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據說,這是說服中國的家長的「金句」,無往而不勝。以教育而言,雖然有人將「起跑線」前移至媽媽的肚子,即所謂的「胎教」,不過一般來說,一個人正規的教育的起點,大抵是從幼兒園開始的。當然,這是大多數普通人的人生,天才或者自以為是天才的人物是不在其內的。刻下是開學季,與學生、學校有關的消息是少不了的。無他,文章合為時而著,講究時效的新聞更是如此了。
昨天看到的一則消息,正是關於幼兒園的。《華商報》報導說,西安萬科金域華府小區的福田萬科幼兒園從9月起轉成普惠幼兒園,按規定,保教費是每月1500元。但該園通過家委會向全體幼兒家長發出了一則「徵集意見」,擬推出兩種收費套餐:A,接受普惠,按每月2006元收取費用——1500元保教費+506元餐費,幼兒園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特色、師資配備和班級人數配置都會有變化,取消特色課程,班級人數會增加到40人以上;B,不接受普惠,原費用不變,按每月2806元收取——2300元保教費+506元餐費,課程設置和班級人數保持不變,並且每年贈送450元的教材。金地翔悅天下小區幼兒園也推出了類似的收費安排。小區幼兒園轉為普惠園後,老師通知了兩種收費模式:一種是1750元(普惠價);一種2500元(原價)。普惠價的不上英語,4點半放學。原價的有英語課,6點鐘放學。
這報導一下子讓我想起了什麼。於是在網上搜索了一下,果不其然,易地而皆然,民辦園轉型普惠或者公辦過程中,糾紛不斷:福州市馬尾區耶魯東方名城幼兒園是一家小區配套營利性幼兒園,辦學8年來,在當地教育局民辦幼兒園年度檢查評估中連續4年排名全區第一。今年該幼兒園接到通知,辦學場地要收回移交,用於改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耶魯東方名城幼兒園與小區開發商所籤租期到2032年12月31日,但後者以幼兒園要轉型為由,認為之前的租約無效。園方不接受開發商單方面的決定,將其告上法庭,最終敗訴,能否繼續運營下去至今未知;廣州珠江帝景幼兒園在今年轉為公辦幼兒園後,老師平均工資從每月3000多元降到1000多元,過節費、獎金甚至寒暑假都被取消了,部分教師辭職。幼兒園運營方對老師說,想保證原有收入,必須配合公司要求幼兒報讀興趣班……
區區在下提到「一下子讓我想起了什麼」,想起了什麼?想起了三年前寫下的一篇題為《普惠性幼兒園欲達80%,幼兒園新政會帶來什麼?》的經濟分析,其中寫道:
事實上,縱觀此次幼兒園新政,輿論將注意力聚焦於禁止幼兒園資產證券化是跑偏了。個人之見,此番新政的核心要害之處,是對幼兒園的「八二」比例的確認和強調:「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佔比)達到80%。」倘若這一比例最終得以落實,則其對行業的影響,遠甚於「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兒園資產」之規定。
這是對當年出臺的《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解讀。這三年來眾多民辦幼兒園「被自願」轉型為普惠性幼兒園和公辦幼兒園的行為和現象,即是這一政策帶來的結果。這結果是什麼呢?沒有一方是滿意的:園方不滿,轉型後收費大幅降低,前期的龐大投入如何回收,誰來補償?教師不滿,收入大降誰會開心?家長也不滿,4點半放學,給上班的雙職工家庭帶來困擾;幼兒園不再提供才藝、運動、美術、英語等教育服務,家長不得不將孩子送到社會培訓機構,麻煩之外,支付的費用更高。
這實在是勢所必至的。要求民辦園轉型為普惠性幼兒園和公辦幼兒園,核心只在一點,無非是要求其大幅降低收費標準。否則,何以體現「普惠」?何以體現「公辦」?因此,所謂民辦園「轉普轉公」,其之本質,不過是對這些幼兒園的收費進行價格管制罷了。經濟學說得清楚,價格管制必然帶來租值消散。這租值消散,表現於多個方面:如實執行,則資源價值下降——與學費一起下降的,是幼兒園的教學質量:不再提供才藝、運動、美術、英語等教育服務,4點半放學,教師配備以新人和實習生為主;想方設法繞開管制,則要支付繞開管制的費用——上述提及的幼兒園推出兩套收費標準即是繞開管制的辦法,但要支付「徵集家長意見」和安排兩套班級教學內容以及相關人員配備等的費用。此外倘若採用非價格的競爭手段,另有一部分費用需要加上去。如果嚴厲執行,無法繞開管制,則收不抵支之下,關門大吉,幼兒園的租值索性化為烏有了。
出臺民辦園「轉普轉公」政策的本意,是為了解決「入園難」、「入好園難」、「入園貴」,但最終的結果,非但沒有解決上述的難題,反而一地雞毛。這是罔顧經濟規律的教訓。解決「入園難」、「入好園難」、「入園貴」,是不可能通過遏制民辦幼兒園的發展——民辦園「轉普轉公」來實現的。恰恰相反,廢除管制,放開市場,大力發展民辦幼兒園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在政府財政不足,無力興辦公辦幼兒園的局限下——如果財力足夠,不會要求民辦園「轉普轉公」,政府直接出資興辦幼兒園即可;也不會出現無法兌現對已經完成「轉普轉公」的民辦園的補償和補貼之普遍現象,大力發展民辦幼兒園其實也是唯一正確的出路。道理簡單:唯有幼兒園供應不斷增加,「入園難」才會解決;供應不斷增加導致市場競爭加劇,幼兒園降價求客,「入園貴」隨之而解。實際上,競爭之下,市場上必然會出現不同價格和質量層面的幼兒園,有高有低,優質優價低質低價,家長們大可各取所需。
對市場的誤解和成見,很顯然,是教育和醫療改革走向歧途的癥結之所在。《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是一例,剛剛結束徵求意見的《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又是一例。兩者的核心要點,其實是一致的:剝奪了業主的部分收入權。民辦園「轉普轉公」 剝奪了園方的部分收入權——普惠價與原價之差的那部分收入變得無主了;原本進入個人帳戶的用人單位繳納醫保費用的30%劃歸統籌,是個人參保者的收入,如今也變得無主了。改革,讓原本界定清楚的收入權模糊不清了,租值消散增加了,未得其利,反受其害,真是可嘆也夫。
20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