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訊(記者 沈祖嘯)宅家日久,歸籠的「神獸」讓家中「雞飛狗跳」的劇情時常上演。烏魯木齊市第一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陳英傑教你疫情期間如何與孩子和諧相處。
案例一:
張女士獨自帶著8歲的兒子居家辦公,淘氣的兒子每天製造各種狀況讓她非常生氣,為此,她每天打小孩不下6次。
陳英傑:特殊時期不光是天性好動的孩子,就連家長自己也會產生焦慮的情緒,不能因此對孩子有「你這孩子怎麼這麼鬧騰」的苛責,更不能動輒打罵小孩。
如果遇到爭吵,可以嘗試按下「暫停鍵」,在情緒要爆發的時候,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想清楚自己為什麼生氣,讓自己平靜下來後再和孩子溝通。
有時,家長可能會用負面消極的批評性語言,這個一定要注意。當前這種狀態,孩子的焦慮情緒基調已經比較高,很容易引發親子衝突。這時候,家長與其煩惱,不如把這當成一個很好的親子機會,一起開展互動性活動,下棋、玩遊戲、一起做家務,而不是光安排學習任務,這樣就能把焦慮和煩惱轉化成積極的體驗。
案例二:
王女士6歲的孩子開學將上小學,現在她特別焦慮,感覺孩子什麼都欠缺,居家期間天天為孩子上小學做準備,提前「加餐」。
陳英傑:孩子要上小學了,很多家長想讓孩子提前學習拼音、算術,這種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提倡,這其實是家長對幼小銜接的一種誤解。因為,幼小銜接最需要銜接的是孩子良好的習慣養成。
有些一年級新生剛入校時,往往對上學沒有清晰的概念,不知道去學校幹什麼,上學是怎麼回事,上課幾分鐘就開始走神,發言的時候也不會舉手等。其實,小學一二年級的知識很淺,但習慣養成很重要,好的習慣能讓孩子受益終身。
居家期間入學前,家長要多注意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不妨多讓孩子背誦一些經典篇目,還可以利用親子閱讀時光,問孩子幾個問題,有意引導孩子用書面語言進行回答。
案例三:
秦女士家有兩個孩子,本來,上小學的大寶和上幼兒園的二寶關係和睦,但居家後兩個孩子一直在一起,總是沒完沒了吵架、搶玩具,哭聲、叫聲震耳欲聾,作為家長很是煩惱。
陳英傑:遇上孩子起衝突,父母需區別對待。
如果大寶莫名欺負二寶,本意是吸引父母注意,這時候,家長需要強勢介入,隔離獨立空間冷處理;如果是二孩相處方式的衝突,家長不妨把自己當做一個旁觀者和調解者,能兩個人解決就不要參與進去,給孩子交流相處的機會,教會他們相互理解,從而找到適合的相處方式。
案例四:
王先生發現,居家這些天孩子在家學習,不愛寫作業,三番五次說過之後才寫,這怎麼辦?
陳英傑:這個確實是一個孩子的習慣問題,怎麼才能養成按時寫作業的習慣呢?可能我們需要想一些稍微巧一點的辦法,別老去爭吵。
建議家長在孩子每天作息時間表裡動動腦筋,哪個時段是要寫作業的時間,哪個時段是安排自由活動的時間,做好這個時間表後,要讓孩子養成主動遵守這個規則的習慣,從被動提醒到主動做。
這有個過程,需要家長動動腦筋,想一些具體的小招,可以調動老師、同學的力量,來影響孩子的行為。
案例五:
陳先生發現自己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最近愛玩手機,說了孩子還不高興,怎樣才能讓孩子擺脫手機?
陳英傑:疫情下,良好相處的前提是達成規則意識,預防出現「沉迷手機不學習」的現象也一樣。
家長首先要在觀念上理解孩子對手機遊戲或其他新鮮事物的好奇,宜疏不宜堵,不要簡單地禁止孩子接觸手機,要學會疏通孩子的心理需求,讓孩子慢慢把注意力從手機上移開。
告訴孩子你理解他玩手機的需求,但是不能沉溺其中。在日常生活裡,家長也要給孩子做良好的示範,比如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家長最好也在一旁看書、學習、工作,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還有,要想讓孩子不迷戀手機,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孩子建立更有吸引力的興趣,譬如運動、讀書、跳舞、彈奏樂器等,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就擺脫手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