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媽寶經,內容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不久一位「精分姑姑」在網上火起來,而火起來的原因,全是因為她「精分式」的教育方法。到底究竟有多「精分」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當侄小子把玩具弄的滿客廳都是的時候,姑姑開始「精分」,滿地打滾,假裝崩潰大哭,喊著:「我不會收拾啊,怎麼辦啊!」
侄子也瞬間從玩具的世界裡將目光轉向了姑姑,看到姑姑「無助」的樣子,馬上安慰道「好好好」,姑姑順勢接著對孩子說著「我需要你,我需要你」,可愛的小侄子於是充滿幹勁,連忙收拾起來。
拉粑粑是每個孩子都比較抗拒的一件事情,小侄子也一樣,但這並沒有難到機智的姑姑。
「精分姑姑」開啟了了戲精模式,利用孩子的同情心編起了小故事:你知道嗎?剛才馬桶大哥給小姨說,他說他很餓,想吃屎,你要不要過去給他吃屎?
小侄子聽聞有些猶豫,在糾結了半天之後還是掉入了姑姑的「坑」,乖乖的坐上了馬桶。
以及當姑姑想要小侄子克服恐懼心理去洗頭的時候,姑姑則一邊誇張用手勢做表演,一邊熱心地問侄子「你想不想水寶寶在頭上遊泳啊?」
被姑姑逗樂了的寶寶最終也是開心的去洗頭了。
別說,姑姑的這一套「精分大法」還是頗有成效的。看似絲毫無釐頭,其實暗藏教育本質啊,把侄子「教育」得好好的!
首先,這位「精分姑姑」並沒有像傳統的家長一樣命令小孩子,也沒有長篇大論的講道理,而是將自己也化身為孩子,以孩子的思維、用天真單純的話語和侄子交流溝通。善良的小侄子不僅覺得十分有趣,還能接受姑姑的話語,心甘情願的去做那些對的事情。
很多家長也明白要和孩子做朋友,但是真的碰到問題,還是以指揮官一般的角色教育孩子,卻不肯放下家長的架子。這些家長或許可以和這位「精分姑姑」學習一下,也許有時候換個思路也是不錯的辦法,孩子的思維其實比較單純,但同時也會有逆反心理,所以家長不一定要一板一眼地講道理,而是可以用一些童真的比喻去告訴孩子情況。
其次,「精分姑姑」也懂得抓住了孩子的心理特徵。比如勸孩子坐馬桶時被勸告的同情心,收拾玩具時的被需要的心理。這是很多家長會忽略的東西,大部分家長認為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就應該是權威的。在他們的傳統理念裡都是:孩子需要我,而不會想到:我也可以需要孩子。
其實家長並不是真的有什麼事是自己做不了、需要孩子去做的,但這是一種教育「策略」。家長的偶爾示弱,讓孩子主動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也是被需要的,當我們「請求」幫助的時候,內心善良單純的孩子,一定會熱心的幫助我們,不留餘力的去完成「任務」。與此同時,他們的自信心、愛心也在不斷樹立,這些都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教育孩子的方法其實是多種多樣的,那些比較好的方式,相信也是經過父母用心觀察而得出的結論。我們或許是應該改變一下傳統思想裡命令式教育孩子的方式,而應該讓孩子也參與到教育當中,讓他們做自己的老師。永遠不要覺得他們太小,還不懂得什麼道理,其實他們的世界是最單純美好的。
關注「媽寶經」,每天學習專業有用的育兒知識,做新時代好媽媽!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記得給我們點讚並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