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商學院
企業家身邊的商學院
新華商學院,中國企業家實戰教育品牌。融匯哈佛、牛津、多倫多大學等國際頂尖名校優秀教育資源與人脈,為中國企業家開闊全球視野、把握時代發展脈搏。
「早教真的有必要嗎?」
「早教對寶寶到底有什麼好處?」
「寶寶還小,吃睡拉就已足夠,更「高級」的需求要不要再緩一緩?」
一邊是現在對孩子的心生憐愛,一邊是將來對孩子成才的渴望和期許。殊不知,這樣矛盾的心態正是源於缺乏對早教價值、兒童成長規律的認知。那麼,早教究竟有什麼「魔力」?應該怎麼看待早教?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焦慮的起跑線從小學前置到了幼兒園,甚至更早——幼兒園以前。
如今,市面上的早教機構多數宣稱孩子從零歲開始就可以上早教,內容包含體能、感官、藝術,甚至是,英語。
焦慮感
在以前,上幼兒園之前的孩子,只要負責玩和長胖,能吃能睡能玩就可以。
但是現在,低齡寶寶的家長們發現,周邊差不多大的孩子,早已被各種早教班安排的滿滿當當,於是焦慮感倍增。
此外,無論是母嬰微信群,還是小紅書、知乎、微博等社區,許多低齡寶寶家長在社交網絡上記錄和展示自己對於寶寶啟蒙教育的關注和投入,以及反饋寶寶學習效果,無形中形成了攀比風氣,焦慮的情緒進一步蔓延。
小紅書上有關早教APP的推薦
究竟上早教有用嗎?
在各大育兒平臺及問答平臺上,這幾乎是最熱門的的話題之一。
不同於義務教育階段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課程體系,啟蒙階段因每個寶寶的發展階段、個性需求不同而差異巨大。
所以早教該不該學,該怎麼學,並非像數學題那樣有標準答案。
不同家長對此也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起跑線之戰
一位在金融行業工作的家長,孩子不到2歲時便購買了兩萬餘元的早教課程,合每節課約400元。對她而言,早教課雖然無法短期達到明顯效果,但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剛需。
「我們每周只能上一兩次課,每節課20多分鐘,其實內容很少,但是班上同齡小朋友多,想讓孩子多提升社交能力,也出來鍛鍊鍛鍊身體。」
此外,她選擇的早教課均配備外教。「我認為,孩子小時候對大部分科目的接受程度都一般,但語言能力從出生就開始培養了。」
不過,即使他們家庭的年收入已超過60萬元,但這個家長還是覺得這門早教課性價比偏低。
隨著疫情的蔓延,多家線下早教機構一度停課,現在這位家長也習慣了陪孩子上網課的節奏。「我現在對於早教『佛系』一些了,並不追求處處領先,孩子能保持長期學習就行。再說,起跑早,就一定能早到終點嗎?」
如何看待早教班這一話題,在社交媒體上也曾多次引起討論。部分網友認為,早教機構普遍收費過高,學習內容不豐富,從而性價比不足;而也有觀點稱,早教機構的作用不止在於學習知識,而在於培養孩子社交能力、釋放孩子的活力等。
早教我覺得就是去玩的。對於我而言,孩子喜歡這裡,這錢就花的值了。
其實早教一節課最也就45分鐘到1個小時,真正的親子陪伴還是在平時,在我看來,早教的意義不是在於她學到了什麼知識,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怎樣去引導她。
給孩子報早教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在這裡孩子可以擁有較多固定的同齡玩伴。
激烈賽道
不管家長態度如何,不可否認的是,「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仿佛成了魔咒。
業內報告稱,2010-2019年,中國早教行業市場規模逐年增加,預計2020年中國早教市場規模可達2900億元人民幣,到2025年早教市場規模或超過3200億元。
從家庭支出結構來看,收入越高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佔比越大。
據報告顯示,55%的新中產家庭子女教育支出佔總支出比例在10%-30%之間,9.9%的家庭子女教育支出佔總支出比例超過50%。在年收入超過80萬元的家庭中,15.5%的家庭子女教育支出佔總支出比例超過50%。
市場的火爆促使早教賽道興起。特別是一些機構另闢蹊徑,針對低齡寶寶進行啟蒙培訓。
在大部分新手爸媽還對餵養嬰兒頭疼時,寶寶玩英語打出的口號是剛出生的寶寶也可以學英語,這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卻被他們做的風生水起。
寶寶玩英語成立僅兩年就拿到了騰訊領投的 1.5 億元 B 輪融資,成為了行業裡的隱形獨角獸。
相同的賽道上,還有面向 0-14 歲兒童提供英語教學的伴魚繪本、瞄準 0-8 歲全學科(包含語、數、英、素質教育如琴棋書畫等)的啟蒙教育品牌常春藤爸爸、獲得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以及摯信資本投資的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同樣針對0歲寶寶的嘰裡呱啦......
今年以來,角逐更加激烈。字節跳動、猿輔導、騰訊等紛紛站臺,催生了一個又一個在線啟蒙教育品牌。
新風口
在人才博弈的時代,每個家長都深諳一份高學歷的重要性,更何況別人的孩子都在搶跑,你的孩子不跑就只能落在後面。
也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平時工作忙,沒時間也沒有正確的方法帶孩子,與其把孩子丟給保姆、父母,不如讓其去上早教班,不僅輕鬆了自己,也能讓孩子受到專業指導,簡直一舉兩得。
家長們的焦慮無處安放,在他們「一擲千金」之時,新的風口已然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