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臺灣風味小吃的詳細情況,快來看看吧
文/明天的心情
臺灣小吃較早時受閩、粵影響較大,自1949年以後,集居臺灣的大陸各省人士頗多,特別是六七十年代臺灣經濟繁榮之後,在擷取各方人士求吃精華的影響下,成為中外食客樂於品嘗的小吃之一。
沿革自明朝鄭成功收復臺灣以來,臺灣飲食就與大陸飲食有著密切關係,但開拓初期受到物質及生活水平所限,顯得特別節儉。一般都對食殘的食物未取損之,經常反覆煮吃,謂煬,直至吃完為止,平時少用米,而吃蕃薯籤飯或煮蕃薯籤吃。白米飯只用於請客時。」(吳贏濤《臺灣民俗》)。日本人據臺以後,對臺灣飲食也造成了某些影響,如味噌湯、生魚片、壽司、甜不辣(又稱「天婦羅」)一直流傳至今。1949年後,隨著大陸各界遷臺人士增多,他們的飲食習俗也帶到臺灣,使飲食發生了劇烈變化。6070年代社會開始富裕後,飲食觀念漸趨奢侈,臺灣小吃也發達起來。從南到北,各地都有深深抓住了人們胃口的名品,而成為臺灣小吃的一大特色。
特色臺灣小吃種類繁多,且處處可見。小吃品的各種名目、各式作法,千種之多。其小吃品的內容,有「吃飽」和吃巧」兩大類。像魯肉飯、切仔面、意面、河粉、米粉、燫肉飯,以及清粥、小菜等,這些都是普及臺灣各地的價廉小吃品;另外就是臺灣各地的不同名小吃品,這些地方小吃,選用當地特有的原料或調料,在口味、製法上以獨特和巧思而著稱。如基隆小吃以「廟口小吃」而聞名,最具特色的有甜不辣、蝦仁肉羹、豆籤羹、八寶冬粉、盛夏消暑的雪綿冰等。臺北小吃是各地小吃的總匯,著名的有蚵仔煎、炒生螺、燒醉蝦,以及特殊的士林夜市的「大餅包小餅」。
新竹小吃以貢丸、米粉、肉丸三大類為其特色。如著名的新竹肉丸,主要原料是蕃薯粉,內包豬肉餡,製成後皮脆餡香,風味誘人。臺中是臺灣南北小吃齊聚之地,除各地小吃外,更有太陽餅、鳳梨酥、蜜豆冰、豆腐千等別具特色。太陽餅是一種泡餅,外皮脆酥,內餡不粘牙;豆腐千是河北口味在當地生根的品種。鹿港小吃如蝦丸、蝦猴、蚵仔煎,以海鮮別樹一格,茶點如鳳眼糕、口酥餅等也饒有風味。另外北港小吃、嘉義小吃中的凸餅、雞肉飯,都是香味四溢的名品。臺南小吃中的雞幹板、度小月擔仔麵、鱔魚面,都是聞名全島的小吃。此外,還有臺東小吃、花蓮小吃、澎湖小吃等。這些小吃品,均出現在城鄉街頭巷尾的食攤、小吃店及各成特色的小吃特區(群),體現了臺灣小吃的豐富多彩和繁榮景象。
好了,這次明天的心情就先分享到這裡了,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文章為原創內容,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