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正處於能源轉型的關鍵時期。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全球能源轉型:2050路線圖》報告中顯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給總量中的佔比達到2/3,可再生能源電力的佔比將高達85%。同時,國際能源網/光伏頭條記者了解到,丹麥、挪威、芬蘭等多個國家規劃提出2050年前實現100%可再生能源。
在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許洪華看來,從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過渡是我國能源架構變化的主要趨勢,其中必將經歷可再生能源適應化石能源架構,化石能源適應可再生能源為主架構,以及最終構建可再生能源系統架構等三大共存階段。
他還預測,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成中國主導能源,其是實現替代化石能源的根本途徑。可再生能源+智能電網、多能互補、源網荷一體化規劃設計、能源與能源與建築、交通、物聯網等其他領域融合是未來能源架構的主要應用形式。
行業人士都了解,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規模一直在持續擴大,並始終位居全球首位。國際能源網/光伏頭條關注到,2010-2016年光伏、風電裝機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58%、30.9%;2019年我國光伏發電、風電首次「雙雙」突破2億千瓦,其中光伏發電裝機2.04億千瓦,風電裝機2.1億千瓦,分別同比增長17.3%和14.0%。
對於可再生能源未來的發展,許洪華表示,系統技術、專項技術以及通用技術的創新是關鍵;從專項技術而言,目前光伏、風電等系統技術以及關鍵裝備技術需要持續提升,同時儲能、電力電子、材料等通用技術需要進一步與之匹配支撐。
「技術創新是關鍵,非技術因素同樣重要。」許洪華強調,下一步要通過電力市場交易、靈活發電控制、儲能裝置和需求側技術以及擴展輸電基礎設施等方式來提高常規發電廠調節靈活性,適應可再生能源比例的逐步提高。
此外,對於業內備受關注的可再生能源消納問題,許洪華表示,做好傳統能源發電的靈活性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的協同發展,可大大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消納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