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大舉措
不僅關乎媒體自身的生存發展
還關乎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的鞏固壯大
近年來
雲南在縣級融媒體建設上
進行了有益探索
其進展經驗和困惑難點
給人帶來不少啟發和思考
縣級融媒體中心工作人員在錄製節目 李曉果 攝
功能強大,成績可觀
「我們家有微信的,都關注了『非常文山』公眾號,它每天都會發布一些和我們生活相關的本地信息,不光有當天發生的熱點新聞,還有停電停水、就業招聘、出行攻略、買房賣房、超市打折等信息。」文山市民郭凱告訴半月談記者,文山融媒開設的「非常文山」微信公眾號就像生活中的朋友,提供的服務和幫助總是周全又實用。
「微信公眾號只是我們眾多融媒體平臺之一,其定位就是民生媒體,以傳播受眾關注的熱點新聞信息為主。我們還重點打造了——
第一文山App,定位為文山市的宣傳平臺;
非常文山抖音號,定位為新媒體外宣平臺和試水直播帶貨平臺;
聽見文山城市廣播FM107.1,定位為引領文明、時尚的生活類媒體。」
文山市融媒體中心主任張艾冰說,文山融媒體中心針對不同新媒體平臺(帳號)實行精準定位和差異化發展,力圖把每口井打深,充分滿足當地百姓需求。
目前,文山融媒旗下的「非常文山」公眾號擁有粉絲25萬+,條均閱讀量15000+;第一文山App用戶下載量120000+;廣播FM107.1開播短短幾月,已形成了超過10000人的聽眾粉絲圈......
在雲南省大理市,當地百姓也已把縣級融媒體平臺作為日常獲取各類信息的主要渠道。
「特別在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強烈感受到大理融媒的溫度和影響力。當時大理融媒推出的助農活動,實實在在幫助到不少農產品滯銷的老百姓,效果就在眼前;大理融媒微信公眾號還推出『以詩抗疫,大理有情』系列推文,讓當時心情沮喪的我們感受到強大的正能量。」 大理市民李燕一邊說一邊翻看「大理融媒」的頁面。
「疫情期間,大理市融媒體中心跟政府職能部門密切合作,建立聯動機制,重要信息都在第一時間及時發布,哪怕是夜裡兩三點。我們還開設了『主播說抗疫』節目,不用中央、省上統一的版本,藉助我們自己主播在本地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教大家防護等方面的知識……」大理市融媒體中心主任羅宗雄說,大理融媒聚焦本地,內容覆蓋時政、經濟、民生、文化等領域,力圖在引導輿論的同時做好市民服務。僅「大理融媒」微信公眾號,不到一年時間就漲粉9萬。
創新思路,鍛造三力
如何增強縣級融媒體的傳播力和競爭力,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雲南省多地縣級融媒體中心負責人給出了自己的心得。
——激發動力,打造內容生產力。「要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成基層輿論主要陣地,首先要做出好的內容,老百姓要愛看才行。」文山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劉豔說,如何生產出「好看」的內容,人員布局和考核機制很關鍵。
文山融媒本部常年保持不少於七成人力在一線採編,將稿件閱讀量作為重要考核依據,形成內部競爭機制;依託各雲融平臺的強大融合功能,全面打通內容來源渠道,提升內容生產效率。此外,文山還把各鄉鎮(街道)、部門在文山融媒各平臺(帳號)播發新聞信息納入意識形態工作考核,吸納、指導有內容生產能力的單位或個人在第一文山App開設訂閱號,由此構建起覆蓋全市、海納百川的內容生產資源網。
大理市融媒體中心是整合三家傳統媒體而建,建成後,首先強調打破內部藩籬,加強思想融合。「我們根據融媒體的全新業務流程,重設部門、崗位,全員雙向競聘選崗。此外,對採編人員的業務考核,實行積分制,一個積分15元,績效工資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幹得最好的拿的工資可能是最差的人的三四倍。」大理市融媒體中心常務副主任李勝認為,這對提升內容生產力作用明顯。
——不拘一格,鍛造媒體傳播力。只有做大傳播力,才能確保競爭力。文山融媒根據不同平臺(帳號)特點,持續輸出有熱度、溫度和深度的內容產品。還通過「活動營銷」,把搞活線上線下活動作為提昇平臺(帳號)吸粉力、活躍度的重要法寶,平均每周拓展線上線下活動2場以上。大理融媒直接把直播間搭在大理市交警隊,利用其指揮調度平臺,直接在那裡發布交通信息,為市民提供出行服務。
——創新模式,增強經營創收力。文山融媒體中心採用「平行合作」模式,不直接出人、出錢、出物,而是以媒體品牌無形資產和傳播資源入股的方式,與社會化公司合作經營融媒體中心可以市場化運行的業務,全面搞活市場經營。據統計,僅2019年,文山市融媒體中心就完成綜合創收近400萬元。
發展困惑,有待求解
當前雲南省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總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各地發展情況不均衡,距中央提出的深度融合發展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半月談記者了解到,部分融媒體中心在發展中還存在困惑和瓶頸,亟待解決。
比如在員工培訓方面,有媒體人士表示:「目前的工作基本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採編崗的人想學也沒時間。」此外,他們感到,部分培訓聽的時候讓人激情澎湃,但並不實用,希望能多點跟班學習。
一些採編人員表示,現有融媒體考核評價體系還需完善。「領導視察工作,一般都會問粉絲量多少、轉發量多少、10萬+多少,這些數據固然重要,但反映得並不全面,我們組織的很多線下活動沒法兒通過這些來體現。」
「我們融媒體中心是由傳統媒體合併而成,目前,傳統媒體仍有相當數量的受眾,我們不只做新媒體,還要兼顧傳統媒體的產品。一些員工會抱怨:以前完成一項工作就行了,現在要做好幾個平臺的工作,工作量大很多,工資也沒高多少,難有持續的激情。」一位融媒體中心負責人說。
「不少融媒體中心缺人、缺錢的表象背後,往往是現行管理運行機制與媒體創新發展需要之間不適應的矛盾。」基層媒體工作者認為,過於僵硬的管理運行機制不能有效激活創造力,勢必會導致工作效率和市場經營水平低下。要把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好,必須把管理運行機制創新作為第一突破口,最大程度去行政化,釋放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創造力。
來源:半月談網
編輯:楊靜
推 薦 閱 讀
● 亮眼!雲南「十三五」期間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成績單」出爐● 雲南這6地為啥能成為文明城市?答案在此↓● 全球最大!雲南這個項目竣工投產● 事事有回應!第一批雲南省 「網際網路+督查」「回音壁」內容出爐● 致敬!這些個人和集體擬獲雲南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來源:雲南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