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倫特(Lent)等人於1994年提出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該理論闡述了生涯選擇的核心動力機制與過程。面對興趣匱乏、低自我效能、行動力不足的來訪者,該理論極具啟發。
▽
傳統生涯理論都強調,一個好的生涯選擇應基於對自我和職業的基本了解。然而,諮詢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境:
1.興趣與目標缺失,來訪者生活經歷、言行信息顯示不出什麼意向。
2.自我效能低,總對自己有很多負面評價,或表現得自卑而不敢(願)行動。
3.動力不足,覺得職業調查和生涯行動對解決問題沒什麼幫助或價值。
對這些障礙的分析,不少理論都指向限制性信念(如CIP理論)。而SCCT理論關注的重點卻是導致這些信念的學習過程和經驗,以及學習經驗是如何影響職業生涯選擇過程和行為的。
SCCT理論試圖揭示生涯選擇的動力機制,以此預測個體的興趣、職業目標、生涯選擇等過程。理論提出者倫特(Lent)、哈克特(Hackett)、貝茨(Betz)等人對生涯選擇與行為提出了以下關鍵假設:
1.個體職業目標源自職業興趣的影響;又會影響生涯選擇和行動,進一步決定了後續的成就表現。
2.提升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能有效激發職業興趣,進而幫助個體形成職業目標。
3.學習經驗是影響個體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的關鍵;受到個體因素和環境變量的限制。
個體因素:遺傳特質、性別、民族/種族、健康等。
環境變量:市場、政策、社會與文化等。
SCCT理論圍繞這些假設所提到的變量進行大量研究,描繪出一個生涯選擇的動力模型:
在諮詢中,諮詢師難以對來訪者的個人因素和環境變量做出幹預,所以主要圍繞結果期待、自我效能、學習經驗和社會支持系統幾個要素進行工作,激發目標與動力,促進有效的生涯選擇。
1.結果期待。
結果期待是指完成特定行為結果的個人信念(Bandura,1986)。這個要素回答的是「如果我做了這件事,會產生什麼結果」。
2.自我效能。
人們關於自己達到指定結果所要求的行動能力的信念(Bandura,1986),即個體對自己能力水平的自我評價(並非實際能力水平,常有能力不錯的來訪者自我效能卻很低)。這個要素回答的是「我能做好這件事嗎」。
3.學習經驗。
學習經驗是影響一個人未來目標和行為的關鍵要素,它決定了個體關於結果期待和自我效能的信念。在學習經驗中,有幾個點會促進自我效能與結果期待:
①成就事件:個體成功達成某事並有成就感的經歷。
②替代經驗:從同伴或榜樣人物處學到的間接經驗。
③情緒狀態:面對壓力挑戰時的常見情緒反應。
④社會鼓勵:重要他人或權威人物的鼓勵和認可。
4.支持系統。
個體的支持系統對職業目標落實到選擇和行動有重要影響。當個體支持系統完備,個體能從中獲得來自資源、經驗或者心理上的支持時,目標更容易達成。
支持系統包括身邊與這個目標相關所有重要任務人物,比如父母、親人、朋友、導師等。
SCCT的職業選擇模型,對興趣匱乏和行動力不足的問題提供了理論解釋和指導意見。當諮詢師從收納信息中感受到來訪者迷茫沒有方向自我效能又低,可以帶著模型的基本思路展開諮詢過程(維哲2016):
1.個人興趣
來訪者有哪些興趣愛好?
業餘時間都在做什麼?
2.結果期待
來訪者認為最有可能會出現哪些結果?
來訪者對結果達成有多大期待?
3.自我效能
來訪者對自己確立目標/做出選擇等有什麼看法?
來訪者對自己能否做成這件事有多大把握?
4.學習經驗
來訪者關於結果和自我看法從哪裡來?
過去有哪些成功選擇或行動的經驗?(成就事件)
這件事上有哪些人的經驗可以借鑑?(替代經驗)
來訪者談及此事的情緒狀態如何?如何應對情緒?(情緒狀態)
周圍人怎麼看?這件事獲得了哪些人的認可和鼓勵?(社會鼓勵)
5.支持系統
來訪者身邊有哪些人可以為其提供支持?
如何爭取周圍重要人物的支持?
文章末尾點擊「閱讀原文」閱讀一篇諮詢手記《做自己生命的英雄》(公號2016年1月9日發文),我們一起來解讀案例:面對一個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來訪者,如何通過激發其積極學習經驗,來激發其主動性,應對挑戰。
案例中的小齊因預估期末成績不夠申請出國的水平,並且與周圍人對比找不到個人優勢而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我效能低),並且感受到強烈壓力表現得很低沉(情緒狀態差),但並不清楚小齊對期末考試和出國懷有什麼樣的期待(結果期待不明)。面對這種情形,SCCT理論的視角就是一個很好的工作思路。
最初我有幾個信念:
- 沒有一個來訪者會完全被問題掌控。
- 強烈負面經驗和情緒掩蓋了個體已有的資源與能力。
- 短期不可能提升專業能力,但能調整對自己的看法。
- 為什麼是這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做些什麼。
也有一些好奇:
- 出國對他來說有多重要,為什麼重要?
- 藝術考試是很難的,他當初是怎麼走過來的?
- 他有哪些成功經驗或資源可以調用?
帶著這些最初的想法,我開始了這個諮詢。回頭看當初的諮詢過程,小齊最終改變負面看法並能開始行動,按照SCCT的思路分析可能得益於如下過程:
1.接納其情緒狀態,並按照他的節奏展開諮詢。
並不著急想「怎麼辦」,讓他有機會說說自認為一無是處的鬱悶,了解更多背景信息(進入來訪者的故事)以理解他的處境。
2.協助其理解自己學藝術、要出國的結果期待。
①了解學藝術對小齊的意義與價值:
當初是什麼讓你選了這個專業,又堅持到了現在?
考試難風險大,什麼讓你選擇了這條路?
②與他確認自己的期待:
你有多想要學設計?做度量式提問。
你怎麼知道自己有把握考上?
3.通過過往成功經驗改善自我效能,同學的替代經驗做反向促進。
①追尋被埋沒的成就事件:
你高二才學還考上了,是怎麼做到的?
②分析同學的替代經驗:
小K是什麼時候開始學藝術的?他是怎麼學的?
4.用無法改變的環境因素對比,突顯小齊的努力和實力 ,促進自我欣賞。
小K環境優越從小學習,小齊條件所限高二才訓練。
小K北京考名額多,小齊山東考每年只招兩三人。
如今兩人坐在一個教室學習。
再來看自己,小齊會如何評價自己?
如果我一開始指出小齊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看法不夠客觀,用任何的鼓勵都很難達到讓他重新看待自己的結果——人們只有真正看到自己值得欣賞的經歷和努力,才會發自內心的欣賞自己。也因為重新看待自己,小齊找回自信,後面的諮詢也變得順利。
很多時候,問題並不一定要被解決(resolve),只是需要被解開(solved)。
*點擊閱讀原文可讀諮詢手記《做自己生命的英雄》(公號2016年1月9日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