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知「理」 | 認知行為理論

2021-02-19 樂達社工

每當考試考到社會工作理論的相關內容時,不少人心中都會「咯噔」一下,然後開啟漫長的回憶之旅……

作為「科學助人」的社工,理論就是我們開展服務的利器,丟到理論猶如上戰場不帶武器。

社工知「理」這一欄目橫空出世,通過「知識點+實操案例」的方式,幫助大家熟悉理論、使用理論。

今天介紹的第一個理論是——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它是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整合。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

社會工作的任務是幫助服務對象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從而使服務對象的行為能得到正確的、理性的指引。

①人的行為主要受制於理性思考,而不是潛意識中的本能,不良行為主要產生於認知上的錯誤或理性思維能力的缺乏

②人們關於行為結構的因果知覺,會影響他們隨後的情感、期望和行為。

③認知行為治療旨在改變案主的認知、觀點、信念和思維方式,藉以行為主義的幹預方法,幫助案主在改變認知的基礎上通過新行為的學習來強化認知,以幫助案主克服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

在認知行為理論指導下社工工作者更像是一位帶領者、指導者,帶領案主梳理自己的情緒,與案主一起分析案主的認知過程,指導案主學習新的認知技巧,在整個過程中社工必須心思細膩、認真、謹慎處理每一環節。

①明確的洞察力,社工需要準確把握案主特別的認知。

②在案主的生態環境中重建案主的認知結構,社工需要充分認識案主所生活的環境系統,分析不同因素對案主的影響程度,讓案主清楚地看到自己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提高案主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情景回顧,與案主一起總結治療的整個過程,讓案主清晰地看見認知在自己生活中的影響,同時幫助案主發展一些技能,克服不良的情緒和行為。

在認知行為理論中,有一個大家必須掌握的核心理論,也是社工考試中最喜歡的出題點——ABC情緒理論。來聽聽張敏老師是如何介紹這一理論的吧!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理論在實際中的運用,這不,文文同學就找上我們社工了,我們一起來幫助他解決問題吧~

文文是小學六年級學生,正在準備小升初畢業考,他的語文成績總是拖後腿的一門,他認為自己的語文不好,尤其是作文特別糟糕,最近幾次模擬考,作文難度較大,一到語文考試,他的肚子就會突然疼痛難忍,考試結果也不盡人意。雖然每天還是正常上學、放學、做作業、和同學聊天,似乎和以前都一樣,但是他知道自己有點不一樣了,他跟媽媽說了這個情況,媽媽說是他小題大做,想偷懶不認真學習,他感到更加沮喪了。

HOW TO DO ?

很多時候我們的身體和情緒上的波動,並不是生活中的事件使我們沮喪,而是我們錯誤的認知導致我們變得憂鬱、焦慮和悲傷,在上述案例中文文的行為反應就是一種典型的焦慮表現。

我們可以運用ABC情緒理論來分析和治療文文的焦慮問題。

A-誘發性事件:文文的語文成績不好,尤其是作文不好,某一次語文考試作文題目很難,文文考砸了。

B-對發生事件的觀點:臨近小學畢業,文文覺得每一次考試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次沒考好,那就肯定考不上好的中學了

C-對事件在情感和行為上的反應:文文現在上語文課就厭煩,看到語文試卷就緊張、肚子疼。

我們通過ABC理論理解文文的行為後,為了讓文文的行為變得積極向上,社工該如何進行下一步呢?

D-辯駁非理性信念:一次沒有考好並不能說明語文能力差,也不代表畢業考試考不好。

E-創造新的有效信念

積極歸因:這次沒考好說明作文水平還有提升空間,可以繼續努力;

優勢視角:作文能力不好,在閱讀、古詩、文言文其他方面,哪一項是自己的強項;

改變認知:是否有其他感興趣的活動,找到自己的強項,對自己的未來發展進行規劃。

在共同努力下,文文不再糾結這幾次的語文考試結果,在社工的鼓勵下,她主動找到語文老師教授自己作文寫作技巧,也積極向班上作文寫得好的同學請教,寫作能力也逐漸提高。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問題可能更加複雜和難解,但有了理論的指導,我們能看到服務對象背後的潛在問題,不再浮於表面去開展服務。

如果你對這一理論有什麼更好的應用方式,也歡迎一同探討~

王竹換,龐鑫.淺析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2009(02):225-226.周舟.感受世界的能力:兒童情緒的發展[J].江蘇教育,2018(56):33-36.

相關焦點

  • 認知行為理論 | 2020社工考試知識點
    認知行為理論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它是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整合。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社會工作的任務是幫助服務對象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從而使服務對象的行為能得到正確的、理性的指引。
  • 社工丨研究方案中常用理論2——認知行為理論
    理論是眾多研究計劃的基礎研究中理論依據必不可少應同學們要求,今天為大家介紹社工研究和學習中常用理論認知行為理論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它是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整合。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行為和情緒問題都是因為錯誤認知導致的。因此,社會工作的任務是幫助服務對象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從而使服務對象的行為能得到正確的、理性的指引。1.
  • 2020社工考試重難點解析: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行為和情緒問題都是因為錯誤認知導致的,因此,應幫助服務對象糾正非理性觀念、錯誤認知,從而改善行為和情緒。1、【單選】認知行為理論是社會工作常用的重要理論,它來自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和阿德勒的認知理論。根據認知行為理論,社會工作者在助人過程中應該著眼幫助服務對象改變( )。
  • 認知行為理論指導下的涉罪未成年觀護幫教路徑研究——以破壞性行為障礙為例
    本文從認知行為理論視角下,針對具有破壞性行為是障礙的未成年的心理及行為進行探討,並闡述應對力項目作用於該類涉罪未成年的觀護幫教的可行性,為構建涉罪未成年人幫教體系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認知行為理論,涉罪未成年觀護幫教,破壞性行為障礙,應對力項目 一.問題的提出1.涉罪未成年觀護幫教的政策要求。
  • 【社工師考試重難點解析】有關「認知行為理論」的那些知識
    【單選】認知行為理論是社會工作常用的重要理論,它來自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和阿德勒的認知理論。根據認知行為理論,社會工作者在助人過程中應該著眼幫助服務對象改變(   )。(A)自己的看法 (B)情緒宣洩的方法  (C)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D)生活環境解析:在助人過程中,應幫助服務對象糾正非理性觀念,因此要改變的認知/看法。
  • 2020社工考試重難點解析:社會學習理論
    助力百萬社工成長,【社工客】陪伴每一刻。(文末回顧已推送的重難點解析)根據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青少年通過觀察歷程就能進行學習,並不需要個人親身體驗而直接受到獎懲。經觀察學習,被觀察者也即示範者的行為就成為觀察者的「楷模」,再經自我系統的作用,觀察者「模仿」了被觀察者的行為表現,編碼儲存在個體內部,進而顯現相似的行為。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鏡中我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鏡中我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鏡中我理論   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
  • 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理論的研究始於馮特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他主張研究人的意識、並把這些意識分成許多小的元素;在研究中主張用內省法研究,馮特的研究為學習理論奠定了基礎,也成為後面眾多心理學家批判的源頭。後來學習理論主要形成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四大理論流派。下面我們主要說一下行為和認知主義兩個學習理論。行為主義首先對馮特的理論進行批判。
  • 認知主義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一、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主要代表人物: 託爾曼(E.C.Tolman,1866—1959)、皮亞傑(J.Piaget,1896—1980)、布魯納(J.S.Bruner,1915一 )和奧蘇伯爾等認知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內部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改組
  • 2020年甘肅省社會工作師考試: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1.認知行為理論的由來及基本觀念(1)認知行為理論的由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基礎來自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認知學派源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分道揚鑣。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認知行為理論的又一個理論高峰。在認知理論的理論脈絡之下,貝克首先提出了認知治療模式。
  • 【中級綜合能力】考點4-2:認知行為理論
    小王的上述做法依據的理論是()A.精神分析B.認知行為理論C.人本主義D.增強權能理論點擊下方空白區域查看答案▼參考答案:B(老人認為「覺得人老了沒有用」是一種非理性想法,所以依據的是認知行為理論。)小喬在與王女士幾次溝通後,決定運用認知行為理論幫助她。下列介入措施中,體現小喬扮演教育者角色的是()。
  • 2020社工考試重難點分析:精神分析理論
    (A)潛意識對人的行為幾乎沒有影響     (B)本我隨時間與經驗的改變而逐漸發展成長(C)防衛機制是超我為了清除不愉快情緒體驗所採取的方法(D)人的欲望在心理發展的不同階段以不同的方式獲得滿足2、【單選】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當人格失調時,治療的焦點應放在( )。
  • 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三大基礎學習理論
  •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及認知學習理論實驗總結
    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一)桑代克貓開籠取食實驗將餓貓關入籠中,籠外放一條魚,餓貓急於衝出籠門去吃籠外的魚,但是要想打開籠門,餓貓必須一氣完成三個分離的動作。首先要提起兩個門閂,然後是按壓一塊帶有鉸鏈的臺板,最後是把橫於門口的板條撥至垂直的位置。經觀察,貓第一次被放入迷箱時,拼命掙扎,或咬或抓,試圖逃出迷箱。
  • 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優勢視角理論
    【導讀】華圖北京社工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禁毒社工理論知識:優勢視角理論--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更多資訊請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社工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是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意味著應當把人們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作為社會工作助人過程中所關注的焦點,而非關注其問題和病理。
  • 如何區分行為、認知、建構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
    歷年來,學習理論部分通常以兩大題型出現,分別是客觀題和主觀題。客觀題分布於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中,總體特徵是知識點分散、零碎。主觀題分布於論述題,如請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由於客觀題不易把握,現就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進行區分。
  • 認知心理學的開山鼻祖:託爾曼的目的行為主義與符號學習理論
    託爾曼一生研究行為心理學,他的理論揉合了眾家之長,提出的整體行為模式和中介變量的概念,彌補了同時,託爾曼建構了符號理論,是認知心理學的先驅。在其過世後,理論和研究方法更促成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的心理學「認知革命」。
  • 【社工科普】乾貨!一句話區分社工個案的七種模式
    【其實,這也是社工理論的基點——人在環境中,只是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將其細化。】 這裡的技巧包括直接治療技巧和間接治療技巧。 01 直接治療技巧 直接對服務對象進行輔導、治療的技巧。
  • 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布魯納的理論觀點是一個重要的考查點,關於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多以理解性的題目考查為主,理解起來較難,特此對布魯納的認知表徵理論做一個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一、考情介紹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多以考查客觀題為主,三種表徵系統要進行識記,每個類型要進行理解記憶,考試多以考查例子類的單選題。
  • 心理學知識體系-社會認知理論
    他提出的理論通常被稱為社會認知理論(Cognitive-Affective Model)。它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是:群體理論下、人格理論中的解釋理論。我們先從他要反對誰開始說起。Mischel想反對的是特質論(trait theory)。這個理論說的是,你對環境的反應和環境本身的關係並不大,反而是和你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