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用過的名字和化名

2020-12-12 黨史頻道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一代偉人周恩來出生於書香世家,根據當時的習慣和傳統,他要取好多名字。後來從事革命事業後,又由於鬥爭的需要,還用了一些化名,這些名字都有一定的來歷或有趣的含義。

據筆者多年搜集,周恩來的起名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老家淮安的幼年、童年時期。周恩來的名、字等都是由家人或家塾館先生給他起的,主要有乳名「大鸞」,學名「恩來」,字「翔宇」。第二階段是他讀書求學和早期革命時期。這段時期,他用過「羊羽子」「羊羽」「飛飛」「伍豪」等。其他的名字基本是在第三階段,即他領導地下鬥爭時的化名,因此也比較多,現在能知道的有「胡公」「少山」「非非」「周翔」「維思」「大美」「趙來」「冠生」「冠」「伍」「胡必成」等。

就周恩來出生後第一階段的取名來說,由於周家是一個「封建根子很深的家庭」,家人給男孩取名時都特別講究,一般都是由有學問的長輩或門族內德高望重的長者起名,也有請家塾館先生給取名的。

家人先給周恩來取乳名(也叫小名)「大鸞」。「鸞」是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一種神鳥,「鸞鳳和諧」比喻夫妻和好。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和鄧穎超兩人之間還常常各以「鸞」和「鳳」自稱。周恩來為什麼取乳名為「大鸞」呢?淮安周恩來故居收藏有一份周恩濤的兒子、周恩來的侄兒周爾圻在1982年6月8日籤名負責的筆錄。周爾圻雖比周恩來小一輩,但他的父親周恩濤是周家同一曾祖下「恩」字輩排行的老大,而周恩來排行第七,因此,周爾圻的年齡並不比周恩來小多少,而且周爾圻的母親是來自清河(今淮安市清江浦區一帶)的萬家,只比周恩來母親小一輩。周爾圻在這份筆錄上說:

恩來名字的由來,我聽母親和八老太(指周恩來嫡親八嬸娘楊氏)講是這樣的:在周恩來母親萬氏臨盆時,夢見有一鸞鳳之類的神鳥入懷,然後就生下了恩來,所以取小名大鸞,表示有鸞鳳來臨之意。而「恩」字是按家譜排下來的,故取名恩來。

周恩來的名字是其父親周貽能起的。他琢磨的是:恩者,愛也。《詩經》上有云:「恩斯勤斯」;明代散文家歸有光也曾說:「父母恩勤,養我身兮。」來者,未來也。《論語》云:「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周恩來的名字就是周貽能根據這些起的。

另外周恩來還取字「翔宇」。那是因為周家是個名門望族,在這樣一個大家族裡,要嚴格區別輩分。而就年齡而言,有的晚輩甚至比長輩年齡還大,但是晚輩卻絕不能喊長輩的名字,包括小名,否則就是「犯上」。所以男孩得早早在取名之後再取個字或號,好讓晚輩喊長輩的字或號,那是不「犯上」的。

周恩來的字應該是在5歲入家塾館讀書時由家塾館老師起的,老師期望他這隻「神鳥」能翱翔宇宙,所以給他取字「翔宇」。有許多資料甚至周家的個別親屬都認為周恩來「翔宇」的字是他1913年離開瀋陽時,由他在瀋陽(當時叫盛京)東關模範學校的高老師(高亦吾,譜名高守銘,字盤之)在他們師生分別時給周恩來取的。筆者認為這一說法不太可靠,因為周恩來的兩個親弟弟和一個嫡堂弟當時都在淮安,和周恩來相隔千裡,那時通訊又不發達,但都跟著按「宇」來取字:周恩來二弟周恩溥取字「博宇」,三弟周恩壽取字「同宇」,嫡堂弟周恩碩取字「潘宇」。顯然,這是周恩來兄弟先後進家塾館讀書時,由家塾館老師依次取的字。如果是高老師1913年給周恩來取的字,那周恩來的遠在淮安的3個弟弟是不太可能都依著周恩來排序起字的。

周恩來第二個階段取名、號是在他讀書求學和早期革命時期。1912年暑假,周恩來在奉天省(今遼寧省)官立東關模範兩等小學校畢業,與他的同班同學兼好友郭思寧行將分別,應郭思寧的要求,周恩來為他題寫了「同心努力,萬裡前程指日登」的臨別贈言。周恩來在這幅題詞上的落款就是「羊羽子書」。「羊羽」是周恩來把他的字「翔宇」中的「翔」字分拆而成,而「子」則是古代男子的美稱。據瀋陽市原第六中學(東關模範學校是其前身)校長宋延鈺對筆者說,周恩來在東關模範學校讀書時,在同學之間交往時也曾用過「羊羽」的署名。而周恩來的筆名「飛飛」則是他到天津南開學校讀書第二年時取的,由「翱翔宇宙」衍生而來。當時,他和同學張瑞峰、常策歐等一起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由他創辦並主持出版了會刊《敬業》。在1914年4月刊出的第4期《敬業》的《長飛漫墨》專欄內,周恩來發表了《評詠嶽少保祠七律》和《評詠淮陰侯釣魚臺詩》等數篇文章,一度使他「飛飛」的筆名受到學校師生的關注。

1948年冬,與共產黨爭奪人才的蔣介石希望南開的老校長、時任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張伯苓隨他去臺灣。張伯苓猶豫不決間,收到了由中共地下黨員金山傳遞給他的信息:「老同學飛飛不要老校長動」。張伯苓知道,「飛飛」就是周恩來,於是,他藉口自己在重慶家中還有一些重要典籍等要一起帶去臺灣,便從南京飛去了重慶。1949年初,天津、北平相繼解放。國民黨起義將領傅作義是張伯苓的好朋友,他就去天津南開大學找張伯苓的長子張希陸教授,商討在重慶的張伯苓的安全問題。張希陸認為,這事只有報告周副主席,才能萬無一失。不久,傅作義從北平給張希陸打來電話,請他到北平一談。張希陸到北平後,傅作義告訴他,周副主席說了,不要讓張校長去臺灣。當時中孚銀行總經理孫先生正好在北平,他要去香港,就請他到港後找南京行的經理王恩東。因為王恩東也是張伯苓的學生,請他想法將周恩來不讓張校長去臺灣的信息轉告在重慶的張伯苓。果然,幾天後,張伯苓在重慶就收到了一封寄自香港的無名信,信上只有一句話:「老同學飛飛不讓老校長動。」張伯苓對周恩來兩次以「飛飛」的名義請他不要去臺灣的做法非常感動,於是就留了下來。

1919年,周恩來從日本回國後不久,正值五四運動的高潮時期。周恩來為了把當時天津進步的青年力量團結起來,就和諶志篤、馬駿、劉清揚、李毅韜等一起組織天津進步青年團體覺悟社。覺悟社的最早一批成員只有20人。為了表示男女平等,20名成員男女各半。而且為了方便覺悟社內之間的交流、聯繫和開展革命鬥爭的安全、保密,決定設50個號碼,通過抽籤的方式,以各自抽到的號碼作為自己的代號,剩下的30個號碼留給後來的參加者。結果周恩來抽到5號,鄧穎超抽到1號。這就是周恩來「伍豪」一名的由來,而鄧穎超後來用過「逸豪」一名,也是同樣的道理。

周恩來第三個階段的取名是在革命鬥爭時期。周恩來在上海主持中央工作、領導地下革命鬥爭時,不僅要經常變換住地,不斷改變自己的形象和裝飾,也要不時地取一些不為社會所知的名字,以同當時強大的敵人「捉迷藏」。那時他取的化名,有的是經過考慮,有的則是信手拈來。

1997年,為紀念即將到來的周恩來誕辰100周年,筆者赴北京拜會了全國工商聯離休老幹部、1928年在中共中央組織部曾任周恩來秘書的黃玠然。談了相關工作後,我曾問黃老,周總理在上海領導地下鬥爭時取了哪些化名。當時90多歲的黃老思路清晰、反應靈敏。他告訴我:總理在那一時期取的假名字很多,我也不能完全說上。但是有兩個我是知道的:一個是我和他在談工作時,不知怎麼的扯到了他的老家。他說,他的老家淮安沒有山,是一個少山的地區。說到這裡,剛好他手裡的那份文件要籤發,他就隨手籤上了一個「周少山」的名字,其實收件人僅從筆跡上就可以百分之百地認出是周恩來籤發的文件。也就是說,不管周恩來籤什麼名字,甚至不寫名字,收件人也會知道這份文件是周恩來籤出的。

黃老還說:還有一次,我看到總理籤上了「維思」兩字作為他的署名,我就順口問了一句:「老闆(搞地下鬥爭時,相互之間不稱呼職務),你為什麼又籤上『維思』的名字呢?」周恩來看了我一眼輕聲說:「為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勝利嘛!」隨後又沉下臉說:「以後這些不要問!」是的,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稍有不慎,自己掉腦袋是小事,給黨和革命造成災難和損失就是更讓人痛心的事。周恩來在那一時期還曾使用過「胡公」「大美」「非非」「周翔」「趙來」「冠生」「冠」和「伍」等筆名或化名。黃老說:「胡公」「大美」是因為周恩來的鬍子長得很快,剛刮乾淨,只要一個星期,鬍子就長得很長很美了,「胡公」和「大美」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1936年12月,張學良見到周恩來時也誇讚說:「真是個美髯公!」而「周翔」則是由「翔宇」衍生出來的,「伍」則是和「伍豪」一脈相連的,至於「冠生」「冠」,則是周恩來認為共產主義事業是人類最壯麗最美好的事業,是他人生為之奮鬥的、第一位的偉大事業。

還在長徵出發前,鄧穎超就患上了肺結核病,所以長徵路上,鄧穎超一直是編在休養連隨隊前進。經過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徵之路,到陝北後,鄧穎超的身體更加虛弱。經組織批准,鄧穎超扮作美國新聞記者斯諾的傭人,住進了北平西山的平民醫院治療。住院期間,鄧穎超認識了同室病友、進步女青年胡杏芬。鄧穎超告訴她,自己叫李揚逸,有一個非常疼愛她的丈夫李知凡。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鄧穎超和胡杏芬匆忙分別。後來,鄧穎超隨周恩來等到重慶同國民黨談判。這時,胡杏芬也與家人從北平逃難到重慶。由於她已得知曾經的同室病友「李知凡太太」就是中國共產黨方面大名鼎鼎的鄧穎超,於是寫了散文《李知凡太太》,後來於1941年5月在上海出版的《婦女知識叢書》第8輯《關於中國婦女的二三問題》上發表。由於生活條件艱苦和環境惡劣,胡杏芬病情加重,1939年下半年在重慶去世。鑑於胡杏芬不僅是位有志有才的女青年,而且積極追求進步,重病時還向周恩來、鄧穎超提出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請求,所以周恩來夫婦專門為她刻制了一方石碑,碑上刻了由周恩來題寫的「胡杏芬女士之墓 李知凡 李揚逸共立」的文字。這兩個名字只有胡杏芬知道指的是誰。後來由於時局變化太快,這塊碑並未能立到胡杏芬墓前,但卻為世人留下了周恩來的「李知凡」一名。

1947年3月,蔣介石命令胡宗南攻打延安時,毛澤東、周恩來和任弼時等人組成中央前委,在陝北領導和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當時他們面對的是胡宗南統率的20多萬大軍,而在陝北留下的由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軍僅兩萬多人。為了讓西北野戰軍收放自如,中央前委並不和西北野戰軍編在一起,而是在汪東興帶領的4個警衛連的護衛下單獨行動。為了迷惑敵人,他們一會兒叫「九縱隊」,一會兒叫「三支隊」,而且主要領導人都取了化名,其中毛澤東叫「李得勝」,周恩來叫「胡必成」。1992年3月,筆者在北京拜會周恩來轉戰陝北時期的警衛員王還壽時,王老告訴筆者,當時取化名時,總理說,我認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革命事業必定成功,所以我就叫「胡必成」吧!當時他的一個裝書和衣物的木箱子上還有周恩來用毛筆斜著寫下的「胡必成」三個字。這個大箱子後來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出過。

1961年3月,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章士釗由香港回到北京,給周恩來寫了一封信。信上說:「鬍子(當年一些人對國民黨元老、國民政府監察院院長于右任的稱呼,周恩來早在重慶時就知道並熟悉。國民黨在大陸敗退時,蔣介石強行將于右任帶去臺灣)最近給香港的吳季玉先生來信說:『今年是我老伴的80壽辰,可惜我不在大陸,今年她的生日一定會很冷落,不會有人理睬她的,想到這點我十分傷心!』」章士釗先生在信的最後說:「鬍子的這種心情,請總理予以理解。」

周恩來收到章士釗的信後,特意讓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長傳話給于右任的女婿、時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的屈武看信,還轉達了周恩來的意見:總理要你把兒子屈北大、兒媳梅君一道帶去西安,並將于右任在上海的一個外甥周伯敏也一起邀集到西安。陝西省委統戰部出面給於老夫人做一個熱熱鬧鬧的壽宴。壽宴過後,於老夫人高仲林女士十分高興。

屈武回京後,羅青長又聯繫屈武,希望他能將為於老夫人做壽的事寫信到臺灣告訴于右任老先生。然而,屈武寫信時犯了難: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周恩來總理一手安排的,應該在信中告訴於老先生才對。但是如果信上寫了「周恩來」或「周總理」,要是被特務們檢查發現,對於老先生造成的後果將不堪設想;如果信上不提周恩來,又怎麼對得起周總理的這番深情厚意呢?屈武在左右為難時請教了邵力子。邵力子告訴屈武,你只要把「周總理」三個字換成「濂溪先生」四個字就行了。接著,邵力子解釋說,抗戰時我和於老先生住在一起,兩人經常談一些歷史名人。我倆都知道周總理是北宋名儒理學奠基人周敦頤的後代。周敦頤晚年自號濂溪先生。當時我倆一談到周恩來,為避人耳目,也總是稱呼他為「濂溪先生」。所以,只要於老先生一見到你信上的這四個字,就能知道指的是周恩來。果然,在臺灣的于右任收到女婿屈武的信後高興極了,特別感謝周恩來總理對他和他夫人的關懷,當即回信請香港的吳季玉向周總理表達他的誠摯謝意。因此,「濂溪先生」算是不為人們熟知的周恩來的又一個名號。

推薦閱讀


2017年,你不可不知的6個黨史國史紀念日

毛澤東的文化自信和美學精神源自哪

紅軍裡為何流傳「毛委員有主意」

領略毛澤東詩詞裡的四大情懷

毛澤東的批評藝術:有如良醫看病

周恩來與共產黨人老戰友何香凝的深情厚誼

1955年許世友特批哪位小學校長保留軍籍

哪對姐妹被周恩來譽為「長徵姊妹花」

賀炳炎甘當「補缺官」一生「五下五上」

黎東漢:與紅色電波同行的開國將軍

相關焦點

  • 名字的含義:毛澤東曾用過的26個化名
    比如毛澤東的祖父毛恩普,就是「恩」字輩,父親毛貽昌,即是「貽」字輩,毛澤東和兄弟毛澤民、毛澤覃等都是「澤」字輩,毛澤東的下一代即「遠」字輩,比如毛遠新。毛澤東一生中,除正名「毛澤東」外,還曾先後用過二十六個名字(包括化名)。第一個名字是石三伢子,即毛澤東的小名。1898年,毛澤東5歲時,為了祈求長命富貴,素信佛教的母親文氏領著他來到韶山觀音石前焚香跪拜,認了「石乾娘」。
  • 韓素音去世 曾是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
    曾是毛澤東和周恩來傳記的作者    世紀傳奇女性,周恩來、毛澤東等領導人傳記作者韓素音女士,在當地時間11月2日中午於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歲。她的自傳三部曲《傷殘的樹》《凋謝的花朵》《無鳥的夏天》在國內讀者群中,影響很廣。
  • 花神咖啡館與周恩來早期旅法革命活動
    周恩來到法國後,懷著探求真理、振興中華的抱負,如饑似渴地閱讀了大量西方書籍,既讀過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如《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又讀過無政府主義的書籍如克魯泡特金的《我的自傳》等,還對鼓吹資產階級同無產階級「合作」的「費邊社會主義」產生過興趣。
  • 「周恩來就是我心中的大樹 」
    在見面會上,您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您說:用一輩子演好一個角色。一輩子演周恩來,您有沒有寂寞孤獨的時刻,有沒有堅持不下去的時刻?當周恩來聽到地方領導立下三年變樣、五年畝產翻番的軍令狀時,已經尿血的總理不顧病重的身體,用顫抖的手為大家斟酒,舉杯一飲而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黨絕對忠誠要害在『絕對』兩個字,就是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是周恩來的無悔追求。在這部影片中,周恩來的每一個親民愛民舉動,無不飽含著對黨對人民的絕對忠誠。
  • 周恩來和他的「鐵仙四哥」
    周恩來幼時和周恩夔同住淮安城內駙馬巷周家大院。由於周嵩堯中過舉人,周恩夔又是獨生子,難免嬌生慣養,加之「恩」字輩中排行老大的恩濤大他們十多歲,而排行二和三的又早夭,所以比周恩來大5歲的周恩夔自然成了周家院內的孩子王。這也導致童年時期的周恩來對這「鐵仙四哥」的印象不是太好。
  • 周恩來僅有的一次用英語罵人,還怒拍桌子,到底是何人讓他憤怒?
    周恩來總理給世人的印象是謙謙君子,他為人謙善,溫潤如玉,並且擁有超人的智慧,在各大場合從容不迫,軒昂自若。罵人這種比較失禮的舉動,似乎不會發生在周恩來身上,但周恩來曾經對一位外國人破口大罵,罵的還是英語,到底是何人何事讓他大發雷霆呢?
  • 周恩來是如何以武德修身的
    而「東方旭」是電影中的化名,其原型是與「津門大俠」霍元甲比肩的形意拳、八卦掌大師韓慕俠。在當時的武林中,韓慕俠的綽號是「玉面虎」。而他就是開國總理周恩來的武術授業恩師。年青的周恩來在南開學校就讀時,曾拜韓纂俠為師,學習「形意八卦」,並得其真傳。
  • 周恩來和「花神」咖啡館的不了情
    其間,到咖啡館喝咖啡成了周恩來了解社會、發展社會關係的重要手段。「花神」咖啡館,是巴黎著名三大咖啡館之一,1865年開始營業,它以接待文化藝術界人士而聞名於世,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畢卡索、薩特、布雷東還有政治人物託洛斯基都在那裡喝過咖啡。上世紀20年代,年輕的周恩來也常去居住的小旅館附近的「花神」咖啡館喝咖啡,寫文章。
  • 感受周恩來的人格魅力
    蔣江氏出生於農民家庭,勤勞善良,周恩來一直稱她為「蔣媽媽」。蔣媽媽也極其真誠地把周恩來當作自己的親兒子看待,她不僅用乳汁哺育了周恩來,還經常帶他在菜地裡種瓜種菜,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輸著勞動人民誠實樸素的情感,教會了他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周恩來熱愛勞動,對學習農家知識的興趣頗濃,常常跟著蔣媽媽在小菜園種菜、鋤草、澆水、捉蟲。
  • 周恩來指導外事翻譯工作
    日本人的名字最難譯,他們用的是漢字,如田中角榮、大平正芳等,但發音完全不同,只能死記硬背。日本領導人有時換得很頻繁,在外事活動中遇到一個不熟悉的日本人名,翻譯連「忽悠」的辦法都沒有。周恩來體諒翻譯的難處,就指示新華社編著《常見日本人名、地名手冊》,發給每位翻譯。 在外事活動間隙,周恩來還經常對翻譯人員進行「考試」。
  • 紅色中央秘遷瑞金始末:周恩來三次易裝過險關
    臨行時,負責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來千叮萬囑,要求顧順章一定要膽大心細、嚴守黨內地下鬥爭的紀律,任務完成後即刻返回。  可是,在武漢送走了張國燾、沈澤民二人,完成了武器交接之後,顧順章就將周恩來的叮囑拋之腦後。他不顧秘密工作的紀律,化名「化廣其」,在漢口新世界遊藝廣場重操舊業,公開登臺表演魔術,企圖賺點外快一盡歡娛。
  • 善解人意 隨和可親——周恩來與老舍
    1950年5月,周恩來親自出席了北京市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成立大會。會上,老舍被選為北京市文聯主席。7月24日中午,周恩來宴請老舍,鼓勵他多為人民創作,多寫自己熟悉的北京,寫北京的變化。周恩來關心地問老舍有什麼創作計劃。老舍說他基本寫完話劇《方珍珠》,青年藝術劇院正在排演,他打算馬上動筆寫一部以龍鬚溝的變遷為題材的話劇,通過新舊社會對比,歌頌毛主席、共產黨和新政府。周恩來聽了很高興。
  • 重慶珍檔丨周恩來的重慶歲月
    2021年1月8日,是周恩來同志逝世45周年。「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周恩來同志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一顆璀璨巨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面不朽旗幟。他半個多世紀奮鬥的人生歷程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在周恩來的革命生涯中,重慶的8年歲月,是周恩來革命生涯中輝煌的歷史篇章。
  • 「學習恩來」周秉宜:周恩來和他的兩位母親
    1942年,周恩來在《論「賢妻良母」與母職》這樣寫道。世界上有很多偉人讚美過母親,有人出於道義,有人則出於真情,周恩來無疑是後者。早在他19歲留學日本的時候,就曾留下因思念母親而流淚的日記。文中提到周恩來一生溫文爾雅、謙恭和善,很少發脾氣,但是為了革命成功和黨的前途,也曾幾次怒拍桌子。作為周恩來總理的親屬,在他生前,有關他做的任何工作,我都沒有權利聽到、看到、知道。但是據我的母親王士琴生前回憶,伯父在家中也發過一次脾氣、拍過一次桌子。
  • 周恩來:身居鬥室心懷天下
    當吳太太回家太晚時,周恩來便給他們做晚飯。在晚上,吳瀚濤經常給周恩來講他聽過的課,而周恩來則給吳講他讀過的書。  據吳瀚濤的回憶:周恩來那時苦於沒有其他朋友。因為日語水平有限,他也不經常出門,生活非常寂寞。  與在東京一樣,周恩來在京都並沒有進入大學。他填過一份申請書,選修政治學和經濟學課程,不過,這份表格是否上交了事實上並不清楚。
  • 聽楊超講周恩來的故事
    為此,我寫下了這片追思之文——  聽楊超講周恩來的故事  ·翟 峰   還是上世紀7O 年代初,我在下鄉當知青期間,就已知道曾任四川省委領導和四川省政協主要領導的我的表叔楊超,曾在周恩來總理身邊擔任過政治秘書。
  • 毛澤東周恩來的珠聯璧合
    沿著這個方面,他既成為無產階級的理論家,創立了中國革命的理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又用自己創立的理論武裝人民的頭腦,並轉化為改造世界的物質的力量。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說:「他的方法是那種使人產生思想並投身於思想的創造以及從討論中學習的哲學家和教師的方法。」
  • 周恩來「抽菸」的智慧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在電影《建國大業》中,有一個周恩來抽菸的鏡頭:周恩來在焦急地等待東北遼瀋戰役前線消息時,特意從警衛員手中要了一支煙,熟練地抽了起來。當然,電影是文藝作品,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然而,筆者由於工作關係,曾經訪談、接觸過周恩來的親屬和他生前的身邊工作人員200餘人,他們都無一例外地告訴我:周恩來一般是不抽菸的。
  • 周恩來鮮為人知的四個側面:武功高強 罵人很兇
    上世紀50年代的一天,周恩來總理前去機場歡送西哈努克親王離京,大家目送著西哈努克進了艙門,便迫不及待地往機場門口走打算去看正在進行的足球比賽。周恩來勃然變色讓秘書把他們叫回來,面對那些將軍喝問:「你們學過步兵條例沒有?步兵條例裡哪一條規定,總理沒有走,你們就可以走了?你們當將軍能這樣?在部隊裡,首長沒有走,下邊全走了,行嗎?客人還沒走,機場已經沒人了,人家會怎麼想?
  • 「學習周恩來同志的優良作風和優秀品德」座談會發言摘編
    第一,要學習周恩來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無限忠誠。他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對自己的信仰無比堅定。年輕時,他經過對各種思潮的「推求比較」,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他表示:「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並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無論革命環境多麼險惡,他的理想信念始終沒有動搖過。周恩來一生情系國家和民族。他在少年時代就立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和「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