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就學徹底,導師決定碩博士畢業標準,招生指標請給予自主權!

2020-12-22 高校網大秀

導師制引爭議

教育部將決定採納導師決定碩博士畢業標準的建議後,引發網絡很多的非議,對於高校不太熟悉的網友質疑該制度會讓導師更變本加厲地剝削研究生,然而卻沒有想到其實這是雙刃劍政策,更多的可能是高校的放水,相比目前各大高校院系對於碩博士畢業生的硬性SCI相關論文的發表,導師決定碩博士畢業標準,可以解放大批因沒有SCI等相關論文而無法畢業的研究生,畢竟即便在擁有更好科研平臺條件的歐美高校中,碩博士畢業想要有科研突破性創新論文並不容易,因此在歐美高校中,並沒有要求碩博士畢業生一定要發表SCI相關的論文,而是教授們根據碩博士生是否具備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所以碩博士畢業生標準全部由導師說了算。這也是為何教育部會採納導師制的原因,畢竟科研創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強制發表SCI論文會讓中國整體的科研水平降低,大量為了畢業和職稱而存在的科研造假和低水平論文的湧現。

導師制最關鍵是導師

爭取導師制的背後是海歸青年教授的湧現,目前在國內頂尖大學具有海歸背景的教授早已超過半數,相比歐美頂尖高校教授數量的稀少,以及對科研榮譽的看重,國內實行導師制最大的風險還是導師的水平,即便是國內最頂尖的高校教授在歐美名校中都不一定可以獲得副教授的職位,國內目前最接近歐美名校模式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已經開始有了雛形,例如2020年傑青名單出爐,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竟然有4名副教授直接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而且這4名副教授很多人都剛剛通過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考核而獲得終身副教授的職位。相比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高要求模式,國內其他高校很難有教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因此目前國內高校實行導師制,最關鍵的是把導師進行分級,對於一些實力較弱的碩導和博導通過畢業生抽檢考核,逐步讓這批教授退居二線,避免出現導師制帶來的大放水或者是剝削碩博研究生的「學閥」(自己能力不足,強壓讓學生出成果。)

放開招生自主權

目前國內研究生招生還有一個怪象,那就是教育部部署的頂尖高校研究生招生名額嚴重不足,反而沒有科研條件和師資的地方省屬院校招生名額卻非常多。這也是為何中山大學校領導諫言教育部放開招生規模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普通高校教授沒有錢沒有項目卻有大量招生名額,反而像中山大學這類985名校,有錢有項目而且導師的科研水平也非常高,卻陷入沒有招生名額的尷尬。因此如果學習歐美的導師制,那麼放開招生自主權顯然更重要,在歐美高校碩博生招生名額完全按照導師自己的水平而定,只要導師有科研項目有資金,那麼導師就可以按照項目的發展來招納研究生,直接避免了導師自己沒有課題卻耽誤學生的事件。

相關焦點

  • 給導師決定博士生碩士生能否畢業的自主權?二十年寒窗導師一句話
    網上一大片罵罵咧咧的聲音,因為剛出了條新規定:給予導師決定博士生、碩士生能否畢業的自主權。字面意思,就是關於學校的最低畢業條件沒了,由你的導師直接判定能否畢業,你前半輩子二十載寒窗苦讀的檢票站性質變了。
  • 導師自主決定碩博士能否畢業?教育部:將充分採納!
    【導讀】寧夏華圖事業單位考試網同步社科學術圈發布:導師自主決定碩博士能否畢業?教育部:將充分採納!,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針對人大代表提出的 關於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評價標準的建議,教育部作出回應,並透露了對加強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改革評價機制的相關舉措及日後工作方向。 教育部表示,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頂端,博士、碩士學位代表著一定的學術水平,應有高要求和科學的評價標準。
  • 提高導師指導水平,提高導師選聘標準,讓優秀教師參與研究生教育
    伴隨著博士招生規模的擴大,博士研究 生延期畢業現象越來越普遍。全國博士研究生未正常畢業者達 65%。博士生畢業難成為制約博士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不僅嚴重佔用了培養單位的資源,也深刻影響了博士生 培養效率。 博士生培養周期比較長。博士生基本學習年限「實行彈性學制,博士生學習年限一般為 3~4 年,具體由培養單位自行確定。」
  • 博士招生全面「申請考核制」已成大勢所趨?-虎嗅網
    綜合評價考生,招生方式更靈活申請考核制在招生指標、報名流程、考核形式及錄取制度上與傳統的招生考試制度不同。在保證博士研究生招生高效有序的同時也注重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術能力。1.申請考核制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應試的分量,設置更多的評價指標,給予某些不擅長考試但具備學術造詣的考生脫穎而出的機會。3. 給予導師話語權導師是博士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在科研教學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但經調查發現,多數導師對其學術權力的落實狀況並不滿意。
  • 讓導師自主決定碩博士畢業,是否行得通?
    &nbsp&nbsp&nbsp&nbsp近日,「導師將自主決定碩博士畢業」的話題登上熱搜榜。教育部官網公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546號建議的答覆》,針對「改革我國對博士生、碩士生畢業考核體制,給予導師決定博士生、碩士生能否畢業的自主權,釋放研發能量」這一建議,教育部肯定其現實意義,表示「將充分採納並開展工作」。
  • 教育部出臺重磅研究生教育政策回應「導師自主決定碩博士畢業」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導師能否自主決定碩博士畢業」話題受到較多關注。9月28日,教育部就該問題回應新京報稱,僅從該角度解讀「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評價標準」的答覆建議,不夠全面準確。
  • 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和招生專業目錄
    各位考生:我校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有以下五個方面的調整,請考生務必關注,並仔細閱讀招生簡章 1、所有考生報名必須使用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現役軍人報名材料中同時需提交軍官證(或文職幹部證)複印件。
  • 「評論」「導師將自主決定碩博士畢業」登上熱搜,學生們擔心的是...
    隨後,「導師將自主決定碩博士畢業」話題立即登上熱搜。賦予導師自主權,是健全導師制的重要內容。沒有自主權,導師必然很難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負責。但是,只賦予權利,而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學生也必定擔心導師濫用職權,故意刁難,加劇師生矛盾。這也是該議題登上熱搜的原因。網友們擔心,導師有了自主權之後,學生「更難了」。
  • 【招生簡章】上海財經大學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十、其他1.2019 年學校將深化「扶優扶強」專項計劃招生培養改革,給予「扶優扶強」申請者更大的招生自主權,使高水平指導教師在招生階段即可確定與學生的指導關係,具體實施程序請查詢《上海財經大學 2019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扶優扶強」專項改革實施方案》。
  • 聽聽導師怎麼說
    但是,看到有朋友回復了這個評論,並期待有人能給予解答,就點進來說一說。首先,解決不少朋友的一個疑惑:未發表科研小論文,碩士生能畢業嗎?通常一個碩士生想要參加答辯、順利畢業並授予碩士學位,得要滿足學校、學院/專業、導師的三層要求。
  • 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首次試行「入學申請制」
    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首次試行「入學申請制」 2009-04-07   2009年3月14日至15日,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舉行。
  • 博士招生名牌大學紛紛取消統考,實行「申請-考核」制
    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主要是指特別優秀的本科畢業生跳過碩士階段的學習,直接攻讀博士學位,這種方式對本科畢業生有較高的要求,錄取名額一般較少。碩博連讀一般是指招生單位從本單位已完成規定課程學習,成績優秀,且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學碩士生中擇優遴選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 2021中南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入學考試工作已經展開,新東方在線考博頻道將為廣大2021考博考生發布轉載各博士招生單位發布的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考博專業目錄、考博參考書目、及導師聯繫方式,以下是2021中南大學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 中南大學2021年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參與學校獎、助學金評定,畢業時自主擇業。2.定向就業博士研究生 在錄取前考生本人須與我校和所在單位籤訂三方定向培養協議。在學期間,人事關係和檔案 保留在原工作單位,畢業後按定向協議就業。錄取為定向就業博士生不參加學校獎學金、助學金 評定(「少幹計劃」博士生除外)。
  • 【好文閱讀】博士生申請考核制招生制度的現狀、問題與改進——基於2017年6所「985高校」博士生招生簡章的分析
    (1)申請條件的二級指標是:畢業院校或學科、英語水平、科研成果、課程成績或GPA;(2)考核方式二級指標是:材料審核、英語筆試、專業筆試、綜合面試;(3)考核標準的二級指標是:材料審核的標準、綜合面試的標準;(4)評分方式的二級指標是:材料審核的評分、綜合面試的評分;(5)導師權力的二級指標是:同意報考、綜合評價、決定錄取;(6)監督機制的二級指標是:組織保障、學生申訴、違紀處罰。
  • 導師該如何決定研究生能否畢業?
    近日,針對有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國對博士生、碩士生畢業考核體制,給予導師決定博士生、碩士生能否畢業的自主權,釋放研發能量」的建議,教育部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9546號建議的答覆》中表示:「該建議對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評價標準具有很大啟發,下一步將充分採納,今年下半年將出臺
  • 博士招生達10萬,「混畢業」沒那麼容易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40多所院校陸續發布招生簡章,公布博士生擴招規模,引發輿論關注。其實,早在2018年,教育部已明確提出2020年我國博士生招生總規模將達到10萬人。
  • 研究生能否畢業,該不該由導師說了算?
    新京報報導 給予導師決定研究生能否畢業的「自主權」,前提是保障學生「申訴權」。近日,針對人大代表提出的「改革我國對博士生、碩士生畢業考核體制,給予導師決定博士生、碩士生能否畢業的自主權,釋放研發能量」的建議,教育部在答覆中表示,該建議對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評價標準具有很大啟發,下一步將「充分採納」,今年下半年還將出臺《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明確規定研究生導師的指導職責。
  • 光明日報:提升博士教育質量的根源是加強博導崗位管理
    近期,教育部網站公布了兩份對全國政協委員提案答覆的函,在回函中,教育部提到,下一步教育部將要求培養單位嚴格導師選聘標準,加強導師團隊建設,明確導師權責,規範導師指導行為,支持導師嚴格學業管理。答覆函強調,博士生導師是因博士生培養需要而設立的崗位,不是職稱體系中的一個固定層次或榮譽稱號,指出要切實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
  • 博士擴招困局:導師搶學生,到底是導師多了還是博士生少了?
    現在很多博導沒有招生名額呢?博導也很捉急。這也是一種當前普遍存在的博士擴招困局:導師搶學生!「中山大學有2266名教授具備博士生導師資格,但博士生每年招生規模只有1700人。在保證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指標後,一般都是2—3名教授去競爭1個博士生招收名額,一批優秀教授不是每年都能招收博士生。」全國人大代表、中山大學校長羅俊院士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提出擴大博士生招生、培養規模建議後,招生指標有所提高,但還不夠。在採訪中,多名代表委員表達了類似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