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課改和新課標 將帶來哪些變化?
羊城晚報記者 葉志垚
製圖陳健怡
教育部日前發布了《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首次提出凝練學科核心素養,並加強中華傳統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將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數量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據悉,新課標將於今年9月在普通高中正式啟用。
與舊課標相比,新課標有哪些變化?會給實際教學帶來哪些影響?
{新課標}
重點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此次課標修訂的重點之一就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語文新課標中,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作品的深入學習研討。原課標「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數量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學習要求。
此外,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標都增加了有關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如美術課標增設「中國書畫」,內容涉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篆刻等經典作品欣賞及傳統畫論,等等。
為什麼此次新課標突出強調傳統文化教育?芬蘭教育協會執行副主席、教育質量與評估專家李棟認為,這是出於文化傳承的需要。他表示,近年來中國教育過於強調「國際化」和西方文化的流行,而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李棟表示,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的大國之一,更需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
「中國要越來越自信,包括文化自信。要體現文化自信,就必須讓孩子們了解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廣州中學校長、廣東省中小學聯合會會長吳穎民表示,過去的教育中確實出現了「厚此薄彼」的情況,即對外來文化關注,反而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而在此次語文新課標中,加大了對古詩文背誦的要求,吳穎民認為,學習的重點不在於古文的表達,而在於古詩文中繼承和保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思維方式,等等。「在我們面向未來的教育中,真的要強調這些意識。現在中國發展起來了,如何更好地吸收和繼承?以開放的心態吸收外來文化,更要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充滿文化自信,我相信這也是此次調整的意義所在。」
{課程結構}
「大文大理」變必修選修制,銜接新高考
高中的課改和高考綜合改革怎麼銜接、怎麼配套,受到社會普遍關注,也是此次高中課改著力解決的重點問題。記者注意到,與2003年頒布實施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相比,此次新課標進一步優化了課程結構。將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各類課程的功能定位與高考綜合改革相銜接。其中,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全面發展需要設置,全修全考;選擇性必修課程根據學生個性發展和升學考試需要設置,選修選考;選修課程由學校根據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開設,學生自主選擇修習,可以學而不考或者學而備考,為學生就業和高考自主招生錄取提供參考。而該課程類別的設置,也對接了新高考「6選3」或「7選3」的設置。
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解釋,通過優化課程的結構,可以適應高考選擇性的需要。「過去是大文大理,現在是在語數外三科共同考的前提下,另外三科是可選的。」鄭富芝表示,為確保新高考改革『6選3』或者『7選3』的可操作性,就需要在高中通過必修選修制,為其創造條件,無縫對接。「與此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學有餘力的孩子可以學得深一點、多一點,這樣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6選3』做了制度性的安排。」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表示,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強調,高中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作準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作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例如,選修課程的設置與大學專業對接,5類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在理工、經濟、人文、藝術等方面繼續深造的需要;通用技術「技術與職業」的課程內容則打破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隔閡。
此外,新課標還有一大亮點,即研製了中國高中學生的學業質量標準,而該標準也將為新高考的考試命題提供參照。該標準對學生學習的程度做了一個水平劃分,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和最後學習結果劃成不同層次。「這樣劃分之後,老師就可以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教學難易程度,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此外,也給高考和學業水平考試命題提供了一個參照,命題時可更好地把握試題的難易程度和層次。」鄭富芝說。
{凝練核心素養}
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
在這次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標中,凝練學科核心素養被重點提出。何為學科核心素養?教育部部長助理、教材局局長鄭富芝介紹,核心素養最重要的三個方面,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其次,是做人做事的品格;第三,是學生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現代信息化社會的關鍵能力。
那麼,學科核心素養將會對教學產生什麼影響?廣州市鐵一中學語文科組長周瑛表示:「語文核心素養可提煉為語言能力和人文修養。從『知識至上』轉向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一方面,核心素養能夠指導、引領、輻射學科課程教學,彰顯學科教學的育人價值,使之自覺為人的終身發展服務,『教學』升華為『教育』;另一方面,以核心素養體系為基,各學科教學將實現統籌統整。」
周瑛認為,凝聚核心素養,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而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具體做法有四點,重視閱讀、重視積累、重視表達和重視思考。」
周瑛認為,做到上述四點,對於教師而言,是個巨大的挑戰 。首先是觀念轉型,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也就是要從「知識本位」到「核心素養」的轉變。比如作為語文老師,就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師,其次才是教語文學科的教師;首先要清楚作為「人」的「核心素養」有哪些、語文學科本質是什麼,才會明白教學究竟要把學生帶向何方。
{學業負擔}
新課標究竟是「增負」還是「減負」?
許多家長和學生關心的是,新課標是否會增加學生的學業負擔?
一方面,新修訂的課程增加了古詩文的背誦科目,從14篇達到72篇,是不是還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呢?另一方面,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方面,新修訂的課程又有什麼考慮?
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認為,過去談負擔,往往從時間長短作判斷,比如孩子晚上學習到幾點,周末有沒有休息。再就是容量,做了多少題。但今天我們需要從多視角來看待負擔問題。
在他看來,現在很多孩子忙,可能是「瞎忙」,「他可能有些忙的方式和成長關聯貢獻不是那麼大,比如天天做題,對提高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沒有幫助?」
他表示,如果解決這些問題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對於素養的培養沒有太大貢獻,也是負擔,「所以減負要減這些負擔,不是簡單地認為減負就是少學習、不學習。」而如果學習對核心素養的養成有價值、有貢獻,就不能簡單認為是負擔,「這種負擔不應該減,應該減少那些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的負擔。」
「是不是一講背誦就是負擔?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結合學科特點。」 申繼亮指出,古詩文學習,就得背誦名篇佳作,那些詞句就得記下來,因為要用。對於語文而 言,過去推薦了14篇,現在變成了72篇,是在評估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對加強傳統文化的具體落實。「角度都不一樣了,所以要求就有提高。」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湛表示,就此次高中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標準來看,在國際範圍內是負擔適中的。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各種社會課輔等等,可能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負擔。「因此關鍵是要抓實施,使這次課程標準的理念、課程標準的原則能夠得到更好的貫徹落實,讓學生有適當的、合理的負擔,既能夠為未來培養高素質國民奠定基礎,又能有利於自主發展。」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