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有了孩子,就能深切體會到教育是件多麼難的事情了。
想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以後的成功添磚加瓦,必須得從日常做起。說教和講大道理都不行,大家都知道潛移默化的影響最好,但如何讓孩子心甘情願地配合,還真是個大問題。
要引導孩子對事情的態度,使其知禮、懂事,乖乖做事,就必須打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
在這一點上,可能年齡差距更小的姑姑或小姨更有優勢,畢竟她們不會那麼注重權威和形象,更能和孩子打成一片。
前段時間刷到一則「精分姑姑」帶娃的視頻,點進主頁一看,頓時就被吸引了。
她的「戲精式」帶娃收穫很多點讚,成為了眾多網友的帶娃榜樣,很多人效仿後反饋:確實有用。
這位姑姑(侄子還不太會發「姑姑」的音,因此她自稱為小姨)曬的都是和小侄子的日常,搞笑為主,是輕鬆的家庭喜劇類型,但充滿了教育意義。
視頻中她比侄子更像小孩子,完全沒有大人架子,完全就是個開朗活潑的戲精女孩。
演技雖然很浮誇,可連刷了幾個視頻過後,我發現她這種獨特的教育方式,孩子真的很受用,很容易被小朋友理解,收效極佳。
見侄子將玩具弄得滿屋都是,姑姑並沒有急著收拾,而是順勢滿地打滾,裝作崩潰大哭,吸引注意力。
侄子聽到哭聲馬上轉頭,這時姑姑又連忙趁熱打鐵:「這些玩具我不會整理,我需要你。」小侄子一聽瞬間來了幹勁,馬上收拾玩具。
耐心地給他「講故事」,利用孩子的同理心,告訴他廁所大哥餓了,沒人給它吃便便,它好難過,要「離家出走」。
小侄子糾結半天之後,還是乖乖坐上了馬桶。
為了消除孩子對洗頭的恐懼,這位姑姑全身的毛孔都在搞笑,誇張地問侄子「你想不想水寶寶在頭上遊泳啊?」
被逗樂的寶寶還有別的選擇嗎?當然是乖乖配合呀!
為了讓孩子直觀理解水有多重要,這位姑姑再一次把面子丟到了一邊。
她假裝虛弱地躺在地上,問侄子要水喝,喝完水後立馬跳了起來,表現得狀態旺盛,把孩子樂得跟著蹦。
看這浮誇的動作,旁邊的小姐姐被嚇得往後退了幾步,還以為是看到了什麼奇怪的事呢。
接著她說:「你爸爸小時候就愛吃這些,現在又矮又胖,姑姑從來不吃,你看我身材多苗條啊~」
對這個姑姑的行為,網友從開始的看熱鬧,逐漸轉變成了讚許。
特別是如廁的那個視頻,的確有很多家長受此困擾,好說歹說孩子依舊不願意坐馬桶,她的方法雖然有些重口,效果卻著實不錯。
這正是因為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點,表達簡單,才能獲得高效的理解,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1、多示弱
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還小,什麼事情都不放心他做。
其實孩子的掌控感很強,他們越是被需要,就越是自信。
6歲前是孩子同情心最泛濫的時刻,這時只要你適當示弱,他會毫不猶疑地幫你做事。趁機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獨立人格。
2、簡單表達
都說三歲一代溝,有時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事實上孩子不是有心氣你,可能是真的不理解。
但這位侄子聽到姑姑的表述,就馬上給出了反應,說明這種簡單鮮明的表達方法不錯。
3、平等相處
總有些父母覺得在孩子面前應該樹立威嚴,卻不知道平等相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當孩子將家長視為同伴時,家長的意見建議往往更容易被採納。
為啥孩子總愛聽姑姑/小姨的話呢?一是年齡相差並不是很大,能用他的思維語言與他交流;二是沒架子,一起玩不會有被束縛的感受。
這些都是值得父母學習的,嘗試一下吧,反正問題也不會更糟,沒準還有意外收穫呢~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