研究報告,英國需要儘快開始為冬天可能出現的流感 + 新一輪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做好準備,否則將面臨醫療系統超負荷運轉,甚至是被擊穿的嚴重後果。

報告名為《為充滿挑戰的 2020/21 年冬季做好準備》,由 37 名醫療專家受英國政府之命聯合撰寫。儘管它主要針對英國國情,但鑑於目前全球抗疫形勢依舊嚴峻,未來半年內研製出特效藥和疫苗的希望不大,類似的推論和指導建議同樣適用於很多國家。

對於大多數北半球國家來說,冬季是流感高發期,一般涵蓋當年的 12 月到次年 3 月。隨著人們在通風不良的室內久居,流感等呼吸系統傳染病的傳播速度會加快。同時由於氣溫較低,氣候乾燥,患有哮喘、中風和心臟病等疾病的人也會面臨更大風險。醫療系統必然會承擔巨大壓力。

以英國為例,統計數據顯示,氣溫降至 5℃以下時,每下降 1℃,呼吸系統感染病例就會增加 10%-20%,急診病例也會增加 1% 左右。雖然這一比例受到年齡和地區等因素影響,但整體上趨勢明顯。

報告警告稱,「在冬季,英國的醫療服務和社會護理系統通常會達到最大負荷,近年來床位佔用率經常超過 95%。」

考慮到新冠疫情肆虐已經消耗了大量醫療資源,讓一線醫護人員精疲力盡,在新冠病毒尚未完全消滅且沒有有效藥物和疫苗前提下,「如約而至」的流感很可能帶來災難性的連鎖打擊。比如大量病床已被佔用,無法用於治療流感患者;很多醫療設施被改造並重新分配到新冠疫情重災區,使得其他地區的保健系統變得薄弱;現階段積壓的大量非新冠病人仍需治療和護理。

如果受壓制的新冠疫情再次開始傳播,即使僅在小範圍內社區傳播,也會導致資源緊張和恐慌情緒等一連串反應。

為了分析可能會出現的最壞情況,研究人員針對新冠病毒進行了臨床數據分析和建模。一個大前提是:即使疫情捲土重來,英國也不會再採取疫情暴發初期的嚴格封鎖措施。

報告指出,英國病患數據得出的新冠病毒傳染力(R0 值)約為 3。在實施社交距離等防範措施後,病毒受到控制下的傳染力(Rt 值)會降至 0.7-0.9 左右。考慮到防範力度隨時間推移有所減輕,合理的 Rt 值約為 1-1.7,即 1 個病例能傳染 1 個健康人。而全年齡段感染死亡率約為 1.1%,其中 75 歲以上老人的死亡率最高,介於 14%-22% 之間。

圖 | 報告引用的英國各年齡段患者死亡率分布數據

臨床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英國約有 5%-10% 的人口已經感染了新冠病毒,某些區域可能已經達到了 15%,但離所謂的群體免疫需求 70% 還有巨大差距,而且人們對免疫力可以持續多久仍不了解。因此,新冠病毒未來的傳播趨勢仍不明朗,病例增多的可能性仍然很高。

基於這些數據,研究人員為英國模擬了「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

對於剩下 90%-95% 的人來說,最糟糕的是 Rt 值上升到區間最大值 1.7,即 1 個病人能傳染 1.7 個人——這種程度還僅僅是今年 3 月疫情最嚴重時的一半——並且從今年 9 月持續到明年 7 月。

在此期間,感染趨勢與第一波疫情很像,病患數量將迅速攀升,然後在明年 1 月至 2 月間到達峰值,醫院死亡總人數將近 12 萬。該數字是英國第一波疫情死亡人數的兩倍,而且還沒算上養老院的死亡人數。

圖 | Rt 等於 1.7 情況下,第二波新冠疫情可能帶來的後果:每日感染數(A),每日死亡數(B),普通床位佔用數(C),重症床位佔用數(D)

前文提到,醫療系統在冬季會承擔巨大負荷。就英國而言,其醫療資源需求高峰期是每年 1 月到 2 月,正好與新冠疫情預測模型給出的時間點吻合。這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如果沒能監控到疫情暴發勢頭且未能有效平衡醫療資源的分配,屆時醫療系統將承擔超額負載。

如果政府積極採取防控措施,不用太嚴格,只要將 Rt 降低 0.2,控制在 1.5 之內,就可以將第二波感染數壓低 30% 左右,並且將峰值推遲至明年 2-3 月,與流感高峰期錯開 1 個月。寶貴的一個月時間,對於緩解醫療系統壓力來說至關重要。

圖 | 在 Rt 等於 1.5 時,第二波疫情看起來比 1.7 好很多

整體來看,研究人員提出了四條指導性策略:

1. 儘量減少新冠病毒的社區傳播和影響

2. 與社會保健機構(醫院,養老院和護理所)合作,優化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的作用

3. 優化公共衛生監管以及疫情暴發調查和管理機制,儘早發現新冠和流感暴發徵兆

4. 儘量減少流感的傳播和影響

四條策略都能廣泛適用於世界各國,其中第二條雖然指定了英國 NHS,但也提到了 「減少醫院等醫療機構的感染機率」 和「分開和優化新冠和非新冠感染人群」等策略。

其實很多具體的策略實施細節並不新鮮,但關鍵在於行之有效,比如提倡測試,追蹤和隔離,呼籲通過控制社交距離和洗手等措施來減少社區傳播,儲存充足的口罩和防護服等醫療物資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員還建議政府推廣維生素 D 的使用,尤其是在低收入人群中。原因是維生素 D 對呼吸系統可以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對新冠效果未知,但對普通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有保健作用),而冬天日照時間較短,不利於人體生成足夠的維生素 D。

報告指出,很多因素都可能加速新冠病毒在冬季的傳播力度,比如氣溫和溼度降低,供暖導致的空氣汙染(顆粒物增多),室內活動增加導致的人群聚集等等。

報告還著重強調了社區適應 「新常態」 的必要性,建議做好新冠病毒與人類長期共存的心理和物質準備,呼籲人們積極採用社交疏離和非醫療手段(佩戴口罩)來儘可能避免社區和家庭傳播。

「總體而言,從第一波新冠疫情的經驗中吸取教訓,協調疫情流行監控與快速反應相關工作,以及強化醫療和社會護理環境中的感染控制,對於即將來臨的冬天至關重要。」

相關焦點

  • 英國冬季第二波疫情會死12萬人?專家:交底最壞情況,必須提前準備
    英專家警告:第二波疫情恐更加嚴峻,最壞情況下將有多達12萬人因此死亡 今天(7月14日),英國醫學科學院研究人員發布報告預測,英國正面臨更為致命的冬季第二波疫情,在最壞情況下,第二波疫情可能導致近12萬人死亡。
  • 新冠疫情會有第二波?百年前源於美國的大流感提供了前車之鑑
    2020年5月26日,有媒體以《世衛組織:新冠疫情可能迎來第二波疫情或第二個高峰》為標題進行了報導:當地時間5月25日,世衛組織召開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表示:目前還沒出現第二波疫情,現在正處於第一波疫情中,根據中南美洲、非洲和南亞等地區的數據,疫情正處於上升期,每個國家的實際感染人數仍相對較低。
  • 英國大學工會警告:百萬學生返校恐引發第二波疫情
    人民網倫敦9月3日電(白天行)英國各大學計劃在9月重新開放,但英國大學工會(UCU)警告說,大學校園恐怕會成為第二波疫情發源地。英國大學工會秘書長喬·格雷迪(Jo Grady)說,大學新學年的開始是每年英國人口的最大遷移。會有一百萬名學生在全國各地流動。這些學生不會被記錄行蹤,也不會被測試。
  • 後疫情時代中國需要一個怎樣的醫學科學院?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後疫情時代中國需要一個怎樣的醫學科學院?在後疫情時代,思考從國家層面建設真正的醫學科學院對增強公立醫院科研實力、完善公立醫院建設體系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包括整合公立醫院進行預防性醫療和救治性醫療,更好從專業、權威角度發聲進行輿論引導等。
  • 警惕新冠與流感疊加,今年更有必要接種流感疫苗
    世界各地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持續。秋冬季本來就是流行病高發的時期,特別是流感,讓人惶惶。 流感疊加新冠,也是專家們擔心的。 要對新冠疊加流感保持警惕 「現在不是後疫情時代,現在正處疫情中,是疫情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在第22屆中國科協年會上表示不同意「後疫情時代」的說法。
  • 良醫|警惕新冠與流感疊加,今年更有必要接種流感疫苗
    01要對新冠疊加流感保持警惕「現在不是後疫情時代,現在正處疫情中,是疫情時代。」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在第22屆中國科協年會上表示不同意「後疫情時代」的說法。王辰院士表示:我認為現在討論疫情到底處於哪一個階段還為時過早,因為我們對新冠肺炎這個疾病本身的規律及其它很多特點並沒有掌握。我們必須採取積極的態度對疫情進行幹預,儘可能控制疫情的出現,尤其是疫情的暴發,並採取社會動員和統一行動。
  • 天氣轉冷後,美國第三波疫情將更兇猛?
    專家擔憂,隨著天氣漸冷、更多人待在室內,第三波疫情恐將比夏季第二波疫情更兇猛。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2日12時23分,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超3124萬例,累計死亡超96.3萬例。全球單周新增病例創新高;美專家稱或將迎來「最糟糕的秋天」;英國上調疫情警戒級別;156個國家加入世衛新冠疫苗計劃。
  • 意專家預測秋季將出現第二波疫情 呼接種流感疫苗
    ,將增加第二波新冠病毒疫情的可能性。他呼籲廣泛接種流感疫苗,預防流感和新冠肺炎疾病同時傳播,以減少診斷上的誤判及降低綜合病症風險。據報導,布魯塞弗羅在國家眾議院聽證會上講話時指出,義大利秋季將從10月份開始,屆時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會明顯增多。專家委員會分析預測,主要通過空氣以及接觸傳播的新冠病毒引發的流行病,可能會更為廣泛地傳播,或被誤診為呼吸道感染和流感等疾病。
  • 專家預測:疫情第二波不可避免?4類人要早接種流感疫苗
    目前看來,新冠疫情已經在全球各個國家不斷地上升,國外已經有很多國家出現了第二波的疫情,並且也是來勢洶洶,很多西方國家的第二波疫情已經迅速發展開來。而且相關專家也表示,今年在我國冬季第二波疫情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也不能放鬆警惕了。
  • 歐洲全力阻擊第二波疫情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對本報表示,歐洲各國政府抗疫工作目前面臨三項重大任務:一是努力實現精準幹預,切斷局部地區與全國的病毒傳播,爭取短期內迎來較明顯的疫情拐點,避免醫療資源擠兌和社會過度恐慌現象;二是盡其所能切斷第二波疫情和秋冬季流感之間的聯繫,避免在今年冬天陷入新的困境;三是尋找防疫措施制定和民眾配合度的平衡點,提高防疫措施的執行效率和落實程度。
  • 秋冬新冠流感風險疊加?快收下這份出入境健康指南
    而在新冠肺炎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流感防控顯得尤為重要。9月29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發布了《全國流行性感冒防控工作方案(2020年版)》,明確提出要做好新冠肺炎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流感防控工作。
  • 新冠疫苗還要等 常用流感疫苗有助於抵禦第二波疫情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新冠疫苗還要等 常用疫苗有助於抵禦第二波疫情要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對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目前唯一的途徑就是接種疫苗。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勢頭不減。隨著南半球進入冬季,病例數正在激增,而下半年北半球即將迎來下一個秋冬季節,如果新冠病毒繼續傳播,如何提前給易感人群做好防護,將成為預防新一波病毒感染的首要工作。
  • 加拿大政府及專家籲警惕第二波新冠疫情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多倫多5月21日電(記者 餘瑞冬)隨著各地謹慎邁出經濟重啟步伐,加拿大政府首腦、公共衛生官員及專家都提醒民眾,需警惕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的到來。「就我們所知,在疾病大流行中通常會出現第二波。」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當地時間5月21日在渥太華對媒體說,政府關注的是,當第二波新冠疫情開始時,能夠多快遏制住它。他表示,加聯邦正加大力度支持各地擴大檢測規模和追蹤密切接觸者。他亦提醒,每個人都應盡己所能,依照公共衛生防疫措施行事,包括在無法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的情況下佩戴口罩。
  • 第二波新冠疫情什麼時候爆發?會是什麼情況?
    圖片來源:AP目前,新冠疫情的第一波還沒有表現出結束之勢,但科學家們已經對第二波疫情的爆發開始擔憂。它可能會比第一波更嚴重,導致更多人死亡;也可能只是單純的膨脹,因為很多人在感染後沒有任何症狀,免疫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沒有疫苗或有效藥物前,很多關鍵信息仍然缺失。感染過新冠肺炎的人會不會免疫?免疫能持續多久?
  • 第二波疫情今年秋冬來襲?看看各國專家怎麼說
    許多專家都指出,在疫苗出現前,很可能會有第二甚至第三波疫情。 那麼,第二波疫情會在什麼時候到來?和第一波會有什麼不同?看看各國專家們怎麼說。至於第二波疫情來不來、有多高?現在判斷為時過早,但是要為這樣的疫情做準備。 此前的4月11日,張文宏就提出,11月份以後我們會面臨巨大的挑戰,「我認為下一波的疫情可能就會在11月份左右到來。」但他也表示,「經過前面一段抗疫經驗的積累,還有特別是對於診斷技術的廣泛推廣,我相信下一波疫情原則上來講比第一波要低很多。
  • 青島疾控呼籲:今年應儘早接種流感疫苗
    各國應提高流感疫苗的接種率,儘量減少流感患者人數,以騰出更多醫療資源,應對有可能出現的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抵禦流感、著重抗疫成為了全球面對的重要問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在第22屆中國科協年會上表示,希望山東省和全國充分考慮一定在今年9月底以前接種流感疫苗,不要晚於10月份,要進行充分的流感人群大人群接種。流感疫苗往年一般於10月開始接種。
  • 「新冠」肺炎和流感存在疊加感染的風險 雙重病毒來襲 市民如何做...
    「新冠」肺炎和流感存在疊加感染的風險雙重病毒來襲 市民如何做好防護株洲日報記者 劉瓊通訊員/任重 宋璽新冠肺炎疫情還沒結束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流感高發期。11月27日,在深圳舉行的首屆中國衛生健康科技創新發展大會上,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指出,已出現4例同時患有流感和新冠的病例。中國疾控中心也發布提示,今年秋冬季存在新冠疫情與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疊加流行的風險。流感與新冠肺炎有何區別?雙重病毒來襲,市民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 全球第二波疫情!張文宏:國家已組團分赴各省督察
    「英國出現了第二波;法國已經第二波半個月了;西班牙第二波也已經半個多月了。」
  • 流感被誤診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大嗎?兩者會疊加感染嗎?
    科技日報記者 唐芳 2月11日,《中華預防醫學雜誌》在線發表廣州市公共衛生專家的論文《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同時警惕季節性流感的疊加效應》,引發廣泛關注。 我國流感流行高峰季節呈現南北差異,北方地區出現在秋冬季節,而南方地區通常出現在冬春季。
  • 流感疊加新冠合併感染能否同時檢測?市面上可用選項寥寥無幾
    隨著北半球秋冬流感季來臨,流感疊加新冠感染的風險將增加病毒檢測的難度。對此,公共專家已經進行呼呼,要求開發快速檢測設備,以區分感染為新冠或者流感。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上周舉行的一場中國衛生健康科創大會上表示:「我們已經發現了流感與新冠共同感染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