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金三銀四」,今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874萬人,又創歷史新高,加上往年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在突發疫情影響下,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
疫情之下市場遇冷,有調研數據表明,40%的獵頭職位減少,45%的企業裁員,20%的企業降薪。面對巨大的就業競爭壓力,尤其是對自己定位不清晰,學了4年的大學專業,畢業後還要轉行的畢業生,那真的是難上加難。
說到畢業轉型的痛苦,自己當年親身經歷過,所以也想分享下當年的自己是如何探索一步步轉型成功的,希望在這個特殊的求職季,給予大家力量。
那年高考結束,我在網上查了很多專業相關的信息,最後我選擇的第一志願是工業設計,因為當時我感覺那個專業就是為我設置的,我很喜歡,也是自己一直有個設計情結吧。這個期間父母都非常尊重我的個人意願,很感謝他們。
我報的最後一個專業是景觀園林,因為分數原因,工業設計沒走上,被園林專業錄取了。
既來之則安之,大學四年,靠著自己不服輸的衝勁,大學專業成績一直都是全系前三,獎學金也是常有的事。當然,學生會社團這些也沒落下,大學的學習生活也算有滋有味。
當時的自己對職業規劃的預設就是要做個出色的景觀設計師。看看那些藝術大師們指點江山,設計出自己的公園、樓盤想想就很酷吧。
都說大學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最值得懷念,現在想想果真如此。
由於對景觀設計的執念,我選擇去了世界500強的一家房地產公司做管培生,當時看來還是非常對口的,同時還有各種福利的誘惑,也是被周圍同學豔羨不已。
懷揣著在南方發展自己園林事業的初衷,3000多公裡,40個小時的火車,從東北一路向南來到廣州。
從入職培訓第一天的軍訓開始,伴隨著《崛起》,我意識到我的社會大學正式開始了。
培訓期間,給我印象很深的是當時恆大集團副總裁柯鵬的發言。他說:最美的時光在大學。未來你們每天都會進行各種考試,每天都會接受考驗與壓力,要謀生。
當時的我並沒有很深的感觸,直到現在,這種感覺越發強烈。
培訓後,我們絕大部分小夥伴都被安排去現場歷練,我第一次來到武漢的樓盤施工現場。本想著終於可以把自己的專業知識發揮用處了,但結果是每天被大爺大媽「調戲」,當然也和師傅和工人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
施工環境的艱辛是超乎想像的。每天在現場12小時、每月休息2天、風雨無阻。
幾個月後我負責的項目順利開盤,緊接著輪崗公司的採購和設計,讓我對整個行業有了一個更清楚的認知。
那個時候對於自己的轉型也是很迷茫,我身邊的朋友也勸我,不要太折騰,現在畢竟是穩定的大型房企工作,外面的人想進還進不來呢。
在輪崗結束後,我給自己做了一次總結,對個人職業定位重新做了一次梳理和審視,我覺得自己不應該在剛步入社會的時候就將就著,讓自己享受既有的那份穩定。為了找到自己的優勢基因,我不斷探索和請教過來人,最後決定嘗試從網際網路運營開始做起,結果這個方向讓我很興奮也更加篤定我的選擇。
是的,大學專業本身並不重要,你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會一直以某種方式召喚你。比如我的一個前同事,在工地這樣吵鬧複雜的環境下,自己擠時間自學編程,後面成功轉型去到自己喜歡的網際網路公司從事開發工作。相應的從畢業後月薪5000成功翻了一番到月薪10000元。
3個月我通過線上網易雲課堂運營專業的學習和自己運營自媒體從0到1,各類運營作業的不斷輸出並在包括鳥哥筆記幾個運營社區得到了推廣。為了連結運營圈子的各類牛人,我基本不會錯過線下的各種網際網路活動,常常樂此不疲的廣深來回跑,從線下到線上再發展成為自己的核心人脈,當然連結的前提還是要自己有能力去幫到別人。
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談資,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各種課程上面,並開始關注網際網路的各種公眾號和社群。
通過吸收運營幹貨外,我發現和我一樣的運營人有很多,他們都被賦予了無限可能,這可能和運營人愛折騰的基因有關吧!
從對運營的整體概念流程的熟悉到專注於內容運營和知識變現。在我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我的leader給了我很多獨立運營的機會,包括各種線上線下的大小活動和公眾號,因為足夠踏實,所以被信任。凡事比別人多準備些,效果就會不一樣。
通過對自己的重新審視,我發現在線教育是和我最匹配也是我最喜歡的領域。恰巧2017年是知識付費的爆發年,前期的積累和打磨讓我跨進了這個圈子,從新媒體運營到課程策劃,我很幸運始終都在圍繞內容來提升自己的專業度,足夠聚焦去做當下最重要的事,也讓我逐漸對自己的職業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變化是一種成長,經歷是一種財富。2020年很難,可能未來還會更難,不管現在的你在哪個階段,都記得回頭想想自己為什麼要出發。
關注@阿寧策劃說,分享網際網路人感興趣的營銷策劃、職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