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是CEO,女兒是名校學霸!鄭淵潔:因材施教才是教育最高境界

2020-12-27 陸北老師

分享親子快樂,交流教育知識,歡迎關注陸北老師

提起童話大王鄭淵潔,大家想到的除了他的多部經典童話教育,就是他的兒子鄭亞飛的教育問題。

當年,鄭淵潔為了能讓兒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決定放棄學校教育,而是在家裡對孩子進行私塾教育。而他的兒子有自己的事業,發展得非常好,甚至成為了年入1.5億的CEO。於是很多人就開始說,私塾教育才是精英教育。

其實這件事情已經被爭論很久了,之所以我今天拿出來想和大家再去聊一聊,和最近遇到的一件事情有關。

疫情期間,孩子們都不能去學校上學,雖然很多老母親表示已經受不了了,但是,我有個朋友卻不是這麼認為的。

他一直就覺得自己的孩子天賦異稟,學校給孩子的教育完全配不上自己高智商的兒子,趁著疫情期間,他教會了孩子很多高階知識,而孩子的表現也讓他很滿意。

於是,他來找我商量,他想辭職以後自己在家教孩子,以後讓孩子上名校,成為人生贏家。他問我:「我這麼做行不行?」

由此我就想到了鄭淵潔的教育理念,從鄭淵潔兒子人生成就的角度上來看,私塾教育是可以的,可行的。但是,這種教育是不是可以被推廣,又或者說,這種教育方式是不是適合所有的孩子,我覺得還需要我們認真地進行思考。

在給出觀點之前,我們先來做一些基本的了解,究竟是什麼是私塾教育。

01 私塾教育並不陌生,也許你的孩子也經歷過

其實,私塾教育即便放在現代也不是很新鮮。很多孩子沒有長時間接受過這種教育,但是也會有所接觸。

所謂私塾就是中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因為種種原因,私塾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

而對於我們來說,私塾教育其實本質上就是「一對一」,要麼就像把教師請到家裡來,他只負責教育我們家的孩子。就像是有一些家庭在孩子的升學關鍵時刻,就會選擇請家教到家裡為孩子上課,也就是所謂的「吃小灶」。

要麼就是父母辭職,自己在家教育孩子。就像是鄭淵潔一樣,兒子對學校教育不感冒,而鄭淵潔自己當初也沒有完成學校教育,而是回到家裡接受父母教育,父子倆不謀而合,於是兒子就回到家裡,由鄭淵潔自己來教育。

但是,無論是請老師到家裡,還是父母自己教育,這都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做到的。了解行情的家長都知道,一對一補課現在的有多麼地貴。

我認識一位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個好大學,每個周末都是找家教到家裡來教孩子,高中三年下來花了好幾十萬,最後孩子還只是上了一個普通本科。

如果是自己教育孩子,那投入就更大了。不僅僅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父母付出的甚至是整個人生。

就像是鄭淵潔為了兒子,編寫了整整十套針對自己家孩子的中學教材,為了能給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鄭淵潔在兒子17歲的時候開辦了與童話相關的網站。

這樣的生活一般人是安排不起的,我們誰能保證自己可以隨便寫出幾套教材來,誰又能隨隨隨便便開個網站呢?作為普通人,我們都是努力工作養家餬口,靠著每個月的薪水來養活一家人。

現在沒有了收入,自己還沒有人家的才華,你說私塾教育怎麼在你家開展呢?

很多家長看到這裡,估計已經心灰意冷了,甚至會心如死灰,「我加上不起私塾教育,那我家孩子就完蛋了,沒希望了」。

但是,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鄭淵潔的兒子的確發展得不錯,但是這都是私塾教育的功勞嗎?

02 這一切都是私塾教育的功勞嗎?當然不是,而是鄭淵潔。

很多人看到鄭淵潔的兒子接受了私塾教育,獲得了成功。就開始一味地說,「私塾教育果然好,學校教育就是不行」。

但是,鄭淵潔除了有一個兒子,他還有一個女兒,而女兒鄭亞旗接受的就是學校教育。與兒子不同,鄭亞旗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在學校就是學霸,後來同時被美國6所知名學校錄取。

如果學校教育不行,那麼鄭亞旗的經歷要如何解釋呢?

在現在這樣一個崇尚個性的時代,質疑學校教育的大有人在,在他們看來,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人都沒有個性,千篇一律,而這樣的孩子以後在社會上也難有立足之地。

所以,他們開始鼓吹私塾教育,說這種教育方式更有針對性,孩子就應該接受這樣的教育。

的確,私塾教育的針對性強,畢竟一個教師面對一個孩子,他可以更好地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情況,結合孩子的特性給予孩子更有價值的教育。

可是,私塾教育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就像是學校教育提供的不僅僅是教育方式,還有孩子的成長環境。人從出生就被貼上了社會屬性的標籤,誰也無法脫離其他人而獨自存活。

私塾教育就無法提供這種人與人交往的環境,老師只關注孩子一個人,而孩子自己也只關注自己,如此培養出來的孩子,未來要如何走向社會呢?難道我們要永遠為孩子建造一個只有他一個人的環境嗎?那這樣的孩子就算是才華卓越,智商超群,他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其實,鄭淵潔的兒子一直都不喜歡呆在學校裡進行學習,甚至感到很痛苦,鄭淵潔看到兒子這樣,才決定讓孩子回家,自己來教。但是,對於女兒,因為她能夠適應學校教育,所以鄭淵潔就讓她繼續在學習裡好好學習。

究竟是回家學習還是學校學習,鄭淵潔評判的標準並不是學校教育好,還是私塾教育優,他在乎的是哪一種教育更適合自己的孩子。

03 教育方式沒有絕對的好壞,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因材施教

同樣是來自於同一個家庭的兩個孩子,走上了不同的教育之路,但是卻同樣收穫了成功,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教育方式並不是決定孩子成功的主要因素,關鍵的問題在於孩子的需求。

孩子適合哪一種教育,而父母結合孩子的特性為孩子提供哪一種教育方式,這才是決定孩子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首先,父母不要看到別人成功了,就盲目模仿。

沒有一種教育方式適合全世界所有的孩子,教育方式都有它的特殊性,而每個孩子也都有不同的個性,所以不同的方式適合不同的孩子。

有些父母看到別人家孩子成功了,就非要複製人家的做法,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為別人家孩子的樣子。一旦孩子無法達到,父母就會覺得都是孩子的錯,因為不努力。

父母卻很少去思考,別人的做法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家孩子。如果教育方式或者說教育成果靠複製就可以實現,那是不是全世界彈鋼琴的人都是朗朗,學主持的人都是董卿了呢?

其次,父母要善於觀察自己的孩子,給予孩子最需要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氣質實驗,心理學家將不一樣的玩具放到6個月大的孩子面前,之後觀察孩子們的反應。

同樣是玩具盒裡的小丑,有的孩子興奮地大喊大叫,有的孩子則無動於衷,還有的孩子甚至把有轉到了別的方向。

教育方式何嘗不是玩具盒裡的小丑呢?有些孩子就是無法接受,哪怕靠著這種模式已經培養出了1000個人。

每個孩子都是生而不同的,作為父母,我們是環境的創造者,是孩子的引路人。所以,我們要做不僅僅是複製,也不應該是複製,而是應該根據孩子的特點,有所側重地為孩子提供他用得上的東西。

心理學家林文採老師曾經在《心理營養》這本書中做過這樣一個比喻,如果我們打算養一株植物,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花,要用哪種肥料,需要多少陽光和多少水。

而孩子就是一株植物,陽光和水是必需品,但是不同的花,需求量不同,父母只需要了解自己的花需要所少,然後提供就可以了。

最後,孩子的人生不屬於父母,父母要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電視《安家》裡有這樣一位媽媽,天天盯著孩子的學習,愁得不行,可是孩子卻無動於衷,時間長了,不僅對學習沒有興趣,甚至對媽媽都不予理睬。

媽媽覺得孩子除了玩手機,一無是處。可是,後來在別人的幫助下,孩子換了一個學校,新學校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加以引導,孩子不僅沒有「玩物喪志」,反而在這個領域小有成就,媽媽開心得不得了。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愛好,父母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判孩子的行為,貼上「玩物喪志」「不求上進」這樣的標籤。

當我們發現孩子的在哪些方面表現出興趣,父母先不要著急否定,我們可以去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歡?2.孩子為什麼會喜歡?3.孩子通過這件事情能獲得什麼?4.如果這個愛好真的不好,我們可以找哪些來替換,既可以促進孩子成長,又可以讓孩子有興趣?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想要成為稱職的父母是需要智慧和努力的,我們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然後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去過屬於自己的人生!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相關焦點

  • 童話大王鄭淵潔:因材施教,兒子自學成才當CEO,女兒成學霸
    從兒子鄭亞旗在小學畢業後開始,鄭淵潔就漸漸的覺得,似乎中國的應試教育並不適合自己的兒子,於是他才做出了讓孩子在家自學的決定。讓人非常驚喜的是,鄭淵潔的兒子僅靠三年就學完了中學六年的課程,進度比一般的學生提前了一半。
  • 鄭淵潔兒子小學退學,女兒卻成為常青藤學霸,童話大王也偏心?
    鄭淵潔小的時候就非常有想像力,但這顯然與應試教育不符,鄭淵潔的父親沒有責怪他,反而在家創辦了「私塾」,讓鄭淵潔在自由的環境下成長。而鄭淵潔的兒子鄭亞旗也有著同樣的困擾,鄭淵潔力排眾議,在兒子小學畢業那年,「鄭家私塾」又一次的開辦了。
  • 讓兒子輟學,牴觸學校教育的鄭淵潔,為何卻把女兒送進美國名校?
    兒子的成長之路鄭淵潔做爸爸後,歷史再一次上演,他看不上學校教育,從兒子鄭亞旗上幼兒園起,就一直在跟應試教育進行鬥爭。鄭淵潔的女兒出生了,女兒尚在襁褓裡,他就經常給她哼唱「不去學校」之類的歌謠,可是沒想到的是,女兒漸漸長大後,表現出了對學校的極度渴望和嚮往。
  • 學校教育好還是私塾教育好?童話大王鄭淵潔,用兒子和女兒來驗證
    都說鄭淵潔反對學校教育,自建「私塾」教育兒子鄭亞旗。到底是私塾教育好還是學校教育好呢?鄭淵潔用兒子和女兒,做了一個真實驗證。鄭淵潔有兩個孩子,「學渣」兒子鄭亞旗和「學霸」女兒鄭亞飛。一、「學渣」兒子鄭亞旗和「學霸」女兒鄭亞飛1、「學渣」兒子鄭亞旗鄭淵潔本人也是輟學的,他小學四年級時,因為把一篇作文《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的題目改成了《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而被開除,他的爸爸把他領回家,跟他說:沒關係,爸爸來教你。鄭淵潔靠著父親的教育,加上自學和對寫作的愛好,只有小學四年級學歷的他,寫出了深受兒童喜愛的童話故事。
  • 鄭淵潔:「我為什麼讓兒子輟學,卻把女兒送名校?」
    為人唏噓的教育成果:兒子小學輟學,女兒被美國6所名校錄取。 還有他的那句教育箴言:「考得不好不是學的人有問題,是教的人有問題。」當時牛奶稀缺,需要指標才能換,但鄭淵潔什麼都沒說,就由著鄭亞旗每天往車筐內倒一杯牛奶。直到兩個月後,家裡新換了一輛四輪車,他找來兒子:這車用核動力,不需要吃飯,牛奶才得以保全。
  • 拒絕幼小銜接,讓孩子輸在小學,鄭淵潔女兒高考徵服6所美國名校
    「作為父親,在女兒上中小學的十二年間,我從來沒有對女兒說過你要努力,我只對自己說,鄭淵潔,你要努力。」——鄭淵潔提起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教育經,很多人都知道他兒子鄭亞旗的故事——鄭淵潔小學階段被學校開除,爸爸鄭洪升給他私塾教育,到了鄭淵潔做爸爸,覺得學校教育不靠譜,就讓兒子鄭亞旗退學,自己模仿爸爸,親自編寫教材,也在家教兒子。
  • 「童話大王」鄭淵潔:兒子小學輟學,女兒全額獎學金被6所名校錄取
    可實際上,鄭淵潔的一雙兒女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兒子鄭亞旗讀到小學就輟學,女兒考上美國名校。在鄭淵潔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魅力。2現實版魯西西被6所名校同時錄取對兒子教育的成功,鄭淵潔原本也想把這套教育方式,實行到小女兒鄭亞飛身上。
  • 童話大王鄭淵潔:兒子小學輟學,女兒全額獎學金被6所名校錄取
    可實際上,鄭淵潔的一雙兒女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兒子鄭亞旗讀到小學就輟學,女兒考上美國名校。在鄭淵潔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魅力。2現實版魯西西被6所名校同時錄取對兒子教育的成功,鄭淵潔原本也想把這套教育方式,實行到小女兒鄭亞飛身上。
  • 兒子當老闆、女兒上名校,鄭淵潔談育兒心得:孩子成材抓好這三點
    鄭淵潔最厲害之處並不僅僅在於創作出深受中國小讀者喜愛的各種卡通形象(比如皮皮魯和魯西西、舒克和貝塔),而在於面對一雙天資不同的兒女,他能夠因材施教,並最終培養成材。有人曾開玩笑說鄭淵潔一家三代小學都未畢業,但是,這不影響他培養出學霸女兒,三年前,女兒鄭亞飛高三畢業,被美國六所大學同時錄取。兒子當老闆、女兒上名校,鄭淵潔的教子方法看似無跡可尋,卻又「有據可依」。
  • 鄭淵潔小學都未畢業,讓兒子不上學女兒上名校,卻成就了兒子一生
    鄭淵潔的教育,可以說是稱得上傳奇,鄭淵潔在兒子鄭亞旗小學輟學之後,他親自編取教材,在家給兒子進行教學,就像是在學校一樣,每周要在家舉行升旗儀式。隨著兒子自漸漸地長大,也是到了上初中的年紀。那時候已經開始流行網上授課,鄭淵潔倒是很開明,嘗試著新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兒子,結果兒子年齡尚小,極其容易受誘惑的時候,沉迷起了網路遊戲。
  • 鄭淵潔離經叛道的育兒方式,把一雙兒女都培養成才
    很多家長對鄭淵潔肯定不陌生吧,他是著名的「童話大王」,創作的很多經典的兒童文學形象也是陪伴很多人度過了童年時光。這樣一位了解兒童心理學的文學家,也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了ceo。就這樣,僅僅擁有小學文憑的他還是成功的當上了ceo。
  • 為何童話大王鄭淵潔只讓兒子讀到小學,卻把女兒培養成赴美學霸
    屢次上榜中國作家富豪榜的鄭淵潔不可能供不起孩子讀書,據父子二人稱,起因是小學時兒子被老師罵「吃屎都接不到熱乎的」,令鄭淵潔大為驚駭,在兒子小學畢業後就讓其退學,接回家由父親親自培養,為此鄭淵潔還編撰了十本教材作為「私塾」教育之用。
  • 鄭淵潔不讓上學自己教,兒子現狀打臉眾人,網友:他爸是童話大王
    >因被老師說了一句「吃屎都趕不上熱乎」,小學畢業後鄭淵潔就不讓兒子上學了,堅持自己在家教兒子,為了找到適合教育兒子的方式,鄭淵潔還自己撰寫了10多本教材,將中國刑法變成419個童話故事,跟孩子一起學習。
  • 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教育方法有什麼可複製?如何培養出學霸女兒?
    起初,鄭淵潔還會找家教老師來給兒子上課,後來,乾脆自己編了一套教材,內容涉及哲學、寫作、數理化等科目,親自給兒子上課。鄭亞旗說,雖然每天從下午才開始上課,但是鄭式私塾讀起來還真是累!一對一地上課,父親說的每一句話他都必須認真消化、思考,和學校被動去聽課不同,在家裡,每時每刻大腦都要飛速運轉起來。18歲之後,鄭亞旗便開始了自食其力。
  • 培養出CEO和學霸,鄭淵潔談家庭教育卻說: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而比鄭亞旗小16歲的女兒鄭亞飛則是超級學霸,高中畢業時被美國6所大學同時錄取。 兒子鄭亞旗 鄭亞旗曾就讀於北京最好的小學,但鄭亞旗天性自由,不喜歡學校的拘束氛圍。 有一次鄭亞旗回家問他:屎能吃嗎?鄭淵潔不解:為什麼問這個? 和兒子交流一番,鄭淵潔才知道學校老師喜歡罵人。
  • 鄭淵潔不讓女兒上學,卻遭抵死不從,如今上名牌大學還要讀博士
    有了對兒子成功教育的經驗,鄭淵潔也希望把這種教育方式放到女兒身上,女兒叫鄭亞飛,1999年出生,跟他的哥哥鄭亞旗相差16歲。也就是說鄭亞飛開始上學時,哥哥鄭亞旗已經進入社會開始工作了。鄭淵潔想在女兒身上如法炮製對兒子的教育經驗,不讓女兒上學,自已親自在家教授,意想不到的是,女兒完全不吃老爸這一套,抵死不從,一定要上學。
  • 「童話大王」鄭淵潔,小學畢業就再沒上過學的兒子,現狀怎麼樣了
    為此,父母在教育理念上更需要找到因材施教的法則,這樣孩子才更容易成龍成鳳。一、「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兒子,小學慘遭退學作為父母,當你聽到孩子說「不想讀書」的時候,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什麼?我想大部分父母要麼強逼孩子換學校,要麼怒罵或暴揍孩子,一心想把孩子不學習的心扭過來。但鄭淵潔遇到這一問題的時候,他的做法讓人太過驚喜!
  • 小學肄業的"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一篇作文,兒子也成小學學歷
    差異性思想也被教育領域採納,即是我們常說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樣的方略,回顧我們走來的路線,大多數人都在學校接受同一教育,但不排除一小部分人不走尋常路,但也抵達了自己心目中的遠方,比如今天故事的主角——鄭淵潔和他的兒子。
  • 鄭淵潔兒子小學就輟學,女兒讀書成癮想讀博士,他是怎麼培養的?
    鄭淵潔想在女兒身上如法炮製對兒子的教育經驗,不讓女兒上學,自已親自在家教授,意想不到的是,女兒完全不吃老爸這一套,每次,鄭淵潔送女兒入園前都會叮嚀:「如果有同學欺負你,或者老師對你不好,你就和爸爸說,咱以後就不去了!」剛開始,鄭淵潔想得挺美,幼兒園這麼多孩子,哪有不吵架和被欺負的,等哪天女兒受了委屈,就可以理所當然地讓女兒回家,由他來教導啦。誰料,女兒每天都是樂滋滋地去上學,與兒子鄭亞旗對學校的恐懼、厭惡對比,女兒對上學簡直「有癮」!
  • 那個讓兒子退學,自編10套教材給兒子學的鄭淵潔,他兒子現狀如何
    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對於教育都非常的重視。2500多年前的孔夫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直到現如今因材施教對中國的教育事業一直影響非常重大。在古時候,人們對於教育並沒有像現如今這麼普及,所以孔夫子作為一個老師自然能夠對學生一對一的因材施教。但是在現如今,中國人對於教育早就已經實行了普及。而人口基數的眾多,讓老師對於孩子的因材施教會變得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