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全球教育變數在哪兒?如何選擇出國留學?

2020-12-13 教育信息速報

近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中心舉行。

來自海內外的諸多專家學者線上線下共聚一堂,探討疫情期間不同國家及國際組織的教育應對舉措、變革方式及實施效果,研判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的新形態與新機遇,探索教育的創新路徑,加快推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變革,推動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疫情對國際教育有何影響

全球疫情迫使不少學校採取在線授課的形式,那麼網課對國際教育究竟影響幾何?

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教育政策助理教授劉璟博士在題為「疫情期間線下停課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預測研究」的報告中,呈現了暑期、惡劣天氣導致的停校以及學生曠課等因素與學生學業成就的相關性,並基於此預測了疫情期間停課三個月對學生考試成績、教育公平的影響。根據這些預測,學生在2020年秋季回歸後,將僅獲得其典型學年閱讀學習成績的63%-68%,在數學方面的學習收益僅為37%-50%。此外,劉璟認為,全球疫情導致學校關閉期間學生學業失利的現象並不普遍,水平在前三分之一的學生可能會更有收穫,建議復學後教育工作者需要考慮如何支持學業落後的學生。

在題為「疫情期間各國在線教育研究」的主旨發言中,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金慧教授分析了疫情期間全球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包括學校教學普遍遭受影響、教師缺乏支持和培訓、教育中的機會差距加大、在線教育形式問題、學生學習時間減少、在線教育有效性等。她認為,疫情加速了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比如師生在線教與學的資源開發繼續增長、在線教學策略的提升、開放課程共享更加普及,跨國跨界合作日益加強以及對數字公平的深入理解和行動。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院長金慧教授

PISA測試之父、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Andreas Schleicher在題為「培養面向未來而非過去的學習者」的主旨報告中提出,學校教育應該以未來需求為導向。Andreas基於多項研究數據展示了一些有意義的發現,包括學習時間並不等同於學習結果、教育的數位化趨勢、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對複雜數據信息的數字能力差異、知識和技能對教學法的影響以及各國在校學生的認知適應能力差異等。

未來國際教育變數在哪

未來,國際教育變數在哪兒?出國留學該如何選擇?

PISA測試之父、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Andreas Schleicher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出國留學服務分會理事長、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原司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前公使銜參贊岑建君指出,中國目前亟需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小語種人才、國際組織人才和國別區域研究人才,展望未來中國國際教育,他強調在引進優質國際教育生產資源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制度開放與改革。尤其要繼續深化網絡教育和合作辦學方面的制度改革,在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對外開放中,一方面繼續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一方面要不斷創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課程體系。

「錯綜複雜的世界局勢中,教育國際合作會變得更開放、包容。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方針和出國留學的基本國策不會變,而留學和中外合作辦學的具體方式可隨機應變。」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強調,應當以不變應萬變,攜手共建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共同體。浙江大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西部發展研究院院長周谷平教授強調,教育國際交流對於促進民心相知相通具有重要意義,呼籲應當從更開放的思維來看待教育的意義、地位和作用。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部長、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朱旭東基於自己多年的觀察介紹了在全球化和抵禦全球化、全球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等衝突的背景下,國際教育的保守主義傾向所產生的原因。此外,朱旭東教授還圍繞美國STEM教育進行了多視角的闡釋,並對中國發展STEM教育進行了展望,提出了我國要建構「學科+」科技教育體系的建議。

圖片來源:上海外國語大學

【來源:上觀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全球新冠疫情如何改變留學選擇?
    縱觀全球疫情版圖,經濟全球化和教育國際化成為新冠病毒的傳播平臺,人員流動成為其最主要的傳播因素。海外華人華僑和廣大留學人員向武漢和湖北捐贈財物、醫療和防疫物品,體現了海外兒女對祖國的牽掛和報國情懷。隨著疫情在歐美等國的迅速蔓延,大量留學生特別是眾多低齡留學生面臨滯留海外、有家難回的困境。
  • 疫情下留學面臨變數——50萬國際高中生能否走進教育「內循環」
    按照最初設想,孩子讀完國際高中後就出國留學。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對於是否選擇國際高中,劉靜一直猶豫不決。中考前,孩子說,想讀普通高中,考國內高校,不想出國了。  疫情讓留學計劃遭遇變數。
  • 疫情之後,高考生是否還有必要出國留學?
    >人生總有plan B,高考後出國留學,亡羊補牢,NO!只因為,你值得更好的選擇!「一考定終身」的時代早已過去,與其殫心竭慮,不如放眼世界名校,高考生也可好好準備留學申請,奮力一搏!說不定,這個留學選擇更適合你未來的發展需要!
  • 明年如何理性留學 專家支招全球新冠蔓延下的留學規劃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 隨著新一屆準留學生進入留學備戰衝刺階段,學生和家長心中的各種疑慮聲也越來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國際局勢日趨複雜,2020年高考報名人數和高校畢業生人數均創新高,使得2021年留學申請季形勢難料、競爭激烈、決策艱難。還要不要留學?去哪裡留學?如何規劃?
  • 問教丨後疫情時代,應以更開放心態看待出國留學
    資料圖(東方IC)*來源:騰訊教育(qq_edu),作者熊丙奇近日,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的一份報告顯示,受訪留學生中,50%以上的留學計劃受到疫情影響,其中,有66%的中國留學生受影響對於後疫情時代的出國留學變化,國內輿論並不一致,有輿論認為出國留學將由此降溫,原來打算出國留學者將轉而選擇國內高校,也有輿論認為,基於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格局,出國留學需求在短期內不會有根本的變化,只是出國留學目的國會受目的國的籤證政策、移民政策而發生變化。目前看來,出國留學的變化趨勢符合後一種輿論的判斷。
  • 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服務如何危中尋機?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 題: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服務如何危中尋機?——2020服貿會教育板塊觀察新華社記者趙琬微、高敬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全球教育的日常秩序。學校如何應對疫情?在應對挑戰之餘,國際教育服務還存在哪些新機遇?
  • 「後疫情時代」,留學該如何抉擇?
    伴隨著高考結束的尾聲,留學熱又如往年一樣不斷持續升溫,無論是對於考試成績優異想去尋求全球更頂尖精英教育的學生,還是高考發揮不利另謀良策和備選的學生,出國留學也許是一個更高更新的轉折點和起點。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71萬,比去年增加40萬。高考後,很多有條件的應屆生家庭會選擇海外留學。
  • 後疫情時代 出國留學正在重啟
    對於留學形勢,有人樂觀地分析,放棄留學計劃的人只有10%;也有人悲觀地認為,這一數字已經達到了可怕的75%。目前業內還沒有流出一份完整到令人信服的數據,既不能統觀全球,也揣摩不透人心。不得不說,2020是留學最寬鬆的一年,而明年可能是史上競爭最激烈的一年。有時候,考驗就是機遇。從市場反饋看,觀望是主流,留學仍是剛需。
  • 後疫情時代 國際教育服務如何危中尋機?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 題: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服務如何危中尋機?——2020服貿會教育板塊觀察新華社記者趙琬微、高敬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全球教育的日常秩序。學校如何應對疫情?在應對挑戰之餘,國際教育服務還存在哪些新機遇?
  • 留學申請季:全球疫情形勢之下如何理性留學
    留學申請季: 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國際局勢複雜,仍在國外繼續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健康風險、學習模式變化等挑戰……面對這些複雜交錯的因素,準備申請2021年出國讀書的中國學子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 疫情之下如何理性留學?選擇留學目的院校要慎重
    全球疫情形勢不樂觀,國際局勢複雜,仍在國外繼續學業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健康風險、學習模式變化等挑戰……面對這些複雜交錯的因素,準備申請2021年出國讀書的中國學子該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如何理性規劃留學?
  • 在變幻莫測的後疫情時代,還要出國留學嗎?耶魯北京中心李恩祐首談其成長之路(附視頻)
    我們還要不要去留學?美國還是不是好的選擇?對於耶魯北京中心總經理李恩祐(Carol Li Rafferty)來說,其家族80年來的出國留學史、自身的成長經歷以及對當下中國與世界的觀察,讓她對於上述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 疫情下留學計劃面臨變數 50萬國際高中生能否走進教育「內循環」
    按照最初設想,孩子讀完國際高中後就出國留學。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對於是否選擇國際高中,劉靜一直猶豫不決。中考前,孩子說,想讀普通高中,考國內高校,不想出國了。疫情讓留學計劃遭遇變數。面對部分出國留學計劃遇阻的學生,9月16日,教育部決定臨時允許部分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擴招,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90個項目均在其列。
  • 疫情下,留學計劃面臨變數——50萬國際高中生能否走進教育「內循環」
    按照最初設想,孩子讀完國際高中後就出國留學。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對於是否選擇國際高中,劉靜一直猶豫不決。中考前,孩子說,想讀普通高中,考國內高校,不想出國了。疫情讓留學計劃遭遇變數。
  • 疫情下,留學計劃面臨變數——50萬國際高中生能否走進教育「內循環」
    按照最初設想,孩子讀完國際高中後就出國留學。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對於是否選擇國際高中,劉靜一直猶豫不決。中考前,孩子說,想讀普通高中,考國內高校,不想出國了。疫情讓留學計劃遭遇變數。面對部分出國留學計劃遇阻的學生,9月16日,教育部決定臨時允許部分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擴招,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90個項目均在其列。
  • 上海紐約大學原校長俞立中:疫情後,還要不要選擇出國留學
    『出國留學的初心是什麼』除了學習知識技能,我們出國留學還能夠獲得什麼?第一,出國留學是培養國際化創新人才的需要。中國正在融入世界,需要一大批有全球視野,願意並善於跨文化溝通、理解和合作的國際化創新人才。出國留學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第二,教育改革開放的需要。
  • 疫情之下,你還會選擇出國留學嗎?這些留學消息請收好
    一年以來,疫情下的2020年,全球受到嚴重影響,不少原本已做好留學規劃的同學,尤其是計劃今年出國留學的同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雖然內心有過動搖,但仍堅定選擇留學之路的同學還是不少。根據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機構QS發布的《新冠疫情如何影響全球留學生》顯示,中國僅有4%的受訪者表示將取消留學計劃,48%希望推遲留學。為應對疫情,各國高校推出了眾多利好政策。海外多所高校也都改變了授課方式,以線上授課的形式保證學生學業完成,實施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線上教育。是挑戰也是機遇。
  • 明年如何理性留學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 隨著新一屆準留學生進入留學備戰衝刺階段,學生和家長心中的各種疑慮聲也越來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國際局勢日趨複雜,2020年高考報名人數和高校畢業生人數均創新高,使得2021年留學申請季形勢難料、競爭激烈、決策艱難。還要不要留學?去哪裡留學?如何規劃?
  • 明年如何理性留學?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隨著新一屆準留學生進入留學備戰衝刺階段,學生和家長心中的各種疑慮聲也越來越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國際局勢日趨複雜,2020年高考報名人數和高校畢業生人數均創新高,使得2021年留學申請季形勢難料、競爭激烈、決策艱難。還要不要留學?去哪裡留學?如何規劃?
  • 全球疫情下留學教育遇冷?專家:短期留學混合留學或成未來新形態
    全球疫情持續,交通受阻,海外教學模式改變……疫情下的留學教育充滿不確定性,有人選擇放棄,有人依然堅持,還有人正在觀望。 未來留學教育應如何發展?留學生們何去何從?近日,多場關於「疫情後的留學教育」主題論壇召開。 多位專家認為,疫情下留學教育短期受挫無法避免,但學生流動、出國留學的趨勢不會有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