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2013版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成年人英語熟練度指標報告(EPI)"出爐。瑞典以68.69的高分繼續穩居第一,中國大陸排名34位。與 其他亞洲國家相比轉變雖不太顯著,但比去年仍上升了兩位。報告顯示,儘管中國人的英語水平呈上升趨勢,但平均英語水平在全球範圍內仍然屬低熟練度國家,在 "金磚四國"內,中國僅以微弱優勢高於巴西,而與其他亞洲國家相比,中國的英語熟練度也僅高於泰國。
從媒體上讀到這一報告傳遞出的上述信息,再聯想到近期圍繞國內英語教育"欲何往"而發出的各種聲音,北京、山東、江蘇等省市就英語中高考而推 出的頗具震撼力的"新政"以及因此對全國大中小學校英語教育教學所產生的"衝擊波",筆者深以為,加快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確實是迫在 眉睫、勢在必行。中國式英語教育模式確實需要儘快"衝出重圍",向著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特點、遵循外語學習規律的方向轉型。
雖然人們對一向有著"少慢差費"之弊的中國式英語學習模式有著各種批評和不滿,但毋庸諱言,21世紀是跨文化交流的全球化時代。英語作為一門 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已被國際社會廣泛採用,為國際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知識經濟時代激烈競爭中,外語人才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經歷了35年 改革為開放歷程的中國,各個方面正在與世界接軌,因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外語中高端人才;尤其是具有無障礙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拔尖英語人才,在目前依 然屬於緊缺人才。
眼下和未來,中小學英語教育教學,亟需改變這樣一種狀況:即側重應試而忽略實際交際能力。側重語法而忽略詞彙的學習與掌握。老師辛辛苦苦地教 了很多年,學生辛辛苦苦地學了很多年,但教的英語或學的英語,很可惜,都是所謂的"聾啞英語",即既聽不懂也說不出的英語。這樣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的"中 國式英語教學",實在是舉不勝舉,無須筆者贅言。
面對著中國英語教學教學"費時低效"、"聾啞英語"現象的尷尬局面,這些年來,我國英語教學與研究界專家學者和英語教學一線的英語教師們,始 終在英語教育教學改革改革的道路上一步也不停頓地探索前行,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令人樂觀的教學成效與教學經驗。其中,"大中小學校英語教學一條龍" 的提出和實施,就已經和正在不斷地對教學產生積極有效的反撥作用,並繼續在推進著中國英語等外語教學朝著更加高效、科學化和標準化的方向發展。
誠如大中小學校英語教學"一條龍"的主要策劃者、上海外國語大學戴煒棟教授所指出的,實施英語教學"一條龍"體系,是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 結合我國傳統的課堂文化,對國外外語教學理論、模式與方法適當地調整,合理分工與銜接中小學乃至大學各階段的英語教學,從整體上提高英語教師的理論和實踐 水平,在系統合理地進行語言知識積累的同時,促進學生英語實際交際能力的培養。
據專家學者分析,英語學習聽說訓練的最佳時期,並不在大學而在中小學。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導致了階段性錯位。如今,確實需要對依然"少慢差 費"的中國式英語教育繼續再進行一番深刻的反思。需要專家學者尤其是英語教學一線教師拿出大智慧,來改變中國式英語教學種種不如人意之處,改變以往不太成 功的傳統教學法,促進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實際運用為目的"的英語教學模式成為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主流的時候了。
或許可樂觀地預期:著眼於我們的國情和中小學生習得第二語言的規律與特點而不斷深化的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只要持之以恆,必然會讓"聾啞英語"的現象持續得到明顯改觀並取得新成效。
還是需要強調一下,在全球經濟日趨一體化的今天,包括英語在內的外語學習越來越被重視,這無疑是應該的,也是人才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大勢所 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英語教育教學還是需要在遵循科學規律的前提下,繼續得到加強。即使在小學階段,英語教學恐怕也不宜削弱。更不應該將這些年來大中小 學生語文能力下滑、國語素養走低的癥結,不分青紅皂白地、一股腦兒地統統歸咎於"英語課程太強勢"。中外語言學習或者說母語和外語學習的大量事實可以證 明,母語學習和外語學習之間,並不是此消彼長、互相牴觸的關係。學習英語,就一定會影響母語學習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要真正實現母語學習與英語學習的 相得益彰的理想化境界,還是剛才那句話,亟需專家學者和英語教學者發揮創造性,拿出大智慧,有一番大作為,繼續不懈地探索,爭取早日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 和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特點的中國式英語學習的成功之道來。對此,我們應該有理由樂觀期待。(文/繆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