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絲欄目|高考錄取
我們都知道,高考,全稱就是「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我國內地高校最重要的入學考試。
每年的「高考季」,都是我國最重要、最熱鬧、也是最牽動人心的日子。
每年的高考,都見證了太多人的歡樂和喜悅;每年的高考,也都承載了太多人的汗水和淚水。
因此,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每一個有親人參加過高考的家庭,都是一個有故事的人,都是一個有故事的家庭。
這裡有一份張根據2017年高考數據統計而製作完成的圖片,數據來源是各個省市考試院,這張圖明確告訴你,考上一所心儀的大學,難度原來這麼大:
冷絲觀察到,在很多人看來,考生上一所本科院校並不是難事,上一所好的大學比較難。其實不然,按照高考適齡人口來看,本科院校的錄取率並不高,僅有16.19%;報考人數來看,比例也只有33.58%,剛好是三分之一。
從高考適齡人口這個角度看,一本錄取率僅有5.97%,985就更低了,僅僅是2.41%。
人們都知道考取北大清華的機率非常小,但是到底小到哪一個地步,你不一定有準確的概念。就高考適齡人口看,僅有0.03%,如果按照參考人數來計算,錄取率是0.07%。
也就是說,1萬名高考適齡青年(17-20歲)中,能夠上北大或者清華的青年人,僅僅有3個人;就報考人數來看,1萬名考生中,7個考生有可能被北大或者清華錄取。
因此,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青年學子考上本科院校不容易,考上好的大學,那就是難上加難了!
我們再回過頭看看,高考錄取率最低的年份,即1977年,錄取率為4.76%;錄取率最高的年份是2013年,錄取率為76.1%,如果分省看,個別省市當年高考錄取率已經達到90%以上;2010年,適齡青年高校毛入學率為15%。
目前,我國的高考實行分省統一錄取制度,其中,1952、1953年實行全國統一錄取除外。面向全國招生的高校一般由各省根據所分配的名額按分數從高到低錄取。
當然,國家也制定了一些特殊的招生政策,比如對少數民族或邊遠落後地區考生、臺籍僑屬考生、軍烈子女可優先或降分錄取;對一些艱苦行業或國家急需的農、林也實行一定範圍內降分定向錄取的傾斜制度。
人們一般認為,錄取環節本身沒有多少制度性問題,只是在上線考生中甄選出一定數量的高校新生,只要嚴格遵循「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原則,社會功效便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因此,30多年來,儘管高考制度的許多方面已經或正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但錄取制度卻相對較少變動,僅有的幾項改革也主要局限於擴大高校招生自主權,比如增加投檔比例和錄取手段的現代化等方面。
近幾年來,隨著高考競爭的加劇以及幾個直轄市與一些中西部省份高考錄取率差距的加大,高考錄取分數線正越來越向某些省區尤其是京、津、滬等幾個主要城市傾斜,由此也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議論。
所以,冷絲認為,就這張統計圖來看,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青年學子上985工程高校,難度確實太大!也因為如此,人們自然對高考錄取的公平要求就很高了。
當然,我們也應該對社會公平、教育公平與高考公平的關係應進行辨析與反思,解決高考公平問題的當務之急是要在改革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以保障最大限度的高考公平。
我們用高考公平帶動社會公平發展,用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觀,帶動我國社會的持續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