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制引爭議
教育部將決定採納導師決定碩博士畢業標準的建議後,引發網絡很多的非議,對於高校不太熟悉的網友質疑該制度會讓導師更變本加厲地剝削研究生,然而卻沒有想到其實這是雙刃劍政策,更多的可能是高校的放水,相比目前各大高校院系對於碩博士畢業生的硬性SCI相關論文的發表,導師決定碩博士畢業標準,可以解放大批因沒有SCI等相關論文而無法畢業的研究生,畢竟即便在擁有更好科研平臺條件的歐美高校中,碩博士畢業想要有科研突破性創新論文並不容易,因此在歐美高校中,並沒有要求碩博士畢業生一定要發表SCI相關的論文,而是教授們根據碩博士生是否具備從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所以碩博士畢業生標準全部由導師說了算。這也是為何教育部會採納導師制的原因,畢竟科研創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強制發表SCI論文會讓中國整體的科研水平降低,大量為了畢業和職稱而存在的科研造假和低水平論文的湧現。
導師制最關鍵是導師
爭取導師制的背後是海歸青年教授的湧現,目前在國內頂尖大學具有海歸背景的教授早已超過半數,相比歐美頂尖高校教授數量的稀少,以及對科研榮譽的看重,國內實行導師制最大的風險還是導師的水平,即便是國內最頂尖的高校教授在歐美名校中都不一定可以獲得副教授的職位,國內目前最接近歐美名校模式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已經開始有了雛形,例如2020年傑青名單出爐,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竟然有4名副教授直接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而且這4名副教授很多人都剛剛通過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考核而獲得終身副教授的職位。相比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高要求模式,國內其他高校很難有教授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因此目前國內高校實行導師制,最關鍵的是把導師進行分級,對於一些實力較弱的碩導和博導通過畢業生抽檢考核,逐步讓這批教授退居二線,避免出現導師制帶來的大放水或者是剝削碩博研究生的「學閥」(自己能力不足,強壓讓學生出成果。)
放開招生自主權
目前國內研究生招生還有一個怪象,那就是教育部部署的頂尖高校研究生招生名額嚴重不足,反而沒有科研條件和師資的地方省屬院校招生名額卻非常多。這也是為何中山大學校領導諫言教育部放開招生規模的重要原因之一,相比普通高校教授沒有錢沒有項目卻有大量招生名額,反而像中山大學這類985名校,有錢有項目而且導師的科研水平也非常高,卻陷入沒有招生名額的尷尬。因此如果學習歐美的導師制,那麼放開招生自主權顯然更重要,在歐美高校碩博生招生名額完全按照導師自己的水平而定,只要導師有科研項目有資金,那麼導師就可以按照項目的發展來招納研究生,直接避免了導師自己沒有課題卻耽誤學生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