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何奕帆 胡嘉泳
導讀
1.人民網訪談---媒體環境變化翻天覆地
2.傳媒困境與教育痛點
3.畢業生真的不能去新媒體嗎
4.在風起雲湧中自我調整
人民網訪談
媒體環境變化翻天覆地
A是某二本院校新聞學專業的一名學生,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家人的反饋以及自己搜索得來的信息都告訴她---新聞學也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考慮過後,大一下學期她便轉專業去了漢語言文學。
B是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名學生,今年在疫情下,新傳學院本科就業率僅1/3,研究生也不到50%,學院已經向校友發出了「求助信」,希望他們能為學弟學妹提供推介等就業支持。
C也是新傳專業的一名學生,相比起傳統媒體,他對新媒體領域更感興趣,也更看好它的發展。在大學學習了新媒體運營方面的知識後,畢業後他便去了新媒體行業參加工作。
過去幾年,受傳媒生態變化的影響,新聞與傳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趨勢不斷變化,今年在疫情的衝擊下,更是可能面臨「畢業就失業」的問題。6月11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就傳媒發展趨勢、畢業生就業等問題,採訪了復旦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周葆華。
周葆華談到,近兩年新傳專業學生就業呈現多元化趨勢,除去本科生讀研、出國深造等選項,隨著傳播格局發生的變化,去傳統媒體的比例越來越少,而進入新媒體、網際網路領域的比例卻日益升高
例如:復旦大學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項目學生絕大多數進入騰訊等網際網路公司);在就業領域上,教師、公務員、泛媒體以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也都有所涉及。
話題一出便引發媒體人和準媒體人的思考:如何看待媒體格局的變化?新聞教育與新傳學子又如何面對變化、適應就業?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據您觀察,新聞與傳媒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是否存在更加多元的趨勢?新聞學院的畢業生大部分去了哪裡?
周葆華:在實際就業的畢業生中,主要以去「泛媒體」行業和其他企事業單位(如快消、金融等)為主。隨著傳播格局發生的變化,去傳統媒體的比例越來越少,去新媒體、網際網路行業就業的比例日益升高。
以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為例,近三年內每年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有200人左右,2013 年2014年進入傳統媒體機構的每年40多人,佔總畢業人數20%多。2015年有206名碩士研究生畢業,進入傳統媒體機構的只有21人,佔總畢業人數10%左右。
而華中科技大學2015屆的林同學介紹,全班大概有一半人打算前往媒體單位工作,其中僅有3、4人去的是傳統媒體,其餘都去了各種類型的網站。
無獨有偶,西南科技大學新聞系的一個畢業班中,已經確定就業去向的45名同學中,去媒體單位工作的不足15人,其中就職於新媒體的就有10人。
傳媒困境與教育痛點
傳媒畢業生的就業危機除了新媒體崛起、傳統媒體衰減的大環境和己身條件不足的情況外,高校教育與人才需求之間的矛盾也是重要原因。
傳統媒體轉型引發崗位減少、門檻提高
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由其孕育誕生的新媒體面前,在傳播速度、傳播效果、發展勢頭多方面,新媒體都要更勝一籌,傳統媒體不可避免地被衝擊,紙媒衰落、電視臺倒閉、競爭力不足、市場份額縮減,是這兩年有目共睹的狀況。
許多業界主流、有遠見的媒體,為了保持競爭力,也紛紛著手轉型,在新媒體領域開闢矩陣,如澎湃新聞開闢「澎湃美數課」專欄,新京報「我們」視頻、「新京報有理數」,財新「數據可視化實驗室」,騰訊新聞的「穀雨實驗室」等。
這些轉型中的傳統媒體,不僅有原先的學歷限制,而且要求畢業生除了有採寫編評等基礎技能,還要有新媒體環境下的剪修映播等附加值。少崗位高門檻加激烈競爭,多數學歷一般、實力一般的畢業生已經被pass掉了。
新媒體魚龍混雜,畢業生容易掉進套路
新媒體崛起雖然是大趨勢,但也面臨著不少的問題。首先是「信任危機」。除卻互相的競爭與融合,面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誰更靠譜的命題,答題人是受眾。
新媒體領域許多公眾號、網站平臺,大玩「黃色新聞」,標題黨、搞事情、帶節奏的情況比比皆是,有用的信息湮沒在垃圾信息的海洋中,用戶獲取優質的信息的難度也大大增加。
根據調查顯示,面對重大事件、突發事故的新聞信息,信任傳統媒體的比例高達65%,而信任新媒體的僅有25%,用戶量廣泛的社交媒體則更低,只有5%。可見在信息擇取面前,傳統媒體在信任度、權威度方面仍要高於新媒體。
其次,門檻低,天花板也低,更嚴重的是掉進套路難以脫身。由於新媒體領域的一些平臺體領域如百家號、搜狐號等,入職門檻相對較低,但許多運營人員面臨的並不是自由發揮、優質內容的願景,而是種種限制和用戶的不買帳。
缺乏專業素養、缺乏用戶細分、缺乏優質內容是普遍困擾新媒體、自媒體的問題,加上音視頻的異軍突起、政策規範、創意比拼、原創門檻,新媒體自身也要不斷面臨技術的突破和自我的改進,才能在市場中有一席之地,否則面臨的將是觸手可碰的天花板。有些畢業生進入新媒體領域,以為獲得了理想中的工作,實際上每天重複這無意義的信息散播,與想像中出入較大。
高校教育與人才需求的矛盾
人才理念嚴重滯後於行業發展、理論實踐脫節、實踐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結構不合理是高校教育的現狀。例如儘管新媒體發展勢頭強勁,但高校教育除名校外,系統、科學地執行方案的仍是少數,人才培養方案與社會要求難以適應,畢業生就業壓力也隨之而來。
國內高校新聞專業實踐較少
國內現有的高校教師多數受傳統新聞教育的影響,且多數教師較為年輕,從學校畢業後沒有或者有較少時間的新聞媒體從業經歷,媒體實踐經驗相對不足,無法給學生提供更多有關業界的建議。學生們需要一支具有豐富新聞從業經驗和社會經歷的教師隊伍,讓教師參與到媒體實踐中去,熟悉一線媒體運作的新模式和新經驗。採用幫帶的培養手段,培養更多能夠與業界對接的人才。
複合型人才的強烈需求
根據調查顯示,新傳專業大數據能力要求的關鍵詞是「文字」,同崗位最大競爭者是文字素養較為深厚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其次是法學、管理學等專業;而近幾年來,網際網路、計算機技術型人才進入新媒體領域也頗受歡迎;對於財經新聞、體育新聞、氣象新聞等,用人單位都更加青睞相關專業人才,單一的新聞知識技能很難適應就業需求。
復旦大學等專業前沿院校早已開始了複合型人才的探索,開展了「1+1」「2+2」等多種模式的培養計劃;但普通本科院校對此的嘗試仍不足。
大學生學生難以跟上發展的浪潮,滿足不了用人企業複合型人才的要求,容易與相關工作失之交臂。
就業滿意度不足
傳媒人的工資是一個現實而又難以開口的問題,甚至萌發出一句話「進入傳媒圈子,理想是動力,想發財就別來」。然而面臨柴米油鹽,新聞熱情是否經得起消磨?加上很多人在傳統媒體的門檻前受挫,只能退而轉去其他企業或新媒體,就業滿意度存在很大不足。
畢業生真的不能去新媒體嗎
進入到新媒體時代後的畢業季,傳媒學生到傳統媒體就業比往年以更大幅度下降。那麼畢業生的第一份工作真的不能去新媒體嗎?
曹林曾經在微博發表了一篇題為《學新聞的第一份工作別去新媒體》的文章,一時間,新聞專業畢業生選擇進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成為學界和業界熱議的話題。
在過去,新聞專業學生在畢業之後主要就職於報社、電視臺、通訊社等媒體,一直到今天,很多人認為新聞專業畢業生去報社是名正言順的。但是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傳統媒體也在試圖轉型。
「畢業生第一份工作不能去新媒體」的說法過於絕對,因為新聞專業的核心在於對新聞的採寫編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區別在於媒體的形態。但是雙方都對新聞專業的學生都是有需求的,都需要生產優質的內容,所以開展新聞專業的學習,出路是非常廣的。
在風起雲湧中自我調整
面對衝擊與機遇,新聞專業的學生們需要在風起雲湧中自我調整。
充實自己,成為複合型人才
由於大多數新聞專業畢業生專業同質化嚴重,新聞專業學生除了要掌握紮實的新聞專業知識,也要在課餘時間根據個人興趣,學習財經、法律、計算機、網絡、管理、體育等學科的知識,將優勢學科與新聞專業教學結合,打破專業壁壘,成為複合型人才,提升個人在就業上的優勢。
擴充人脈、鍛鍊社交能力
不誇張的說,在媒體的圈子,從事新聞傳播工作的過程,就是結實人脈、與人打交道的過程,只有理論空無實踐的人,走不了多遠。人脈作為一種資源,除了自身結識,院校及圈子推介也相當重要,而許多本科院校普通、經歷普通的學生,常為難以獲得這方面的支持而困擾。但學校提供的是數量、效力都有限的資源,在校期間多參加活動、比賽、實踐擴充人脈,才是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身如能綜合實力過硬、交往遊刃有餘,傳媒工作也能很好適應。
放寬眼界、走出學歷壁壘
網際網路時代提供的是難以想像的廣闊世界,如果還因為院校和學歷,將自己吐絲包裹,那只是給自己設置天花板。線上慕課、公開課、coursera等平臺,打的就是為學生提供平等學習平臺的旗幟,豐富的資源足以讓『普通院校』學生接觸許多名校專利。
利用校內及附近學校的講座等資源,同樣能了解到專業最新的發展狀況;知網、萬方、維普等文獻資料庫,每天兩篇,長此以往眼界也大可拓寬......學歷的門檻是事實,人文關懷也是常理,但為此自怨自艾,不如多學點東西。
正確認識自己、端正心態就業
大學除了學習知識技能外,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有限的幾年內找到自己的「熱愛」:當主持人?當記者?編輯?新媒體運營?還是其他?多看多想多做,切勿眼高手低,在經歷得足夠多之後,慢慢就會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在有了這一切後,就要做到腳踏實地,端正心態就業。很多畢業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高不成低不就,非對口不去、非國企不去、累活不做、低薪難以忍受......其中有些是環境問題,但畢業生能力是否足夠,也值得反思。
加強就業指導
在複合型人才、專業技術型人才的要求下,根據畢業生的興趣、特長,個性化發展、就業顯得至關重要。而目前,資源的嚴重匱乏讓很多高校仍然難以做到一對一導師制,學生對自身競爭力分析不足,盲目就業問題突出。
但是,在有限的資源內,學生仍然應該抓住一切機會,請教老師、結實業界人士、報訓練營等,為自己學習、就業提供指導。
學校與媒體形成良性的互利合作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的理論學習多於實踐技能學習,學生應多參與實踐類課程,與資深媒體工作者合作,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時間和媒體實踐。實踐所提供的知識補給是課本中學不到的,也將直接為今後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東西,需要和業界能夠進行溝通和對接。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適合自己才重要
如果你是一個重度網癮患者,思維跳躍、喜愛線上環境,也許新媒體你能闖出一片天地,甚至可以大膽嘗試自媒體;如果勵志進入知名報社、電視臺等等,成為一名嚴肅的媒體人,那從現在開始,就要看看自己差距在哪。新媒體、傳統媒體,都只是發展的產物,不要被一個簡單的理論化的名詞局限,適合自己最重要。
傳統媒體不是明日黃花,新媒體也不是毒藥,「網際網路+」的時代意味著無限可能,無論哪一種媒介或者工具出現都將無礙於真正的價值傳播。畢業後是選擇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這樣的擇業意願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但是前提都是我們需要的是沉澱自己,在實戰中獲得鍛鍊,學習更多貼合業界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