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努力履行2015年《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中的氣候承諾和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國家來說,對基於可再生能源的高效供暖和製冷服務的需求已成為一個緊迫的優先項。同時,向更清潔、更可持續的供暖和製冷解決方案過渡,有望吸引大量投資,創造數百萬個新的就業機會,並推動全球Covid-19危機後的持久經濟復甦。
供暖和製冷需求約佔全球最終能源消耗的一半。其中,近50%用於工業生產過程,另外46%用於住宅和商業建築,用於空間和水加熱,其次用於烹飪。其餘的則用於農業,不僅用於加熱溫室,還用於乾燥、土壤加熱和水產養殖。這些能源大多來自化石燃料或生物質的低效利用。因此,供暖和製冷是空氣汙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佔全球能源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0%以上。
對供暖和製冷的需求將持續增長。自1990年以來,全球的製冷需求已經增加了三倍,而且隨著氣候變化增加了熱浪的數量和嚴重性,為數十億人提供空調和製冷的緊迫性增加。
能源轉型對於目前無法獲得清潔、低成本和可靠的供暖和製冷服務的人來說至關重要。僅在非洲,為家庭和小農戶提供適當的製冷技術,每年就可以防止價值40億美元的糧食變質。從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的低效利用轉向現代可再生能源,還將大大減少室內外空氣汙染,減少空氣汙染造成的呼吸道感染和可避免的死亡。
這種過渡將創造就業機會,加強生計,刺激當地生產,並創造進一步的社會經濟效益,同時加強各國的能源安全和獨立。在缺乏電網或能源供應不足的地方,基於可再生能源的解決方案可以提供重要服務,減少(主要是婦女和兒童)收集燃料的時間,並使生產性經濟活動成為可能。同樣,基於可再生能源的供暖和製冷也可以刺激經濟活動,改善人們的生活和福利。
儘管有這些好處,但迄今為止,對加快供暖和製冷向可再生能源過渡所需的政策關注還非常有限。截至2019年底,只有49個國家(大部分是歐盟國家)有可再生供暖和製冷的國家目標,而166個國家有可再生發電的目標。
此外,近年來,對可再生供暖和製冷採取監管和財政政策的國家數量變化不大,地方政府採取的政策往往比國家更加雄心勃勃。截至2019年年中,全球已有數千個城市政府通過了可再生能源目標和行動計劃,超過250個城市至少報告了一個100%可再生能源的部門目標。
為了使供暖和製冷所使用的能源脫碳,政府必須實施全面的一攬子政策,優先考慮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同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的使用。在 "Covid-19 "大流行的背景下,緊急的政策行動更為重要,因為它減少了對基於可再生能源的供暖和製冷服務的需求,削弱了家庭和小企業投資於基於可再生能源的解決方案的意願,同時使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能源獲取條件更加惡化。
本報告重點介紹了一套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供暖和製冷中的應用的政策組合。報告介紹了五種轉型途徑,包括基於可再生能源的電氣化、可再生氣體、可持續生物質能、直接使用太陽能熱能和地熱能,以及所需的有利基礎設施。在分析阻礙每條道路的障礙時,本報告確定並評估了可用於克服這些障礙並從轉型中獲得巨大潛在利益的政策工具。
在某一特定情況下,不同政策工具、選擇和技術的最佳組合將取決於當地的條件,如氣候條件、是否已經存在必要的基礎設施(如區域供熱網絡或燃氣網),以及是否有資源(如當地生物質或地熱供應)。所選擇的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也將根據具體的應用而有所不同,從建築物的供暖和製冷到為工業過程提供高溫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