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雙十一」購物節第12年,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以來,拉動民眾消費成為了中國恢復社會經濟的重要抓手。而這一年也是「1111」購物節興起的第12個年頭,往年原本只有一天的「節日」,也被拉長到從11月初就開始「狂歡」,各大電商平臺也都紛紛再度刷新了自己的銷售數據紀錄,「天文數字」屢見不鮮。 那麼,在經歷了這樣一段特別的歲月之後,在中國生活的人們究竟在這場「消費狂歡」中買了些什麼? 在廣州生活的李小悠「雙十一」期間買了衣服鞋子、包包、化妝品,還為兩隻貓貓買了貓糧、貓砂。同時,她還特意買了不少衣物消毒液、寵物消毒劑、口罩、消毒溼巾、酒精棉片等居家消毒類用品。她說今年的「雙十一」各種優惠活動的設置還是很複雜,但是有了主播的直播帶貨,看直播時對商品有更直觀全面的了解。以前在「雙十一」不知道買什麼,今年「雙十一」期間每晚都在看直播下單,買的商品比去年多了一倍。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因為11月14日恰逢兒子一周歲生日,生活在貴州遵義的蔡林林、蔣莎莎夫妻今年「雙十一」主要採購的就是寶寶生日需要的配飾以及抓周的禮盒。他們覺得「雙十一」正在日趨常態化。越來越方便的網購模式,讓他們隨時都可以買到自己心儀的商品。因為常買的商品很多價格區別不太大,所以有些東西他們在「雙十一」之前就備足了。 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生活在重慶的唐小靜是一位擁有兩個娃的二胎媽媽,這次「雙十一」她購買了紙巾、尿不溼、洗衣液、水果、沐浴露、洗髮露等家庭用品。經歷疫情,比起人流密集的線下商超,她開始更多選擇在線上下單。她覺得「雙十一」 的價格的確是一年中最便宜的價格,像生活用品這些能買的都可以趁雙十一活動提前囤起來。尤其經歷了今年,囤貨也變成了她的習慣之一。 中新社記者 陳超 攝
24歲的何淑亭生活在雲南昆明,這次「雙十一」她買了不少日用品、零食,以及面膜,護膚品之類是女生必囤的東西,這其中也包括趁著「雙十一」囤的許多口罩。她覺得疫情讓人們對家的依賴更強烈了,疫情也讓她養成了進門洗手,出門戴口罩的習慣。她認為這些衛生習慣,可能也會一直伴隨著人們的未來生活。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福建省福州市中山小學的數學老師林漢銘今年「雙十一」買了4萬多枚貼紙及一些學習用品,用來獎勵課堂表現優異的學生。他認為經歷疫情,人們的消費習慣或許會更多的轉向在線上進行,網絡消費應該會大幅增長。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生活在天津的小學生張心怡今年收到了她的媽媽在「雙十一」給她買的一條裙子,一些學習文具和幾個小玩偶。她說「雙十一」對她來說就是買買買的節日。因為疫情影響,媽媽爸爸沒辦法帶她出門旅行,只能讓他們通過網購買一些禮物給她,當作一種小小的「補償」。 中新社記者 佟鬱 攝
生活在青海西寧的周女士收到了她在「雙十一」期間購買的數碼產品,共花費了一萬餘元人民幣。因從事視頻拍攝工作,她會經常利用手機拍攝大量視頻素材。所以她就為自己添置了一部更專業的手機用於以後的拍攝工作。她說青海屬於相對偏遠的地區,收到快遞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希望可以早點拿到自己買到的商品,因此她會請商家選擇物流速度較快的快遞公司發貨。 中新社記者 馬銘言 攝
身為一名GTS資深技術專家,生活在浙江杭州的萬誼平今年為自己的太太買了香水、護膚品,給父母買了手機、按摩儀,還為自己添了一臺咖啡機。他和自己所在的團隊,正是保障「雙十一」電商平臺可以平穩運行的無數「幕後英雄」之一。在他看來,「雙十一」是一場技術大聯歡。因為疫情的關係,消費者線下購物習慣正逐漸被網購取代,而很多商家日常也在做促銷,類似「雙十一」的促銷可能會逐步常態化。他覺得可能再過一些年之後,「雙十一」或許會變成人們記憶中的,富有紀念意義的一種情結。 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徐雪和先生張彥龍在展示他們為自己即將出生的寶寶準備的衣服和帽子。生活在甘肅蘭州的他們,這次「雙十一」買的最多的就是母嬰用品。奶瓶、小帽子、口水巾、小襪子、洗澡盆、紙尿褲、月子服、產褥墊、哺乳內衣等等應有盡有,足足花了近6000元人民幣。他們希望趁著價格實惠,多儲備一些母嬰必需品,更好地為家裡即將降臨的小生命做足準備。 中新社記者 楊豔敏 攝
圖為廣西南寧的黃譯銳與自家的寵物貓合影。「雙十一」期間,她給自家萌寵購置了貓糧和貓砂,還為自己買了零食和護膚品,花費近2000元人民幣。她覺得自己今年的消費更加理性了,會根據剛需來選擇要購買的產品。相比於疫情暴發初期囤了不少速凍食品、餅乾麵包一類乾糧等,現在她在網購時,則會注意時不時囤些口罩。 中新社記者 俞靖 攝
作為一名新晉「奶爸」,生活在江西南昌的鐵路列車長王鵬這次「雙十一」買的最多的便是嬰兒車、尿不溼、衣服、紙巾、溼巾,暖奶器等嬰兒用品。對他來講,「雙十一」這個名詞就意味著購物和消費,而他也抱著「能省則省」的心態參與其中。他感覺今年「雙十一」網上賣的東西比以往更多了。 中新社記者 劉力鑫 攝
冉愉快和辜豔梅是一對夫妻,他們在重慶共同經營著一家火鍋店。今年他們買了一臺印表機,一個拍vlog的小相機,還有乾果,口罩等一些日用品。而他們買的最多的,是店裡清潔必備的潔廁液和洗潔精。他們說,印表機是因為小孩上小學了,有時候需要打些資料。乾果是為過段時間過年回家準備的,去年因為疫情大家沒有聚在一起好好過年,今年希望一家人過年聚在一起的時候,小孩子們可以邊吃零食邊玩耍。實際上,他們本身也是商家,在線上賣火鍋底料。為了「雙十一」當天安心「買買買」,他們還特意把自家火鍋底料的銷售活動提前,這樣就可以「先掙錢,再花錢」。 中新社記者 周毅 攝
家住海南海口的李女士(右一)相比於往年來說,更多選擇的是為家裡添置日用品,這佔了她今年的「雙十一」採購商品的絕大部分。疫情發生後,她發覺自己開始更關注家人以及家人的需求了。 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在新疆烏魯木齊,哈薩克族姑娘加依娜·扎瓦提別克在工作間隙衝了一杯今年「雙十一」下單剛剛到貨的咖啡。她說今年自己總共網購了4000餘元人民幣的商品,其中一半是服裝,還有一些化妝品、護膚品。由於疫情影響,烏魯木齊今年曾兩次執行社區封閉管理的疫情防控措施。為此,她還特別多囤了一些食品,以備不時之需。因為平時律師工作比較忙碌,所以高效便捷的網購就成為了她的好選擇。不過新疆路途遙遠,她今年網購的服裝和部分化妝品至今還沒有到貨,她希望不久的將來,中國西部地區的物流通道能更加順暢。 中新社記者 劉新 攝
生活在湖南長沙的唐小晴在「雙十一」期間給自己買了護膚品、包和鞋子,為孩子買了衣服、繪本、玩具等,給家裡添置了一套新沙發,同時還給自家的「主子」買了貓糧。多年的「雙十一」購物已經變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平時絕大多數的物品都來源於網購,所以疫情的發生並沒有對她的購物方式產生影響。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上海市民張亨偉先生是一名攝影記者,「雙十一」後,他每天都會被蜂擁而至的快遞堵住回家的門。小到指甲鉗、紐扣、電池,大到洗衣機、取暖器,花費近萬元。他認為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形勢平穩,零星的偶發病例,也沒有打亂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因為對疫情防控的信心,也讓他在今年的購物清單中,並沒什麼增加過多的防疫相關物資。 中新社發 郭媛 攝
生活在西藏拉薩的藏族姑娘央金今年「雙十一」買了不少衣服、首飾、書和日用品等。以前「雙十一」,她也會去實體店看一看,但是今年擔心實體店人太多,就直接選擇了網購。她說網購時店家會提示內地發往西藏的物流會相對較慢,這一點她也很理解,雖然目前只收到了衣服、書以及耳釘,但也挺開心的。 中新社記者 何蓬磊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