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有一種帶娃是:小姨覺得,我也不大!
執筆:歐陽比文
帶娃是件令人頭疼的事情,孩子隨時隨地狀況百出,就連極富經驗的寶媽也時常招架不住。
可一旦家裡的年輕女性成員參與進來,比如孩子的小姑啊、小姨,那場面立刻就不一樣了。
這位姑姑可不是一般人,目測咋也自學過《演員的自我修養》,舉手投足間都是奧斯卡的範兒。不過她的這套操作,居然是用在帶娃上。
小侄子軟萌可愛,也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經常有吵吵嚷嚷不聽話的時候,此時也正是姑姑「戲精附體」、大顯身手的時刻。
在超市裡,孩子各種膨化食品和小零食拿個不停,怎麼說都不聽,姑姑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她先是拿寶爸舉例,「你爸爸小時候就吃這個,現在又矮又胖」。
正當侄子猶豫之際,姑姑又站起身來,擺弄腰肢,「姑姑沒吃,你看我現在的身材多苗條啊!」一邊說,一邊還展示自己的好身材,周圍的人都被逗樂了。
你別說,這種方法還挺見效,立竿見影,畢竟對比太明顯了。侄子想了想,最終還是放棄了購買的欲望。
網友幽默地表示羨慕不來,要麼先學表演吧,否則也「太費小姑」了!
幾年前,遼寧省青少年研究會曾對200名初一新生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孩子最不能接受父母的嘮叨,佔據44%,其次是「諷刺挖苦」,佔26%。
家長對孩子的嘮叨,其實是跟不上孩子節奏的一種表現,需要去反覆強調,孩子自然厭煩。
而姑姑的這種方式,屬於「現身說法」,比較接地氣,孩子也愛聽。尤其是對於小寶寶來說,他們還不太懂得那些大道理,反而對肉眼可見的、最直觀的事情有著清晰的認識。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想一想自然就放棄了,也省得家長說教。
孩子眼中世界的模樣,是由父母的行為決定的。
即便是幾個月的寶寶,如果寶媽對他吐舌頭,他也能模仿得惟妙惟肖,這差不多是一種本能了。
你會發現小孩子的自學能力很強,會在你洗衣服的時候洗小手絹,模仿你的樣子和語調來講話。
對於寶寶來說,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裡,他們會通過模仿來獲取生活技能,並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去接受父母的價值觀、世界觀,或者繼承某種天賦。
澳大利亞一項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研究發現,兒童會複製成年人向他們展示的所有東西,模仿行為很可能已經成為某種基因延續。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身教」勝於「言傳」,各位家長要重視。
① 「延遲滿足」,養出自律的寶寶
延遲滿足,是一種為了獲得更長遠的價值,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能夠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就像案例中的小侄子,為了健康和身材,就要暫時忍受「口腹之慾」。但這種教育也是分場合的,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合理需求,更不要「只延遲」不「滿足」,說到做到才行。
② 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戲精姑姑將自己和寶爸對比了一番,有些傷人。可是寶爸如果真如姑姑所說的一樣,也要自我反省一下啊,畢竟孩子是大人的複印件,自己做好榜樣,孩子自然有樣學樣。
互動話題:小姑、小姨「欺負」孩子,孩子反而更願意找她們,為什麼呢?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