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是眾多研究計劃的基礎
研究中理論依據必不可少
應同學們要求,今天為大家介紹
社工研究和學習中常用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它是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整合。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行為和情緒問題都是因為錯誤認知導致的。
因此,社會工作的任務是幫助服務對象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從而使服務對象的行為能得到正確的、理性的指引。
1. 認知學派認為,人的行動都是情緒、認知和行動互動的結果;
2. 在認識、情緒和行為三者當中,認知扮演著中介與協調的作用;
3. 認知行為理論將認知用於行為修正上,強調認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重要性,強調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認為外在的行為改變與內在的認知改變都會最終影響個人行為的改變。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
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這裡的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情緒 ABC理論中:A表示誘發性事件,B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圖1 ABC情緒理論模型圖
如圖1,A(Antecedent)指事情的前因,C(Consequence)指事情的後果,有前因必有後果,但是有同樣的前因A,產生了不一樣的後果C1和C2。
這是因為從前因到後果之間,一定會透過一座橋梁B(Belief),這座橋梁就是信念和我們對情境的評價與解釋。
又因為,同一情境之下(A),不同的人的理念以及評價與解釋不同(B1和B2),所以會得到不同結果(C1和C2)。
因此,事情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我們的信念(信念是指人們對事件的想法,解釋和評價等)。
圖2 ABC情緒理論流程圖
1.2.1 絕對化的要求
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須成功」、「別人必須對我好」等等。
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每一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對於某個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成功,他周圍的人或事物的表現及發展也不會依他的意願來改變。
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1.2.2 過分概括的評價
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具體體現於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徵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
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敗後,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而這種評價一旦指向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我們應該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性。
1.2.3 糟糕至極的結果
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我沒當上處長,不會有前途了。」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為糟糕至極。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麼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遭遇各種失敗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緒失調,就應多檢查一下自己的大腦,看是否存在一些「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識地用合理觀念取而代之。
1.我們相信人的困擾是受過往經歷的影響,以不正確的思想去判斷。2.我們相信人有能力改變思想、感受及行為而減輕傷心及困擾,並可學習方法去處理問題,我們可以訓練自己,面對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減輕困擾。3.我們也相信人是繼續愉快地生活,與人和諧相處,發展一些令自己有滿足感的事,接納自己及別人都會犯錯,不強求完美。當我們對ABC理論清晰,帶著心中那份堅信,自然有信心有力量運用ABC理論,有利於個案跟進計劃執行。
(可作為案列服務行動的理論依據)
ABC理論主要針對服務對象認知問題進行介入,因此我們需評估服務對象有哪些不正確的認知,並針對這些不正確的認識進行對質,也有一種說法叫「爭辯」。對質有五個步驟,
當然,這五個步驟都是在已經建立良好服務關係的前提下,還需視服務對象的具體問題分階段按五個步驟展開服務。
表1 認知行為理論「實務原則」知識簡表
具體內容如下:
1. 界定服務對象問題的原則
(1) 服務對象的問題不是固有的,服務對象的問題及其行為都是學習得來的,所以也是可以經由學習改變的;
(2) 注重問題的外在性與內在性,服務對象的問題不僅僅是外在的行為層面的問題,更是認知的結果;
(3) 注重服務對象及其處境的獨特性是正確界定和評估問題的前提。
2. 確定助人目標的原則
(1) 改變錯誤的認知或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頗和不理性的想法;
(2)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對話;
(3) 加強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
(4) 加強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3. 輔導過程中運用的原則
(1) 尊重個人的自主決定和信念;
(2) 幫助服務對象改變錯誤的認知,建立正確的認知;
(3) 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專業關係,並鼓勵服務對象形成積極的態度,以實現「助人自助」的目標。
表2 認知行為理論「助人過程」知識簡表
具體內容如下:(社工角色)
在認知行為理論指導下社工工作者更像是一位帶領者、指導者,帶領案主梳理自己的情緒,與案主一起分析案主的認知過程,指導案主學習新的認知技巧,在整個過程中社工必須心思細膩、認真、謹慎處理每一環節。
①明確的洞察力,社工需要準確把握案主特別的認知。
②在案主的生態環境中重建案主的認知結構,社工需要充分認識案主所生活的環境系統,分析不同因素對案主的影響程度,讓案主清楚地看到自己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提高案主分析問題的能力。
③情景回顧,與案主一起總結治療的整個過程,讓案主清晰地看見認知在自己生活中的影響,同時幫助案主發展一些技能,克服不良的情緒和行為。
1. 確定不正確的、扭曲的思維方式或想法,確認它們是如何導致負面情緒和不良行為的;
2. 要求受助人自我監控自己的錯誤思維方式或者進行自我對話;
3. 探索受助人錯誤思維方式與潛在感覺或信念之間的關係;
4. 嘗試運用不同的、具有正面功能的、正常的思維方式;
檢驗受助人新建立的對自我、世界和未來的基本假定在調整行為和適應環境上的有效性。
(大體呈現社工領域使用該理論研究的內容/領域,參考知網(核心期刊、CSSCI))
註:以上文章,如需參考,可登陸知網進行下載學習哦。
文文是小學六年級學生,正在準備小升初畢業考,他的語文成績總是拖後腿的一門,他認為自己的語文不好,尤其是作文特別糟糕,最近幾次模擬考,作文難度較大,一到語文考試,他的肚子就會突然疼痛難忍,考試結果也不盡人意。雖然每天還是正常上學、放學、做作業、和同學聊天,似乎和以前都一樣,但是他知道自己有點不一樣了,他跟媽媽說了這個情況,媽媽說是他小題大做,想偷懶不認真學習,他感到更加沮喪了。
HOW TO DO ?
很多時候我們的身體和情緒上的波動,並不是生活中的事件使我們沮喪,而是我們錯誤的認知導致我們變得憂鬱、焦慮和悲傷,在上述案例中文文的行為反應就是一種典型的焦慮表現。
我們可以運用ABC情緒理論來分析和治療文文的焦慮問題。
-ABC情緒理論-
A-誘發性事件:文文的語文成績不好,尤其是作文不好,某一次語文考試作文題目很難,文文考砸了。
B-對發生事件的觀點:臨近小學畢業,文文覺得每一次考試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次沒考好,那就肯定考不上好的中學了
C-對事件在情感和行為上的反應:文文現在上語文課就厭煩,看到語文試卷就緊張、肚子疼。
我們通過ABC理論理解文文的行為後,為了讓文文的行為變得積極向上,社工該如何進行下一步呢?
D-辯駁非理性信念:一次沒有考好並不能說明語文能力差,也不代表畢業考試考不好。
E-創造新的有效信念:
1.積極歸因:這次沒考好說明作文水平還有提升空間,可以繼續努力;
2.優勢視角:作文能力不好,在閱讀、古詩、文言文其他方面,哪一項是自己的強項;
3.改變認知:是否有其他感興趣的活動,找到自己的強項,對自己的未來發展進行規劃。
在共同努力下,文文不再糾結這幾次的語文考試結果,在社工的鼓勵下,她主動找到語文老師教授自己作文寫作技巧,也積極向班上作文寫得好的同學請教,寫作能力也逐漸提高。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問題可能更加複雜和難解,但有了理論的指導,我們能看到服務對象背後的潛在問題,不再浮於表面去開展服務。
如果你對這一理論有什麼更好的應用方式,也歡迎一同探討~
【參考文獻】
王竹換,龐鑫.淺析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運用[J].法制與社會,2009(02):225-226.
周舟.感受世界的能力:兒童情緒的發展[J].江蘇教育,2018(56):33-36.
理論是實踐之根本,如果您覺得上面分析有用,歡迎傳遞共享給更多有需要的同學啦。望對您有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