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中求變,變中求進。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對媒體融合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省委部署要求,近年來,湘潭市在縣級媒體融合發展的歷史轉折中順勢而為,大膽改革,守正創新,始終秉持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宗旨,圍繞打造成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社區信息樞紐、精神文化家園的目標,用思考力、創新力、執行力答好媒體融合發展考題,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從「相加」到「相融」,實現優勢互補,產生聚合效應。
「1+1+1=1」
——高位推動、高效實施、高質完成,推進媒體「快融合」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位推動、高效實施、高質完成,便造就了湘潭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加速度。
去年,在湘潭市宣傳思想系統「16538」工作思路中,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重點打造的「三大平臺」之一強力推進;出臺《湘潭市關於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實施方案》,建設路徑明確清晰;深入各縣(市)區調研,摸情況、問困難、強指導、抓規範、督進度,建設節奏全面加快;選派各縣(市)區骨幹人員到省直各媒體學習培訓,提升綜合業務能力;各縣(市)區根據自身實際加大投入力度,經費需求全力保障,全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蹄疾步穩。
早在2017年初,隸屬於湘潭縣委宣傳部的湘潭縣網站搬遷至縣電視臺,成為全省最早實現臺、報、網「三媒融合」的縣級媒體之一。去年,正式掛牌成立的湘潭縣融媒體中心,完成了指揮中心、高清播出、技術平臺和設施設備的升級改造。
著眼於建設高標準「中央廚房」,湘鄉市從城區中心地帶騰出一棟2100平方米的辦公樓,通過整合資源,將技術用房改擴建與周邊環境提質改造相結合,贏得了群眾支持,大大加快了項目建設進程。去年12月,湘鄉市融媒體中心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成為全省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優等生」,也成為湘鄉老舊小區改造的「模範生」。
媒體融合發展,隊伍建設是關鍵。雨湖區融媒體中心設立了策劃部、記者部、編發部、技術部、輿情中心和綜合部,既打造「專而精」的全媒體人才隊伍,又組建了區、部門鄉鎮、村(社區)三級骨幹新聞通訊員隊伍,還與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等高校達成合作意向,打造新聞實訓基地,定期安排新聞專業實習生實習實踐,為融媒體中心「補血」「充電」,提高新聞生產能力和水平。
加強制度建設,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嶽塘區融媒體中心在吸引大量人才加盟,初步形成較為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的同時,建立健全了策劃、採集、編輯、發布、評價的閉環工作機制,制定了《薪酬管理與績效考核》等制度,並對各平臺審稿流程、員工請假、加班及培訓等審批程序予以規範。組織架構清晰,明確編委會為中心議事決策機構,下設總編室、新聞採訪部、視頻技術部、綜合辦4個部門。通過資源整合、流程優化、隊伍組建等一系列調整,中心使新老員工從「相加」到「相融」,內部調整探索初步完成,制度建設初見成效。
機構人員率先落實,場地經費優先抓實,平臺融合領先做實,各縣(市)區先行先試,善做善成,奮力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目前,5個縣(市)區全部整合本地各類媒體資源,成立了歸口縣(市)區委宣傳部領導的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並完成掛牌,同時確定了接入的省級平臺,完善了管理機制,組建了人才隊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紮實推進。
「1+1+1>3」
——流程再造、移動優先、內容為王,深化矩陣「大融合」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這也成為全市縣級融媒體中心掛牌後迎來的第一次「大考」。
2月3日,湘鄉市融媒體中心推出抗疫說唱MV《逆風的力量》,致敬平凡英雄,點擊量突破100萬;湘潭縣融媒體中心創編的花鼓戲MV《抗擊疫情莫放鬆》,成了百姓愛聽的「流行金曲」;嶽塘區融媒體中心為「嶽塘文明新風尚、公筷公勺我先行」文明實踐活動製作的公益海報、H5「餐具們的群聊」等宣傳內容,獲得廣大網友力捧,全網點擊量突破100萬……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各縣(市)區融媒體中心,主動作為,同心抗疫,不間斷髮布權威信息、傳播防疫知識、講述抗疫故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動員、組織、凝聚群眾,積極發揮基層宣傳主陣地、主戰場和主渠道作用,將戰「疫」宣傳延伸到了疫情防控的「最後一公裡」。
組建不久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為何在短時間內就能釋放出如此大的聚合力?主要得益於縣級媒體的矩陣式「大融合」,產生了「化學反應」。
流程再造,效率提升。縣級融媒體中心破除各媒體自成一體的藩籬,大膽探索採編發流程、組織管理體系等多方面的重塑與再造,推動內容、技術、平臺、渠道、管理的全面融合。生產流程突出「策、採、編、發」四個重點環節,按照「一次採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的信息傳播模式,著力構建「全媒發布、全網互通、全域覆蓋」的縣域媒體融合發展新格局。同時實現薪酬與績效掛鈎聯動,以工作績效為統一考核標準,激勵和引導一線工作人員不斷提升產品質量。
移動優先,搶佔先機。目前,各縣級融媒體中心以省級雲平臺為支撐,加快建設融媒體終端,完善了「臺、播、網、端、微、報」等多元發布體系,初步構建起多位一體、快速聯動、無縫銜接的全媒體傳播矩陣,實現了新聞宣傳提速、內容編發高效、外宣直通快捷、信息無處不在的效果。陸續推出的「中國蓮鄉」「新湘鄉」「紅色韶山」「最愛大雨湖」「i嶽塘」APP,也將朝著打造新媒體品牌的目標邁進。
內容為王,唱響時代強音。疫情期間,各縣級融媒體中心推出大量創意視頻、H5、MV、動漫等,充分利用各類平臺,「爆款」產品屢屢刷屏,發出基層主流媒體強音。與此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不斷強化內容生產、表現形式和話語體系創新,加大主題宣傳力度,對外向人民日報、新華網、央視、學習強國、湖南日報等央省媒體和平臺積極推介精品力作,成為上稿寵兒,地方知名度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縣級融媒體中心宣傳作品頻頻獲獎,融媒工作得到肯定,印證了中心實力。如,湘潭縣《走進新農村》欄目獲湖南廣播電視創新獎一等獎,公益廣告《貧窮並不可怕》獲省級優秀作品,並推薦至國務院扶貧辦參評;在全國新聞類頂尖期刊《新聞戰線》和全國黨媒、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人民日報社新媒體部舉辦的「縣級融媒 齊心抗疫」活動中,湘鄉融媒作為全國優秀範例展播。
一直以來,全市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始終秉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理念,深耕新聞品質、堅守專業價值、布局全媒體矩陣,將媒體融合不斷推向深入,更好地講好湘潭故事、發出地方聲音。
「1+1+1=N」
——做強政務、做優服務、做大業務,助推中心「超融合」
融合併非最終目的,轉型才是根本之計。
立足中心看中心、跳出中心看中心、面向未來看中心,各縣(市)區融媒體中心以多一種視角,獲取多一種機會和路徑。在守好主流輿論陣地的同時,各縣級融媒體中心利用自身優勢,深耕各類需求,創新服務模式,提供信息服務、問政服務、便民服務等,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拓展服務空間,在中心「超融合」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3月18日,湘鄉市民王先生通過「新湘鄉」APP民生在線平臺發布投訴:飆車族駕駛摩託車「炸街」擾民,存在安全隱患。接到群眾呼聲,交警部門隨即處理。4天後,針對飆車亂象的專項整治行動,在湘鄉全市鋪開。
著眼於完善網絡政務、暢通民聲渠道、接受群眾投訴和監督,湘鄉融媒體中心在APP上設置多渠道投訴反饋平臺,並對職能部門的訴求回復與處理情況進行「曝光」。市民不僅可全天候一鍵問政,還可通過媒體監督提高問題解決率。疫情防控期間,端網反映民生訴求近300條,群眾滿意度100%。
既有網絡問政的不斷深入,也有便民服務的不斷完善。
韶山是享譽海內外的紅色旅遊勝地。立足市情,韶山融媒體中心依託「紅色韶山」APP,致力於開啟「智慧旅遊」新模式,為來韶遊客提供門票、住宿預訂和租車等服務,還將依託大數據支撐,為遊客提供周邊景點、實時交通、停車場信息等數據服務,讓服務更優、更精準。
新時代的融媒體中心,應當進一步開拓服務領域,加強服務深度,建立一個開放型的平臺。
6月,湘潭縣融媒體中心積極與鄉鎮、企業合作,承辦第三屆烏梅採摘節,通過精心策劃,多渠道、多形式、多載體廣泛宣傳活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人。湘潭縣還先後承辦花石賞荷、雲湖橋採橙、烏石採茶等活動,收穫最大社會效益。同時,與縣直機關部門合作舉辦了縣長直播帶貨、家博會、電商年貨節等經濟貿易活動,以活動提升主流媒體綜合實力,打造縣級融媒體品牌形象。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在融媒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探索「媒體+N」的服務新模式,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將有力推動融媒體中心逐步實現從媒體優勢向平臺優勢、從單一傳播向多功能服務的轉變,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心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為把全市縣級融媒體中心打造為本地最權威、最方便、最受歡迎的綜合服務平臺奠定基礎。(作者 符瑤 吳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