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是未來主導能源——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許洪華

2020-12-12 國際能源網

當前,全球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全球能源轉型:2050路線圖》報告中顯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給總量中的佔比達到2/3,可再生能源電力的佔比將高達85%。同時,國際能源網/光伏頭條記者了解到,丹麥、挪威、芬蘭等多個國家規劃提出2050年前實現100%可再生能源。

在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許洪華看來,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過渡是我國能源架構變化的主要趨勢,其中必將經歷可再生能源適應化石能源架構,化石能源適應可再生能源為主架構,以及最終構建可再生能源系統架構等三大共存階段。

他還預測,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成中國主導能源,其是實現替代化石能源的根本途徑。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多能互補、源網荷一體化規劃設計、能源與能源與建築、交通、物聯網等其他領域融合是未來能源架構的主要應用形式。

行業人士都了解,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規模一直在持續擴大,並始終位居全球首位。國際能源網/光伏頭條關注到,2010-2016年光伏、風電裝機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58%、30.9%;2019年我國光伏發電、風電首次「雙雙」突破2億千瓦,其中光伏發電裝機2.04億千瓦,風電裝機2.1億千瓦,分別同比增長17.3%和14.0%。

對於可再生能源未來的發展,許洪華表示,系統技術、專項技術以及通用技術的創新是關鍵;從專項技術而言,目前光伏、風電等系統技術以及關鍵裝備技術需要持續提升,同時儲能、電力電子、材料等通用技術需要進一步與之匹配支撐。

「技術創新是關鍵,非技術因素同樣重要。」許洪華強調,下一步要通過電力市場交易、靈活發電控制、儲能裝置和需求側技術以及擴展輸電基礎設施等方式來提高常規發電廠調節靈活性,適應可再生能源比例的逐步提高。

此外,對於業內備受關注的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許洪華表示,做好傳統能源發電的靈活性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的協同發展,可大大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消納比例。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夏東博士一行蒞臨貝格新能源考察交流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夏東博士一行蒞臨貝格新能源考察交流 2016-12-08 16:38:29
  • 2016考研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下面是中科院電工研究所2016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2016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研究所簡介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以下簡稱電工所)於1958年在北京籌建,是中國科學院唯一以能源與電氣工程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專業研究所。
  • MBA「創新創業與企業實務訓練營」走進中科院電工研究所
    本次參觀訪問電工所,旨在充分發揮中科院院所融合的優勢,拓寬MBA學生的研究領域。  正值電工所創建60周年之際,電工所重大任務處處長孫鴻雁老師對國科大MBA同學們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親切介紹了電工所的歷史沿革和代表性成果,並做了題為「科技成果產業轉移轉化」的報告。
  • 凹凸科技和中科院電工研究所成立聯合實驗室
    2009年7月14日,凹凸科技O2Micro(NASDAQ:OIIM) 和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聯合成立的車載能源系統聯合實驗室於北京舉行了成立儀式。車載能源系統聯合實驗室將致力於合作研究開發電動汽車領域的車載動力電池管理系統、車載充電系統、車載DC/DC系統和電動汽車能源系統總線協議等技術。
  • 企業可再生能源中心和Second Nature:為全美校園帶來可再生能源
    隨著高等教育界對創新的能源解決方案需求越來越迫切,落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RMI)的企業可再生能源中心(BRC)宣布與Second Nature達成戰略合作關係。Second Nature是一家位于波士頓的機構,主要幫助高等教育機構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 2020廣西賀州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碩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簡稱:電工所)於1958年籌建、196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是一個以發展電氣科學與工程為主的國家科研機構,是中國科學院以電氣工程學科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也是中國科學院重要的能源領域核心研究所之一,在我國能源與電氣科學領域具有獨特地位。
  •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智能電網研究中心」成立
    智能電網中心主任肖立業所長首先宣布了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智能電網研究中心」成立,並做了關於「智能電網技術發展」的主題報告。肖所長詳細介紹了智能電網的特點及關鍵的技術體系,並對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智能電網研究中心的宗旨,使命,職責以及運行方式做了明確的部署,設立了由所領導牽頭的領導班子和由科技處長牽頭的中心辦公室,強化了對智能電網技術研究發展的統一管理。隨後,中心副主任齊智平研究員還就國內外智能電網的發展現狀做了報告。
  • 科技日報:中科院電工所緊跟國家發展戰略追求創新50載
    經過所領導和全所科研骨幹的共同努力,電工所研究戰略方向確定為先進能源電力技術和電氣科學前沿交叉這兩大研究領域,重點在可再生能源技術及電氣交通技術領域著力突破重大核心關鍵技術,為降低我國未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和減少汙染及溫室氣體排放提供重大技術支撐,同時圍繞電氣科學與材料科技、納米科技、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和物理科學等的交叉開展研究工作,開拓了電工所發展的新局面。
  • 清華大學能源轉型中心為十四五能源規劃建言獻策——可再生能源
    住宅樓和其他房地產業主可以通過該能源地圖集網站檢查自己的屋頂是否適合安裝太陽能設備,對於決策者、城市規劃機構、科研院所、可再生能源企業以及私人業主均具有實用價值。3、鼓勵與國際領先可再生能源研究機構如德國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開展合作,共建中國城市屋頂分布式光伏資料庫以及地圖集。
  • 化石燃料雖仍佔主導 可再生能源正強勢來襲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能源世界網12月10日巴黎報導,《巴黎氣候協定》籤署5年後,化石燃料仍主導著能源格局,但可再生能源的增長最為強勁,就連新冠疫情也沒有削弱這種增長。    專注於可持續發展和國際關係的IDDRI智庫的尼古拉斯·伯格曼斯(Nicolas Berghmans)表示,可再生能源:風能在背後——「化石燃料仍佔主導地位,但形勢明顯有利於可再生電力。
  • 英國《自然》雜誌:可再生能源強化了中國的能源安全
    與此不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製造幾乎不受地域限制,並且各國都有廣袤的地區可以對水能、風能和太陽能加以利用。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隨著可再生能源設備生產和使用規模的上升,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會進一步降低,能源轉換效率會進一步提高。
  • 外媒:中國領導世界可再生能源革命 將意味著什麼
    世界經濟論壇英文網站報導,在2017年初,中國宣布到2020年將投資3600億美元用於可再生能源,並廢除了修建85座煤炭發電廠的計劃。今年3月,中國官方報告稱,中國已超額完成能源效率、碳排放強度以及清潔能源份額的官方目標。
  • 廣州能源所舉辦第十六屆中科院公眾科學日活動
    廣州能源所舉辦第十六屆中科院公眾科學日活動 2020-05-25 廣州能源研究所 【字體: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經過精心策劃和準備,圍繞該主題開展雲遊「澎湖號」、全景遊廣州能源所、能源公開課、能源科普短視頻等科普活動。
  • 兩會聲音丨李燦院士:發展可再生能源才能從根本實現碳減排
    近期徵求意見的《能源法》,將可再生能源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對其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符合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國情的正確方向。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低碳轉型,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反覆提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作用。為何如此重視?
  • 湘電股份:與中科院電工所戰略合作 「十四五」發展再注強勁動能
    原標題:湘電股份:與中科院電工所戰略合作 「十四五」發展再注強勁動能   12月8日,湘電
  • 湘電股份與中科院電工所戰略合作 為打造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高地...
    來源:證券日報網本報記者 肖偉12月8日,湘電股份在北京與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湘電股份黨委書記、董事長周健君與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所長李耀華代表雙方在協議上簽字。湘電股份是我國電工行業的大型骨幹企業,是國務院確立的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基地,專注於電機、電氣設備、新能源、礦山運輸、城市軌道交通、軍工等重大裝備的研製和生產,依託於優秀製造品質,發展成為中國電工行業綜合技術優勢和產品配套能力最強的企業之一。
  • 能源研究所舉辦科技創新論壇活動
    12月21日,能源所舉辦科技創新論壇,邀請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產業發展部主任、中科廊坊過程工程研究院院長、河北省先進能源材料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北京中科格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譚強強研究員,作了題為「淺論科研和轉化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新能源材料研發進展」的主題報告,能源所40餘名科研開發和管理人員參加此次活動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
    而針對可再生能源面臨的時空波動性和併網困難等問題,利用光伏發電、風電和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製備氫氣被認為是一條理想途徑。 但受現有電解水制氫技術的制約,實施上述途徑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電解水制氫生產中實現「大規模」「低能耗」「高穩定性」三者的統一?被列為2020年重大工程技術難題之一。
  • 非水可再生能源佔比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新能源如何「贏」在平價時代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多位新能源企業高管認為,在可再生能源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後,更應該注重強化和完善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真正實現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先發、滿發。截至2019年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7.95億千瓦,同比增長8.7%,在非化石能源中佔比超85%。可再生能源年發電量超過2萬億千瓦時。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4.38億千瓦,佔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的55.2%。其中,風電、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和累計裝機容量分別達2.1億千瓦、2.04億千瓦、44萬千瓦和2369萬千瓦。
  • 全球可再生能源產業加速發展
    國際能源署近期發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顯示,在全球能源需求整體下滑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表現出了更大彈性,預計2020—203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需求將增長2/3,約佔全球電力需求增量的80%。  國際能源署敦促更多國家積極制定行之有效的能源政策,加速推動能源結構轉型,助推可再生能源產業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