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考試考到社會工作理論的相關內容時,不少人心中都會「咯噔」一下,然後開啟漫長的回憶之旅……
作為「科學助人」的社工,理論就是我們開展服務的利器,丟到理論猶如上戰場不帶武器。
社工知「理」這一欄目橫空出世,通過「知識點+實操案例」的方式,幫助大家熟悉理論、使用理論。
今天介紹的第一個理論是——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它是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整合。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
社會工作的任務是幫助服務對象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從而使服務對象的行為能得到正確的、理性的指引。
①人的行為主要受制於理性思考,而不是潛意識中的本能,不良行為主要產生於認知上的錯誤或理性思維能力的缺乏。
②人們關於行為結構的因果知覺,會影響他們隨後的情感、期望和行為。
③認知行為治療旨在改變案主的認知、觀點、信念和思維方式,藉以行為主義的幹預方法,幫助案主在改變認知的基礎上通過新行為的學習來強化認知,以幫助案主克服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
在認知行為理論指導下社工工作者更像是一位帶領者、指導者,帶領案主梳理自己的情緒,與案主一起分析案主的認知過程,指導案主學習新的認知技巧,在整個過程中社工必須心思細膩、認真、謹慎處理每一環節。
①明確的洞察力,社工需要準確把握案主特別的認知。
②在案主的生態環境中重建案主的認知結構,社工需要充分認識案主所生活的環境系統,分析不同因素對案主的影響程度,讓案主清楚地看到自己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提高案主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情景回顧,與案主一起總結治療的整個過程,讓案主清晰地看見認知在自己生活中的影響,同時幫助案主發展一些技能,克服不良的情緒和行為。
在認知行為理論中,有一個大家必須掌握的核心理論,也是社工考試中最喜歡的出題點——ABC情緒理論。來聽聽張敏老師是如何介紹這一理論的吧!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一理論在實際中的運用,這不,文文同學就找上我們社工了,我們一起來幫助他解決問題吧~
文文是小學六年級學生,正在準備小升初畢業考,他的語文成績總是拖後腿的一門,他認為自己的語文不好,尤其是作文特別糟糕,最近幾次模擬考,作文難度較大,一到語文考試,他的肚子就會突然疼痛難忍,考試結果也不盡人意。雖然每天還是正常上學、放學、做作業、和同學聊天,似乎和以前都一樣,但是他知道自己有點不一樣了,他跟媽媽說了這個情況,媽媽說是他小題大做,想偷懶不認真學習,他感到更加沮喪了。
HOW TO DO ?
很多時候我們的身體和情緒上的波動,並不是生活中的事件使我們沮喪,而是我們錯誤的認知導致我們變得憂鬱、焦慮和悲傷,在上述案例中文文的行為反應就是一種典型的焦慮表現。
我們可以運用ABC情緒理論來分析和治療文文的焦慮問題。
A-誘發性事件:文文的語文成績不好,尤其是作文不好,某一次語文考試作文題目很難,文文考砸了。
B-對發生事件的觀點:臨近小學畢業,文文覺得每一次考試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次沒考好,那就肯定考不上好的中學了
C-對事件在情感和行為上的反應:文文現在上語文課就厭煩,看到語文試卷就緊張、肚子疼。
我們通過ABC理論理解文文的行為後,為了讓文文的行為變得積極向上,社工該如何進行下一步呢?
D-辯駁非理性信念:一次沒有考好並不能說明語文能力差,也不代表畢業考試考不好。
E-創造新的有效信念:
積極歸因:這次沒考好說明作文水平還有提升空間,可以繼續努力;
優勢視角:作文能力不好,在閱讀、古詩、文言文其他方面,哪一項是自己的強項;
改變認知:是否有其他感興趣的活動,找到自己的強項,對自己的未來發展進行規劃。
在共同努力下,文文不再糾結這幾次的語文考試結果,在社工的鼓勵下,她主動找到語文老師教授自己作文寫作技巧,也積極向班上作文寫得好的同學請教,寫作能力也逐漸提高。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問題可能更加複雜和難解,但有了理論的指導,我們能看到服務對象背後的潛在問題,不再浮於表面去開展服務。
如果你對這一理論有什麼更好的應用方式,也歡迎一同探討~
王竹換,龐鑫.淺析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2009(02):225-226.周舟.感受世界的能力:兒童情緒的發展[J].江蘇教育,2018(56):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