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姑姑給侄子紅包,直接用微信發給他媽媽,侄子說了10字
最近小編聽了一個故事了,這個故事快要和最近過年的氣氛融合起來了,確實他是春節期間發生的一個故事,讓大家看到標題就已經猜到故事的一二分了,正如標題而言,春節期間到底是應該發微信紅包,還是應該發紙質紅包呢,由於時代更新太快,科技發展也太快了,許多人開始在微信上搶紅包,代替了紙質紅包。
這到底有沒有晨曦儀式感呢?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過年要發紅包,他是要給小孩子過年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孩子,去驅散年這個怪獸,因為你也是一種很恐怖的怪獸,看見紅東西他就會被嚇退,當初的人怕孩子被嚇倒,所以讓他們手裡一人拿一個紅色的紙,在後來裡面就裝了東西變成了一個包,最後又變成了錢。
這邊是過年要發紅包的由來,也叫壓歲錢。是孩子們過年唯一的開心之處,有了錢他們就可以在一年之中買到自己想要買的東西,曾經那些沒有過的禮物,或者期待了一年的想要買的玩具,那麼在大年初一之後,紅包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
然而現在很多父母卻把發紅包當成大人之間的一種儀式感,很多大人覺得彼此給小孩子紅包最後還是會收到自己的囊中的,索性他們就省了這一步,直接讓大人不用給。有些大人呢在孩子收到紅包之後直接把他們的紅包搶過來,美其名曰幫他們保管,最終卻是幫他們交了學費。
且不說大人們已經誤會了紅包這個寓意了,另外就是孩子已經沒有了過年的樂趣,這些收孩子紅包的大人大部分是沒有體會過孩子的感受的,他們不懂得尊重孩子,所以他們覺得錢財之間的來往都是大人之間的事兒,孩子們不懂錢財,可從小剝削孩子們的錢,卻反而害了孩子們對於經濟的金錢觀。
就比如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一個姑姑本身要給侄子發一百塊錢紅包的,可是他沒有買紙質紅包,為了走個流程,他把這一百塊錢發給了侄子母親的微信,這也算是發了紅包,可是侄子在旁邊就不開心了,憑什麼給我的錢要給我媽媽。
所以他對這個姑姑說了10個字:「紅包是給我,不是給我媽。」這句話說完之後,姑姑瞬間就臉紅了,但是也沒有辦法,母親則在一旁說孩子不講禮貌,不過這也是孩子最後的倔強了,畢竟他們不懂得如何去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