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寧)2020年,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874萬。如今,部分企業的秋招已拉開帷幕,新一屆的畢業生也將加入求職市場。這個被稱作「史上最難」的就業季,應屆畢業生們找工作找得怎樣了?
8月13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和智聯招聘組成的「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組發布的《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下稱《報告》)顯示,課題組依據招聘平臺大數據,將6月份仍在求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
值得注意的是,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女大學生比例比男大學生高17%。過去一年在智聯招聘投遞過簡歷的應屆大學生中,仍有27.7%的女大學生處於求職狀態,就業難度係數要比男大學生(25.5%)高出2.2%。《報告》還顯示,學歷越高的女大學生,就業難度係數更小。但女碩士的就業難度係數(18.9%)比男碩士(12.2%)高6.7%,在各類學歷中表現出了最大性別差異。
在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本科生比重最高,佔65.6%,大專生為26.2%,碩士和博士佔比分別為8.0%和0.14%。
此外,報告還顯示,在6月份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戶籍地在三線城市(29.2%)和四五線城市(41.5%)的大學生比重超過了七成,構成了仍在求職的大學生的主體。
由於多種政策支持,湖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並未顯著高於全國其他地區。湖北6月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率為24.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就業競爭最為激烈的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地區高校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率為30.1%,高於京津冀(26.9%)和長三角(26.3%)地區,成了三大城市群裡就業最難的地區。
數據顯示,6月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非重點大學畢業生比重超九成(一般學院(52.1%)和非重點大學(39.4%))。就業難度係數方面,重點大學也有14.7%的學生仍在求職,而非重點大學(26.2%)和一般學院(30.9%)就業難度係數約為前者的兩倍。
為什麼會出現就業難?《報告》分析認為,除疫情衝擊外,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與大學生能力與期望之間的結構性錯配是主要原因。
比如,一些熱門專業畢業生就業也存在困難。會計專業仍在求職的規模最大(11.8%),其次是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8.1%)、計算機科學(7.0%)專業,法律專業為(1.7%)。這些專業是熱門專業,但大專學歷和一般院校背景的畢業生佔這四個專業就業困難群體的半數以上,在專業質量上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標準,也導致了就業難。
此外,區域機會和流動意向之間的資源錯配,也客觀上造成了就業難。
報告認為,2020屆畢業季已過,2021屆秋招又將至,大學生就業即將面臨「雙屆疊加」的更嚴峻局面,必須以超常規的政策「組合拳」,以大規模人力資本密集型公共崗位對衝周期性因素,以新經濟導向的「大學生後教育體系」緩解結構性因素,以提高「雲端招聘」的質量和滲透率降低摩擦性因素等。
報告指出,大學生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首次就業群體,相較於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等針對農民工的傳統反周期就業政策,應結合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的目標,為今明兩年應屆大學生提供「大規模人力資本密集型公共崗位」。比如,在社區、醫院、高校、科研機構等基層機構,設置流行病調查員、社群健康助理員、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評估師等公共崗位,並通過持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智慧醫療、社區管理、康養產業等領域,從而形成可持續的就業機制。
報告還認為,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著力點。高校可探索以新經濟為導向的「大學生後教育體系」,聯合各領域的頭部企業,在專升本教育、第二學士學位教育以及未就業畢業生後續教育中,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指導。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