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理論丨社會認知理論SCCT

2021-02-19 維哲Narrative

【編者按】倫特(Lent)等人於1994年提出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該理論闡述了生涯選擇的核心動力機制與過程。面對興趣匱乏、低自我效能、行動力不足的來訪者,該理論極具啟發。

傳統生涯理論都強調,一個好的生涯選擇應基於對自我和職業的基本了解。然而,諮詢師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境:

1.興趣與目標缺失,來訪者生活經歷、言行信息顯示不出什麼意向。

2.自我效能低,總對自己有很多負面評價,或表現得自卑而不敢(願)行動。

3.動力不足,覺得職業調查和生涯行動對解決問題沒什麼幫助或價值。

對這些障礙的分析,不少理論都指向限制性信念(如CIP理論)。而SCCT理論關注的重點卻是導致這些信念的學習過程和經驗,以及學習經驗是如何影響職業生涯選擇過程和行為的。

SCCT理論試圖揭示生涯選擇的動力機制,以此預測個體的興趣、職業目標、生涯選擇等過程。理論提出者倫特(Lent)、哈克特(Hackett)、貝茨(Betz)等人對生涯選擇與行為提出了以下關鍵假設:

1.個體職業目標源自職業興趣的影響;又會影響生涯選擇和行動,進一步決定了後續的成就表現

2.提升自我效能結果期待能有效激發職業興趣,進而幫助個體形成職業目標

3.學習經驗是影響個體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的關鍵;受到個體因素環境變量的限制。

個體因素:遺傳特質、性別、民族/種族、健康等。

環境變量:市場、政策、社會與文化等。

SCCT理論圍繞這些假設所提到的變量進行大量研究,描繪出一個生涯選擇的動力模型:


在諮詢中,諮詢師難以對來訪者的個人因素和環境變量做出幹預,所以主要圍繞結果期待、自我效能、學習經驗和社會支持系統幾個要素進行工作,激發目標與動力,促進有效的生涯選擇。

1.結果期待。

結果期待是指完成特定行為結果的個人信念(Bandura,1986)。這個要素回答的是「如果我做了這件事,會產生什麼結果」。

2.自我效能。

人們關於自己達到指定結果所要求的行動能力的信念(Bandura,1986),即個體對自己能力水平的自我評價(並非實際能力水平,常有能力不錯的來訪者自我效能卻很低)。這個要素回答的是「我能做好這件事嗎」。

3.學習經驗。

學習經驗是影響一個人未來目標和行為的關鍵要素,它決定了個體關於結果期待和自我效能的信念。在學習經驗中,有幾個點會促進自我效能與結果期待:

成就事件:個體成功達成某事並有成就感的經歷。

替代經驗:從同伴或榜樣人物處學到的間接經驗。

情緒狀態:面對壓力挑戰時的常見情緒反應。

社會鼓勵:重要他人或權威人物的鼓勵和認可。

4.支持系統。

個體的支持系統對職業目標落實到選擇和行動有重要影響。當個體支持系統完備,個體能從中獲得來自資源、經驗或者心理上的支持時,目標更容易達成。

支持系統包括身邊與這個目標相關所有重要任務人物,比如父母、親人、朋友、導師等。

SCCT的職業選擇模型,對興趣匱乏和行動力不足的問題提供了理論解釋和指導意見。當諮詢師從收納信息中感受到來訪者迷茫沒有方向自我效能又低,可以帶著模型的基本思路展開諮詢過程(維哲2016):

1.個人興趣

來訪者有哪些興趣愛好?

業餘時間都在做什麼?

2.結果期待

來訪者認為最有可能會出現哪些結果?

來訪者對結果達成有多大期待?

3.自我效能

來訪者對自己確立目標/做出選擇等有什麼看法?

來訪者對自己能否做成這件事有多大把握?

4.學習經驗

來訪者關於結果和自我看法從哪裡來?

過去有哪些成功選擇或行動的經驗?(成就事件)

這件事上有哪些人的經驗可以借鑑?(替代經驗)

來訪者談及此事的情緒狀態如何?如何應對情緒?(情緒狀態)

周圍人怎麼看?這件事獲得了哪些人的認可和鼓勵?(社會鼓勵)

5.支持系統

來訪者身邊有哪些人可以為其提供支持?

如何爭取周圍重要人物的支持?

文章末尾點擊「閱讀原文」閱讀一篇諮詢手記《做自己生命的英雄》(公號2016年1月9日發文),我們一起來解讀案例:面對一個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來訪者,如何通過激發其積極學習經驗,來激發其主動性,應對挑戰。

案例中的小齊因預估期末成績不夠申請出國的水平,並且與周圍人對比找不到個人優勢而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自我效能低),並且感受到強烈壓力表現得很低沉(情緒狀態差),但並不清楚小齊對期末考試和出國懷有什麼樣的期待(結果期待不明)。面對這種情形,SCCT理論的視角就是一個很好的工作思路。

最初我有幾個信念:

- 沒有一個來訪者會完全被問題掌控。

- 強烈負面經驗和情緒掩蓋了個體已有的資源與能力。

- 短期不可能提升專業能力,但能調整對自己的看法。

- 為什麼是這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做些什麼。

也有一些好奇:

- 出國對他來說有多重要,為什麼重要?

- 藝術考試是很難的,他當初是怎麼走過來的?

- 他有哪些成功經驗或資源可以調用?

帶著這些最初的想法,我開始了這個諮詢。回頭看當初的諮詢過程,小齊最終改變負面看法並能開始行動,按照SCCT的思路分析可能得益於如下過程:

1.接納其情緒狀態,並按照他的節奏展開諮詢。

並不著急想「怎麼辦」,讓他有機會說說自認為一無是處的鬱悶,了解更多背景信息(進入來訪者的故事)以理解他的處境。

2.協助其理解自己學藝術、要出國的結果期待

①了解學藝術對小齊的意義與價值:

當初是什麼讓你選了這個專業,又堅持到了現在?

考試難風險大,什麼讓你選擇了這條路?

②與他確認自己的期待:

你有多想要學設計?做度量式提問。

你怎麼知道自己有把握考上?

3.通過過往成功經驗改善自我效能,同學的替代經驗做反向促進。

①追尋被埋沒的成就事件:

你高二才學還考上了,是怎麼做到的?

②分析同學的替代經驗:

小K是什麼時候開始學藝術的?他是怎麼學的?

4.用無法改變的環境因素對比,突顯小齊的努力和實力 ,促進自我欣賞。

小K環境優越從小學習,小齊條件所限高二才訓練。

小K北京考名額多,小齊山東考每年只招兩三人。

如今兩人坐在一個教室學習。

再來看自己,小齊會如何評價自己?

如果我一開始指出小齊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看法不夠客觀,用任何的鼓勵都很難達到讓他重新看待自己的結果——人們只有真正看到自己值得欣賞的經歷和努力,才會發自內心的欣賞自己。也因為重新看待自己,小齊找回自信,後面的諮詢也變得順利。


很多時候,問題並不一定要被解決(resolve),只是需要被解開(solved)。

*點擊閱讀原文可讀諮詢手記《做自己生命的英雄》(公號2016年1月9日發文)

相關焦點

  • 學習資料整合丨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
    導讀:對於一線教育者來說生涯規劃教育實踐經驗很重要,但是理論指導也舉足輕重;舒伯的發展理論是生涯教育理論的經典,後期有很多理論從中發展而來。對於一線教育者來說,生涯規劃教育實踐經驗很重要,理論指導同樣不容忽視。
  • 職業生涯理論—霍蘭德類型理論
    霍蘭德類型理論實質是特質因素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也叫職業興趣理論,是美國學者霍蘭德從帕森斯的理論中啟迪出來的,該理論建立起了人格和環境之間相匹配的職業類型。霍蘭德類型理論的核心假設是將人歸納為六種類型:實際型(R)、研究型 (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傳統型(C),社會中的職業也有相應名稱的六種類型,六種不同的人格類型又相應有不同的適宜發展的職業。
  • 學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在以往的考試考題中發現,行為學習理論這一章節的知識點考察較為細緻而嚴謹,所以在學習每一種理論時要有深入了解和備考。下面就以常考點班杜拉認識理論中的較難的知識點做一個解刨。一、社會認知理論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得社有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行號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仿行為班杜拉的返一理論接受了行為主義理論家們的大多數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線索對行為和內在心理過程的作用,強調思想對行為和行為對思想的作用。他的觀點在行為派和認知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並對認知一行為治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
    一、社會認知職業理論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 生涯教育系列丨生涯建構理論的核心:適應
    生涯適應力是個體因應生涯角色變化並與之保持平衡的能力, 被視為個體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獲得生涯成功的關鍵能力, 是國外近年來生涯心理學領域的一個新理論生長點。二十餘年後, Super 和Knasel (1981) 進一步研究認為, 從理論角度上講, 成人與青少年之間是存在本質區別的, 因為成人已經投入到工作世界中去,而青少年對工作的體驗則是零散的且更多的是預想, 這就表明青少年期的生涯發展往往深受社會與個人成熟因素的影響, 多成線性模式發展,離開學校之後的生涯發展將有更多的個別性, 在因應生涯發展事件上也有更多的自主性與個人責任的承擔
  • 理論分享 | 社會認知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theory)
    社會認知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人類活動是由個體行為、個體認知及其他個體特徵、個體所處的外部環境這三種因素交互決定的。以上三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既不會同時發生,強度也不盡等同;此外,它們對彼此的影響也不會即刻顯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因素之間的雙向作用才會逐漸得以發揮。基於這一理論出發點,人既是環境的塑造者,也是環境作用的產物。
  • 名詞解釋丨社會交換理論
    一、 人際傳播中的符號互動理論符號互動論是由世紀年代美國社會哲學家米德的社會心理學說和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雷諾的心理戲劇理論衍生而來。二、 人際傳播中的社會交換理論在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理論中,唯獨社會交換理論是在符號互動理論傳統之外形成的。
  • 真題丨涵化理論
    主流化:指產生於不同社會團體的大量看電視的人群,他們的意見趨同,而他們之間通常由人口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對現實認知的差異被抹平了。也就是說,在教化分析中發現,由文化與社會因素造成的差異,在看電視較多的人中間有消失的趨勢。這是因為,特別是對於看電視多的受眾而言,電視中的符號壟斷並主導著關於世界的信息和觀念的來源,最終人們頭腦中的主觀真實被符號真實所內化,兩者進而趨於一致,並且更接近電視中呈現的現實。
  • 生涯研修班丨帕森斯的人職匹配理論
    生涯教育的起源帕森斯理論的標誌性事件人職匹配理論的基本內容本文共2341字閱讀完需要5分鐘這些問題的背後反映出學生對於自身的認知缺失和對外部職業缺乏了解,因而不知道該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而想要真正有效幫助學生解決生涯發展問題,解決他們對於職業選擇的困惑,對生涯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作為生涯教育發展歷程中的首個生涯教育理論,人職匹配理論對整個生涯教育的創立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值得每一位對生涯教育感興趣的教育工作者學習和掌握。
  •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理論考點梳理
    那麼今天為大家準備了與此相關的重要知識點—社會認知理論,以此來幫助大家學習知識,高效備考。班杜拉觀察學習:班杜拉是研究兒童發展的重要人物,他的社會學習理論至今仍是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重要理論依據,因此也作為我們教師資格筆試的高頻考點,尤其是其觀察學習通常可以以客觀題和主觀題的形式考查,所以我們必須要認真學習相應知識,其社會認知理論內容具體如下:1.觀察學習概念、實驗及其分類
  • 心理學知識體系-社會認知理論
    他提出的理論通常被稱為社會認知理論(Cognitive-Affective Model)。它在知識體系中的位置是:群體理論下、人格理論中的解釋理論。我們先從他要反對誰開始說起。Mischel想反對的是特質論(trait theory)。這個理論說的是,你對環境的反應和環境本身的關係並不大,反而是和你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有關係。
  • 筆記|《人格》B7 認知學派 之 C2 社會認知理論
    B7 認知學派C2 社會認知理論一、羅特的社會認知論(一)理論觀點1.人性觀(1)在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議題上,羅特傾向於自由選擇和行動。羅特強調認知變量並相信人們可以調節並按照經驗選擇自己的行為。(2)大部分的人類行為是學習的結果。(3)對人性持樂觀的態度。2.羅特的人格理論/羅特的行為預測理論羅特以學習的觀念與原理創立了他的人格理論,其基本假設是:人的行為是機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和外部強化決定的,是在社會情境中習得的。
  • 社工丨研究方案中常用理論2——認知行為理論
    理論是眾多研究計劃的基礎研究中理論依據必不可少應同學們要求,今天為大家介紹社工研究和學習中常用理論認知行為理論是一組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它是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整合。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行為和情緒問題都是因為錯誤認知導致的。因此,社會工作的任務是幫助服務對象獲得對世界的正確認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從而使服務對象的行為能得到正確的、理性的指引。1.
  • 濟南大學開展「生涯輔導理論與實踐」培訓
    尚七網10月17日訊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全國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相關要求,切實推進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建設,與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形成協同效應,10月11日至13日,學校在大學生活動中心舉辦了「生涯輔導理論與實踐
  • 理論分享2 | 社會學習理論(上)
    班杜拉突破了行為主義框架,從認知與行為聯合發揮作用的觀點去看待社會學習。在他看來,社會學習是一種信息加工理論和強化理論的綜合過程,二者有機結合、缺一不可。其中,認知具有控制功能,可以調節人的行為。這兩部分內容在社會認知理論中得以進一步拓展。理論後續發展 在1977年提出社會學習理論後,班杜拉進一步闡述了其中的認知部分,並在1986年提出了社會認知理論。
  • 社會認同理論與認同理論的比較
    Burke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標題這麼嚴肅搞得小雨也實在不好逗【嗶——】,直接進入正題吧。社會認同理論和認同理論,這對只差了兩個字的理論據說很容易被混淆。兩位學者做了件善事幫忙梳理了一下,並指出這兩個理論的相似點大於區別,有區別也是側重點上的不同,不是類型上的不同。倆作者還說,將這兩個理論聯繫起來思考有利於構建關於「自我」的更加完整的理論框架。—
  • 心理學重點理論——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
    皮亞傑,瑞士心理學家,是兒童心理學、發生認識論的開創者,被譽為心理學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巨人」,其提出的發生認識論不僅是日內瓦學派的理論基礎,也是歐洲機能主義的重大發展。它開闢了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途徑,對當代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影響。皮亞傑早期研究兒童語言和思維等認識的發展,並從此入手,最後創立了發生認識論,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獻。
  • 舒伯-生涯發展理論
    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許多學者開始研究職業和生涯發展的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學說,其中舒伯(Super)的生涯發展理論,整合了發展心理學、
  • 社會工作理論之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於1977年提出的。
  • 理論分享2 | 社會學習理論(下)
    根據我們的觀察,組織管理研究者主要基於社會學習理論考察個體通過模仿示範者行為而習得新行為的現象、內在過程和邊界條件。根據上述歸納的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觀點,我們將其在組織管理研究領域的應用分為以下三類:1.基於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1和2,考察組織情境下的社會學習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