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怒哀樂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緒,我們都是在長大的過程中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的,但是在還沒學會掌控情緒的寶寶身上,發脾氣是常有的事情。
曉琳的寶寶馬上3歲了,家裡就這一個寶寶,平時特別寵愛,基本什麼要求都滿足,慢慢地這孩子就養成了「小皇帝」般的性子。
這天曉琳帶孩子逛街,寶寶看上了路邊小姐姐的身上的小玩偶背包,跟媽媽說想要,曉琳也不能把別人的東西搶過來,就很為難。
曉琳跟寶寶說:「這是姐姐的,媽媽給你買一個新的好不好?」寶寶不領情,就想要姐姐身上的,願望沒達成,在路邊就哭了起來。
曉琳一下子不知所措了,尷尬的在路邊哄著孩子。
孩子發脾氣的大部分原因就是自己的願望沒有滿足,平常曉琳的寶寶通過哭可以滿足自己的要求,所以每次遇到問題就通過哭鬧解決。
1)寶寶在成長
1-3歲的寶寶小腦袋能夠思考更多的事情了,寶寶也變得有「掌控欲」起來,他能從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中獲得快感。
但是寶寶遭到失敗的時候,會感到失落,這時候寶寶就會通過發脾氣表達自己的感受。
2)生長環境的影響
寶寶小時候的行為都是從模仿他人得來的,如果家裡爸爸媽媽經常吵架,發脾氣,寶寶就會以為發脾氣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
3)爸媽無條件的滿足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面對許多的「誘惑」,他們就會對家長提出要求。
在家裡父母對寶寶的要求全部滿足,寶寶就會理所應當的覺得,什麼自己都能得到,慢慢地寶寶的性格就會變得刁鑽。
4)寶寶表達能力差
有些寶寶想表達一件事,但是由於自己的詞彙量不夠,不能明確表達自己的要求,正巧媽媽也沒理解寶寶需求,寶寶就會因為無措而發脾氣。
比如寶寶在玩玩具的過程中,想要一個長方形的積木,但是寶寶不會說長方形,媽媽也不理解寶寶的意思,寶寶可能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著急。
每個媽媽都會面對寶寶發脾氣的情況,那媽媽應該怎麼應對呢?
1)家長平時要理智
在平時就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家庭環境,爸爸媽媽遇見問題商量著來,儘量不發脾氣,寶寶也會學著平時少發脾氣多商量。
2)給寶寶樹立規矩
媽媽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寶寶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孩子的要求也不能全部滿足,不然很容易養成「小皇帝」性格的孩子。
按照曉琳的寶寶來說,在第一次寶寶提出要別人的東西的時候,媽媽就應該告訴寶寶別人的東西不能給你,你也不能亂動,這樣幾次以後寶寶就會懂得這個道理了。
3)冷靜應對
媽媽在面對發脾氣的寶寶的時候,也不要通過大吼大叫來制止孩子。孩子在哭鬧到極致的時候是聽不見媽媽說話的。
媽媽等孩子冷靜以後,可以跟孩子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這樣是不對的。」之後把孩子抱在懷裡,講講道理,他會懂的。
4)多觀察寶寶的狀態
寶寶沒睡飽、身體不適的時候也很容易發脾氣,這種情況,媽媽就要保證孩子每天的睡眠在10小時左右,不舒服的時候多休息。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6歲之前的寶寶每20秒就需要一次家長的關注,當孩子提出需求7秒之後還沒有得到回應,孩子就會產生挫敗感。
所以媽媽平時就要多關注寶寶,身體不舒服的寶寶是需要媽媽的懷抱的,而不是媽媽講道理。
【媽媽寄語】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發脾氣是正常的,媽媽要做的就是正確理解寶寶的需求,學會溝通比滿足任何要求都重要。
【浩一媽媽小問題】你會給寶寶樹立規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