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鐘的
最近幾天,幾起運動時有人突發疾病的案例,引起了公眾諸多關注。
據媒體報導,4月4日,廣東佛山一名醫生在晨跑時發現一名倒地男子,在其實施心肺復甦術後拯救了其生命,據報導,倒地男子系連日來首次運動。4月13日,浙江杭州14歲的體育特長生騎車時被一輛轎車剮擦倒地後骨折,醫生表示,「在他原本運動強度下,或許不至於傷成這樣」。4月16日,知名馬拉松賽道攝影師「一米陽光」在跑步時突發心梗,不幸逝世。在早些時候的3月28日,四川成都一名90後男子打完籃球後突然倒地猝死。
這些案例的發生,讓人感到惋惜和痛心。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都發生在當事人進行運動的時候,其中一些是以往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都不錯的「體育健將」。一起起案例提醒人們:現在恢復日常鍛鍊,一定要悠著點。
隨著防控形勢穩定向好,人們逐步有序走出家門,出現在運動場和跑道上。在確保不構成人員聚集,各項防護措施到位的情況下,人們適當恢復鍛鍊,參加合理強度的運動,有助於增強體質和抵抗力。宅家那麼久,人們確實有理由出去動動,運動對於調節情緒、改善心情,讓自己走出因疫情造成的心理封閉,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宅家日久,身體的各項機能難免出現退化,突然進行劇烈運動,會讓身體難以適應。哪怕是運動基礎較好的人,也不能貿然開始運動。正如很多人所說的那樣,疫情突如其來,社會經濟踩了一個急剎車,如今,防控的「門」卻不能猛地打開,而要有序地徐徐開啟,通往運動場的大門同樣如此。
在重新回到運動場的恢復期,首先要制定科學的運動計劃。應根據自己的實際身體狀況,從輕微強度的運動開始,逐步恢復到疫情發生前的運動強度,分步驟、分階段地制定運動計劃。
很多人平時雖然經常參加運動,但並沒有養成科學的運動習慣。比如,運動前缺乏熱身,運動結束以後也沒有放鬆和舒緩。放在平時,這些不良運動習慣或許在短時間內不會暴露太大的問題。但是,現在因為身體長期不動,錯誤運動習慣很可能直接讓身體健康受損,不經預警直接亮出「紅牌」。
當前各地仍處在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的階段,雖然參加運動也是人們改善精力和體能、更好地投入到生產學習的方式,但這個時候不能「逞強」,還是要視自己的身體情況而為。在某種程度上,原本習慣於運動的人,更要注意自己身體狀況的前後變化,如果對自己身體的印象還停留在過去,就會放鬆警惕、增加事故風險。
長時間宅家的過程中,身體機能的變化是潛移默化的,有的體現在數據指標上,例如體重的增長,有的可能更隱蔽,例如心肺機能的下降。不管怎樣,春暖花開之時,確實到了出門適當運動的時候,然而,運動邁出的步子穩一點,前後的準備、醞釀更充分一點,才能避免遺憾和悲劇,真正實現鍛鍊強身健體的目標。(王鐘的)
[ 責編: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