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有一種能力被忽視,就不要怪孩子沒有「藝術天賦」了

2020-08-21 榮榮家庭關係教育

為什麼法國孩子在牙牙學語和認字之前,先以遊戲的形式學習畫畫?港大心理學博士媽咪OK公眾號創始人說:「成功的教育最後指向的是可以很充分地自我表達,有自己的見解。所以,畫畫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通過畫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韓國媽媽辛有美和法國藝術教育家西多妮·本茨之間的「心靈對話」,共同寫了這本《藝術遊戲力》,告訴我們如何為孩子創造藝術遊戲的空間和氛圍,成為孩子最棒的遊戲夥伴。

這本書能很好地解除某種誤解,我們完全可以用美術這種方式教孩子。以觀察、觸摸、體會、表達四個階段為基礎,去接觸所有知識。藝術開啟孩子的自信之門,也幫助他們學會自我表達和自我肯定。

有一種被忽視的能力,是嬰幼兒探知世界的方式

所謂五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以及觸覺,五感上的外界刺激傳遞給大腦信息,再經由大腦傳遞到感官使孩子產生知覺,發展他的觀念、思想、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有效幫助他們的表達和安撫情緒。

可是在大部分中國的家庭中對幼兒的「五感」教育是沒有概念的,我們相信孩子的自然發展,把關注點放在兒童的能力提升上,譬如三翻六坐七八爬。很多媽媽給幼兒寶寶買玩具更注重提升智力方面,不僅沒有涉及任何「五感」教育,還會因大人習慣而阻礙孩子的「五感」認知能力。

譬如很多家長害怕寶寶吃手,細菌多生病,寶寶剛剛幾個月就把小手帶上手套,或者隨時盯著一旦吃手就阻止;孩子6個月左右,喜歡用手抓著東西往嘴裡送,還會用舌頭吸吮,家長趕緊阻止把東西扔掉一邊說「太髒了怎麼什麼都吃?」


但實際上,這是因為寶寶的手感知力太很弱,他們選擇用最敏感的部位嘴去感受事物,帶著新奇體會這個世界,感受溫度和形狀。

但是法國媽媽認為,如果不是容易發生危險的東西就不會去幹涉,家長能做的就是把孩子可觸碰的物品清洗乾淨,然後靜靜的觀察寶寶是如何主動尋求刺激、開拓感官探索外界的世界。

法國人感知生活能力以及有豐富的情感是世界出名的,而且出現了很多寶藏藝術家,其實都源於孩子嬰幼兒時期的豐富的五感體驗,滿足官能感受,提高了對世界的認知能力。

美國心理學剿說吉爾』斯塔姆說過:

「對幼兒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會試圖去了解這個東西不能吃,那個東西不能用,以及是不是有危險。為了了解到這些信息,孩子在滿足大腦的需求時,會把所有的東西都往嘴裡塞。」

打開「五感」不僅為了當「藝術家」,而是幫助孩子多種能力提升

作者韓國媽媽辛有美帶著寶寶特意飛去法國,在法國看到的孩子都是「藝術家」,在這背後是法國社會、學校以及家長長期不懈的努力。

學校的課程都會以觀察—觸摸—體會—表達,這四個階段為基礎,老師會帶孩子們進行充分的觀察,待他們好奇心和想要實踐的意願強烈後,才進入觸摸的階段,並根據孩子的反應發現某方面的感興趣。

1、培養孩子的表達力

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於家長的理解,就是教會孩子用準確的詞語去描述,但實際上孩子們時常沒有掌握豐富的語言,而選擇用行動或者哭鬧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

但實際上孩子在一歲半左右就具備塗鴉能力,很大程度上他們的意願是想表達一些內容,但因為手握筆能力還比較弱,常常畫出看起來亂七八糟的塗鴉,這個時候家長往往很不耐煩,認為孩子還沒有到繪畫的年齡,趕緊就把筆收好,「沒收」了孩子畫畫的權利。

而到了3-6歲,孩子可以借用繪畫來有指向的表達一些情感的時候,家長往往充滿好奇的問:「你畫的是什麼啊?」「畫的可真像啊!」來表達喜悅之情。

實際上,這種做法就限定了孩子的繪畫結果,是用「像還是不像」而定繪畫的水平,把孩子的表達欲望也「跑題」的問話避開了。


法國的孩子比較喜歡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繪畫不用擔心自己是否畫的好,也不用懷著博取大人歡心的壓力。

他們很沉浸在自己的繪畫時間裡,但也會有時陷入表達非常不確定的情感元素,就會感到困難,這個時候在一旁的父母會就此聊一聊情緒、情感,引導想像力,這樣在畫作中就會呈現出更豐富的色彩和形狀。

斯卡雷特在《兒童遊戲:在遊戲中成長》一書中:

「與其他孩子相比,自尊心強的孩子不會那麼墨守成規,而是更具有創造性。我們幫助孩子發展創造力,不僅能讓孩子更好地感受自己的情感,還提高了他們成功的可能性。給予孩子適度的尊重還能夠讓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更加牢固。」

2、接納安撫孩子的情緒

東西方在情緒調控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東方人比較講究情緒的節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時候會過分壓抑的感情,以至於成年後導致快樂不與他人分享,悲傷不與他人訴說。這一點上,西方人的情緒更外露,善於表達自己內心思想,這和兒童時期的接受的「五感」教育是有密切關聯的。

最明顯的比較是孩子們三歲入園時期,我們的幼兒園老師和家長齊心教育理念是迴避情緒發洩,看到孩子大哭,就儘量快速轉移視線,並被告知「3歲時大孩子,只要不哭可以買糖吃......」實際上這是教會孩子迴避不良情緒。


法國的孩子都有有一個偏愛的娃娃,一直到它變得破舊,在9月份新生寶寶入園之時,每個班後面都會有個箱子放所有孩子從家帶來的「心愛之物」,當他們感到傷心、想家、想媽媽的時候,就會得到老師允許拿自己的「心愛之物」自己待一會兒。當情緒平穩後,再把它放回箱子,重新回到座位上。

法國幼兒園也是利用孩子們的「五感」教育,尊重孩子的情緒,並通過觸摸和氣味等感官刺激,撫慰孩子們的情緒,並教會他們進行自我情緒的調控。

3、學會充實的獨處

我們帶著孩子外出就餐,如果大人想盡情和同伴聊天或者好好享用一頓餐食,就會塞給孩子一個電子設備,這樣可以保持一段時間的安靜。我們知道這樣並不好,但實在想不出還有什麼能讓他們安靜一會兒。

在法國餐廳,等待開餐時間很多孩子都在用繪畫來打發時間。他們會在隨身攜帶的包裡裝上小本子和筆,或者幹錯就在桌上的菜單紙、餐巾或者馬路上收到的宣傳單上,開始潛心創作。孩子學會獨處是一項重要的人生技能,五感通達才會在生活細節處發現隨時展開探索之旅。

季羨林先生在《不完滿才是人生》裡說:

「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從生命空間的角度來講,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孤獨的,即便親人也不可能完全走進你的內心,如果無法排遣這種孤獨感,對一個人來說是很痛苦的。」

「五感」,在幼兒時代五感體驗非常的重要。「美學」在16世紀出現,當時直接翻譯過來是「感覺學」,「五感」的快樂會引起身心的變動,往往和心靈最深處的感受有關。

美學家康德曾說過:「美是無目的的快樂」,意識是說如果存在目的性的考量,就會喪失太多創造藝術的可能,只有當獨立存在的生命,你在旁邊欣賞他的時候,就會產生「美」的可能性。

孩子在幼兒時期可以滿足五感的欲望,官能低等充分滿足以後,同時就是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對形成完整的人格,強烈的表達欲望都是基礎的能力。

如何幫助寶寶在家裡進行「五感」教育,開啟藝術啟蒙?

很多媽媽會跑去給孩子報藝術班,都會諮詢幾個問題「幾歲學畫畫合適?」「什麼樣的孩子屬於有天賦?」......但實際上,寶寶從小在家裡就可以進行藝術的啟蒙,從「塗鴉」開始,讓他盡情的手觸摸、放在臉邊上聞聞,甚至放到嘴裡砸吧一下「蠟筆」,都是探索藝術的開始。

所有的藝術創作,都始於原始的感官刺激探索,但很多時刻家長們並不能意識到在孩子們在家裡已經開啟了「五感」教育,以至於錯過了最佳的時期,卻捨近求遠的還要跑去報班。那麼家長該如何藝術啟蒙呢?

1、「」抓住寶寶「想」塗鴉的一瞬間

很多寶寶都在很小的時候突然抓起哥哥姐姐的筆,或者是爸爸媽媽不小心落在桌上的筆,如果孩子拿起準備開始隨便畫些什麼的時候,絕不要錯過這個瞬間,應該立刻把紙奉上,讓他感受可以輸出的力量。

如果僅僅擔心孩子發生吃筆的意外,或者畫到孩子的身上手上、桌布上,就阻礙孩子第一次想要畫畫的嘗試,這無異於剝奪了他一次想要探索的重要機會。

2、感受各種顏料的質感和美妙

體驗顏料、水彩筆、墨水、粉筆等各種各樣的工具,在孩子探索期,他們會非常興奮的到這些日常生活不一樣的「玩具」,不要試圖先教會他們正確的使用方法,而是在一旁觀察,等待他們的自行探索先去看、然後觸摸,甩一甩、擰一擰。

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再指導如何打開,當孩子手或者桌子上沾上顏料時,不要馬上擦洗,等待他們自由的探索、玩耍、自己感受顏料涼涼、滑滑的觸感更重要。家長要做的就是做足準備工作,比如鋪好報紙、給孩子穿上爸爸不要的T恤,然後靜靜地在一旁陪伴觀察。

孩子喜歡體驗不同的材料所產生的效果,並在過程中感受自然習得的東西正在超出想像的驚奇,顏色的視覺衝擊效果,觸摸感受顏料的獨特質感,並能夠施展自己改變顏色深淺的感官刺激。

3、任何材料都是天然的藝術工具

不一定非要用文具店規定的紙張,其實家裡任何廢舊的材料都可以讓孩子嘗試做手工和繪畫。例如廢舊的雜誌可以引導孩子手撕下圖形,也可以把掉頁的童書剪下卡通人物或動物,讓孩子們自己粘在紙上,引導他們組成一幅新的故事情節,促進語言發展。

甚至可以不要的礦泉水瓶子上進行顏料塗眼,感受非平面的材質上該如何掌控塗色,以及空間立體感。

4、等待第一次自我表達

孩子在能夠體會了塗鴉和手工樂趣後,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喚起藝術創作的好奇心。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創作後,邀請他們一起通過作品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描繪作品中聯想到的情緒和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千萬不要開頭問:「這是什麼啊?」這樣的引導會讓孩子們陷入迎合大人的期待的講述方向,可以就一塊顏色開始溝通:「寶貝,為什麼選用這個顏色?」等待孩子主動進行自我表達。

5、為作品賦予價值性

為孩子的作品賦予價值,放在客廳比較顯眼的地方,當親友來家裡做客的時候,鼓勵孩子向客人介紹自己的作品,這也是成為孩子繼續進行美術活動的動力。

當爺爺奶奶、親戚朋友過生日時,可以提示寶貝自己動手製作或者繪畫一幅作品當做禮物,這也是賦予作品價值,增加孩子們打開自信之門的鑰匙。

寫在最後

原來,法國孩子在牙牙學語和認字之前,先以遊戲的形式學習畫畫。在語言功能還未開化之前,孩子們就能通過繪畫和手工等遊戲感受世界,同時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孩子們在藝術遊戲中感受到的快樂,對今後的學習乃至人生都大有裨益。因為能夠認真努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人,才能真正學會自律,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

在這本書中,你會體會到藝術遊戲蘊含的無限魅力,並學會如何為孩子創造藝術遊戲的空間和氛圍,成為孩子最棒的遊戲夥伴。記得,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作品,因為那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

作者介紹:榮榮

關注女性,賦能家庭。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有多少父母忽視了?孩子的一種天賦可能沒埋沒了……
    智慧的馬雲老師很多父母都碰到這樣的問題:自己家小孩在小時候很有靈氣韓尚宮連連點頭,接著說:「水也是一種食物,先了解進食者的狀況,是做食者應該有的心情。」如果你要孩子懂的多,學的快,那就把他交給大眾教育機構,給儘量多教他顯性知識和技能,你會非常省事。如果你要孩子有悟性,有智慧,那就要自己多花功夫,儘量多給他體驗機會,潛移默化。
  • 不要迷信「天賦說」孩子適不適合學鋼琴,關鍵在於家長有沒有恆心
    2005年溫家寶總理拜訪錢學森時,錢老提出這樣一段話:「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錢老作為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彈得一手好琴。他認為「自己在科學上之所以去得如此的成就,得益於小時候不僅學科學,也學藝術,培養了全面的素質,因而思路開闊。」的確,音樂在培養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方面的優勢是任何其他藝術門類所不能比擬的。
  • 不要糾結孩子有沒有足球天賦,堅持和勤奮比天賦更重要
    足球的天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堅持出來的!再好的教練也教不好經常遲到早退曠課的球員。「教練,我的孩子有沒有練足球的天賦?」當家長想要送孩子學習足球,或在孩子訓練一段時間想要放棄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質疑孩子是否具有練習足球的天賦。
  • 0-6歲是培養天賦的最佳期,家長明白這種規律,孩子才有發展空間
    天天上小學後,成績很好,從未讓父母操心,這時父母把她送到培訓機構學習小提琴,然而天天媽媽發現女兒小時候的天賦,現在好像完全沒有了,跟其他年紀還小些的孩子一起學習時,也完全看不出她的優勢。天天小時候在音樂方面的天賦毋庸置疑,但是為何現在反而看不出有任何優勢了呢?
  • 如何更好的發現孩子的天賦?
    他自學了鋼琴,用從當鋪買來的相機學習拍照……「當我學習攝影時,我有一種不可抵擋的精神勇氣。」雖然他未能上完高中,他卻累計獲得了40多個博士學位。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戈登帕克斯都是非常聰明的,他在藝術方面有著強大的學習能力。但是,如果他因為自己缺乏正規教育而妄自菲薄的話,那麼他在藝術方面的強大天賦可能一生都無法得到展現。
  • 《被忽視的孩子》丨12種情感忽視型父母,你千萬不要這麼做
    我們作為80、90後,小時候父母都很忙,我們的父母也不懂得什麼教育理念、兒童心理學,他們那個年代兒童教育還不像現在這麼受重視。可以說,相較於我們的父輩、祖輩我們獲得了太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但是我們的心理層面卻未必被過多的關照。我們是情感被忽視的一代。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二孩。對於擁有兩個寶寶的家庭,關照孩子的情感就更尤為重要。
  • 如何發掘孩子的藝術天賦?找到真正的興趣
    而繪畫,是這個階段的孩子最會使用的一種語言,從塗鴉開始一直到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整個的過程都是一種自然的展現,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減少約束,鼓勵自由的、個性化的表達。為了給孩子一個既純粹又專業的體驗環境,思彥文化聯手鼓域打擊樂推出「尋找天賦」體驗課程,讓4-12歲的孩子有機會以更低的時間成本,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性,也許就在某個與節奏或色彩碰撞的瞬間,就能夠和自己的天賦不期而遇。
  • 「家長關注」藝術教育為什麼很重要?怎麼培養孩子的藝術天賦?
    幼兒時期的孩子有時會這樣:在紙上很認真的畫一些大人看不懂的畫,用各種物品製造出不同的有節奏的聲響,聽到音樂會自由舞蹈等等......其實這些都是孩子們基於本能的一種藝術創作。有意識的激發培養孩子的藝術天賦,會讓孩子們學會欣賞藝術、陶冶情操、釋放天性!
  • 孩子有音樂天賦,一定要報鋼琴班嗎?獨屬於孩子的特長,才是天賦
    文 | 小微爸爸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音樂的才能總是被大人們忽視,但其實音樂天賦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快樂,使孩子變得與眾不同,家長一定要找到適合孩子的音樂天賦,不要辜負了孩子的這份天賦。
  • 孩子學琴,真的不要太迷信天賦
    總會有部分家長在糾結於要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學習鋼琴,適不適合學習鋼琴。也有家長會說:「學習鋼琴這樣的藝術課確實很好,可我們家孩子沒有這樣的天賦呀,感覺會浪費時間!」小編聽一位鋼琴老師說過,一個極有天賦的5歲小男孩,他有很好的手指條件和卓越的音樂感覺及領悟能力,學得又快,質量又高,老師對他可是愛不釋手,希望可以對他長期的培養。但是這個學生最大的缺點,也是男孩的通病,就是躁。
  • 孩子沒有畫畫天賦怎麼辦呢?
    *內容來源:美術教育聯盟老師,我的孩子上了幾節畫畫課了,他對畫畫有沒有天賦呀?當家長問出這句話的時候,可能在想:要是孩子畫畫沒有天賦,那就改學其他好了。而即使是改學其他的,過一段時間同時會在心裡又有同樣的疑問,於是在這一個個「有沒有天賦」疑慮中,孩子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今天我們一起來簡單地討論下:孩子學畫畫需要天賦嗎?
  • 父母如何發掘孩子天賦,讓孩子不斷成長
    小時候我們每個人都被父母罵了,做啥啥並不行,吃飯第一名。我們孩子的調皮搗蛋就成了大人的麻煩,在調皮搗蛋中我們只是一味覺得麻煩,覺得孩子是沒事惹事,但其實有時候仔細觀察一下孩子,他為什麼會這麼做呢?,可是也不是沒有可能成就自我,只要讓孩子發現自己熱愛的為之願意成長的事業,這就是我們每個父母想要看到的吧。
  • 不想讓孩子長大後成為路痴,現在就不要忽視孩子的空間感知能力
    現在有些人,開車出門還容易迷路,如果沒有導航基本很難順利到達目的地。在大型停車場的地下室,他都需要轉很多圈才能出來。就像小編一樣,是個路痴,每次去一個地方都容易走錯,只能依靠導航走出我眼裡的迷宮。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小編小時候沒有培養好空間感知能力,所以長大後成了一個路痴,真的是很傷腦筋。空間感知能力其實就是人體的器官能力,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
  • 具有這5個行為的孩子,培養專注力更容易,家長不要忽視
    每年夏天都是一個悲喜交加的時候,有些家長因為自家孩子取得好的成績而開心,有的家長因為自己家的孩子成績不理想而難過,其實孩子的成績高低,跟孩子專注力的高低有很大的關係。想要提高專注力,要從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力入手專注力,通俗理解就是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受外界打擾,這就需要孩子有較強的思考能力,他可以在大腦中由一個點發散出一個面,然後形成網,運用自己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想像力把事情推演一遍,並得出相應的結論。
  • 亂塗亂畫也是隱藏的天賦,家長如何挖掘出孩子的潛能?
    小時候也很喜歡畫畫,初中的時候有一次上自習課時,被班主任發現我在課堂上畫畫,結果回家後挨了一頓批評,從那以後就不再喜歡畫畫了,雖然畫得沒有小男孩好,但是現在想起來也有點遺憾。每個孩子天生就具備一種特殊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是隱藏在孩子的身體裡面的,從表面並不能看得出來,這種能力就是我們所的天賦,天賦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只有極少數天才具有的稟賦,而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的潛能。
  • 科學能力靠天賦?父母別再這麼想,三個步驟開啟孩子「科學之路」
    文\定春編輯\媛媛在每個人的小時候都有過一個固定的理想就是長大成為科學家,但長大之後能成為科學家的孩子少之又少,我們憧憬著每天擺弄著精細儀器,通過自己的努力發現或者發明一些有益或還沒探索過的知識。我覺得父親是研究人員這一點給孩子更多帶來的是對科學研究的熱愛與好奇。科學的最核心所在一直是觀察、發現和探究,這是每個孩子小時候都具備的能力。只是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開始慢慢忽略周圍,在學校的學習變成了固定學習方向,我們不再抱有小時候的強烈好奇心,接著我們的科學能力也就越來越低下。
  • 李玫瑾:孩子學習有沒有天賦,從小就有徵兆,這4點是問題的關鍵
    文丨熊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每個人的天賦都是上天註定的,這也導致每一個孩子,在同一件事上的學習能力和接受程度大不同,這證明孩子的天賦也存在差異。李玫瑾曾經發表過這樣的言論:「孩子們對學習有沒有天賦,從幼兒園開始就已經有明顯的徵兆了。」
  • 你的孩子生來有天賦,只是你還沒有能力去發現
    導讀:你的孩子生來有天賦,只是你還沒有能力去發現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你的孩子生來有天賦,只是你還沒有能力去發現!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的這4種表現,可能是右腦發達的特徵,父母別忽視要好好培養
    文/小易育兒達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難發現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完成的夢想和心願,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幫自己實現,比如說從小就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各種東西,凡事大人認為有用的,能讓孩子更出息的基本都不放過,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學霸,孩子優秀自己也很有面子。
  • 孩子的這4種表現,可能是右腦發達的特徵,父母別忽視要好好培養
    文/甜心奶爸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難發現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沒有完成的夢想和心願,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幫自己實現,比如說從小就讓自己的孩子學習各種東西,凡事大人認為有用的,能讓孩子更出息的基本都不放過,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學霸,孩子優秀自己也很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