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當年跨過鴨綠江的好兒女變成了如今的耄耋老人,但他們依舊是人們心中「最可愛的人」。9月29日,濟南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今晚》欄目聯合天下泉城新聞客戶端發起了「英雄常在 致敬最可愛的人」融媒主題報導,節目播出後,在社會各界引起了熱烈反響。截至目前,融媒報導總影響力破5000萬,熱度仍在持續上升。
珍貴史料、動情講述
社會形成濃厚的崇尚英雄氛圍
英雄是時代的標杆,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70年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穿越時空,始終放射著璀璨的光芒。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親歷過這場戰爭的最可愛的人,那段難忘的經歷已經深深烙刻進了他們的生命裡。
「英雄常在 致敬最可愛的人」以主題融媒報導的形式,主要包括《尋找身邊的英雄》和《英雄精神永續傳承》兩個系列報導。通過親歷者自述來表現抗美援朝英雄故事,以專家解析來豐滿英雄形象,以故事切入,突出濟南元素,增進了社會公眾對抗美援朝歷史和濟南老戰士群體的了解、理解,同時表現了社會各界對老戰士的關愛,在社會上形成了崇尚英雄的傳播效果。
據介紹,自活動啟動以來,得到了廣大市民朋友、各級退役軍人事務局的積極參與和熱情支持,提供的人物和故事線索多達600餘個,記者在隨後的尋訪中找到了20多位健在且身體健康的抗美援朝老戰士,挖掘到了獨家的稀缺資源。記者了解到,剛一進入9月份,主創團隊便開始著手操作這一主題報導,並在10月中旬完成了節目準備,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舉行前後實現了密集播出與推送,營造了濃厚氛圍。
截至11月15日,共計播發/推送39篇報導,推出了21位抗美援朝老戰士和英烈的事跡,以鮮活的歷史資料、老戰士的動情講述,帶領受眾重溫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英勇無畏和忠誠擔當的故事。
天下泉城新聞客戶端發布並全網推薦後,得到了網友熱烈響應。截至目前,融媒報導全網點擊量超過870萬次,大量網友評論並轉發。今年已經95歲高齡的滕錫遠曾在朝鮮戰場孤身炸毀敵軍坦克,被彭德懷稱為「爆破英雄」。該期節目播出後,天下泉城新聞客戶端網友@希望在前方 評論:「向最可愛的老英雄致敬! 這老爺子說話中氣十足,身體素質真好。看那刀鋒透著寒光,槍口冒著殺氣,同仇敵愾的那段歲月撲面而來。」
楊洪光與張淑英同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他們在戰地結緣,成為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英雄伉儷」。網友@默媽 說:「致敬戰地英雄,偉大的事業,偉大的愛情,經歷過艱難歲月的抗美援朝老兵,願你們在和平年代裡,幸福快樂的安享晚年。」
每期節目製作周期長達7天
節目總的影響力超過5000萬人次
據了解,「英雄常在 致敬最可愛的人」融媒主題報導在濟南地區所有主流媒體中最先推出抗美援朝題材節目,因此受到各界廣泛關注。尤其是退役軍人群體反響強烈,社會各界也對抗美援朝歷史有了更具體和深入的了解,尤其對自己身邊的老戰士生動具體的戰鬥故事和英勇無畏、忠誠擔當的精神充滿敬意和尊崇。
該主題報導先後挖掘出了「爆破英雄」滕錫遠,「張富清」式的老戰士李仲祥,近70年深藏功名的老戰士馬學和、張華茂,親歷細菌戰的老戰士楊兆雄,曾在上甘嶺戰役浴血奮戰的老戰士趙永成,三次赴朝兩次受傷的老戰士甘法祥,兩位百歲志願軍老戰士楊洪光和李繼初等等,報導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參戰經歷和故事細節。
其中老戰士趙永成的故事,主創團隊從9月份即開始跟蹤拍攝,直到聯繫湖北的老部隊,完成了遠隔千裡的拍攝採訪,記錄下了老人完成心願的全過程。這些報導有力弘揚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推動了社會各界對英雄的尊崇,弘揚了忠誠擔當的愛國情懷,體現了濟南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絕大多數節目的製作周期長達七天,為保證高密度播出和新媒體推送的需要,所有主創人員加班加點成為常態。
「學習強國」濟南學習平臺也置頂開設了「英雄常在 致敬最可愛的人」專題,持續推送活動稿件,專題一經推出,立即引發了「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用戶們的強烈反響。專題中的16篇稿件目前已有10篇被「學習強國」平臺主站採用,分別登載於「學習強國」學習平臺首頁「推薦」欄目和位於首頁「推薦」欄目的「傳承紅色基因」專題。這次專題的開設,不僅弘揚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再現了志願軍老戰士們的英勇頑強大無畏事跡,也加倍放大了濟南廣電的優質內容資源在國家級重要宣傳平臺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在更高更廣的範圍講好了濟南故事,傳播了濟南聲音。
目前,「英雄常在 致敬最可愛的人」融媒主題報導仍在進行中,截至11月15日12時,在學習強國、天下泉城客戶端、無線濟南客戶端、今日頭條、抖音、快手、濟南網等新媒體、網絡端的播放數據為20050326人次,其中,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大會」當天,製作推出的微視頻《榮耀時刻 濟南抗美援朝老戰士再集結》24小時新媒體端播放量超過300萬次。按照專業統計數據,該主題報導在電視端《今晚》欄目首播收視量為2444萬人次,綜合其他因素,截至目前,融媒主題報導總的影響力達到了5000萬人次以上。
記者:姜富海
編輯:姜富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