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my的話:
這篇文章是Blued官方公號「淡藍」對jack的專訪。小編大力跟我聯繫的時候,說jack「或許是在中國第一位被人們熟知的、由兩位男同志撫養長大的孩子」,所以他們覺得有報導的價值。
報導中說採訪開始時有點不順利,因為jack總是回答「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令採訪一度陷入尷尬。
其實對於jack難以回答一系列預設提問,我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他確實從來都沒受過那些問題的困擾,也不以為那些是問題。。
正如他所說,那只是一種常識。
在中國同志家庭長大的男孩,今年22歲了「三男一宅」,爹地Tommy(左)、老爸Joe(中)和兒子Jack(右),南都周刊 孫海 攝
在聽到12歲的兒子Jack問出這個問題時,身為同志父親的Tommy幾乎是瞬間「石化」的。他形容,「感覺自己的血液都凝固了。」因為對他而言,那是一個向孩子保守了幾乎長達孩子一生之久的秘密。
一時間,Tommy手足無措地站在原地,一動不動。沒反應過來的他,大腦飛速運轉,試圖構思出最正確的應對措施,生怕輕舉妄動,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不好的影響。而令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是,Jack竟然突然開始大笑起來,笑得倒在沙發上直打滾,大氣喘不上來地笑著說,「哈哈,爸爸都跟我說了,你們都是同性戀。爸爸還說你很愛他,是不是啊?」還沒等Tommy從不知所措中回過神來,兒子就當一件日常小事一樣,跳回沙發上拿起遊戲機打起遊戲了。仿佛剛剛發生的一切,只是一個天真的孩子看到一隻小鳥飛到窗前,驚喜之餘,便拋之腦後的雲淡風輕。相比之下,作為父親,Tommy的緊張與五味雜陳,則顯得似乎有些多餘,甚至可笑。往往,當我們聊起同志家庭時,我們首先想到的關鍵詞是「同志」,是家長視角的「應不應該」以及「如何」。可在人們高談闊論自己的理念、擔憂、三觀時,有人問過孩子嗎?今天的Jack 22歲了。淡藍這次與Jack的對話,讓我們第一次感受到,作為孩子在同志家庭成長的真實體驗,讓我們驚嘆,也讓我們沉思。Jack的兩位父親都是同性戀者,他們是在上世紀90年代同性戀「去病化」之後,第一批實現自我認同,並處於「適婚年齡」的同志。
二十多年前,Tommy還是一名一線記者。本身就作為性少數群體一員的他,發表了一篇記錄變性人生活的報導,那是在當時看來極具衝擊性的故事。在這篇報導中的眾多讀者中,有個人叫Joe,來自農村,他便是與Tommy相伴至今的愛人,也是Jack的親生父親。當時的Joe正在南方的一家小工廠打工。他雖然身為同志,卻並未實現自我認同,直到在報刊亭看到了Tommy寫的文章。那篇文章讓他知道,原來自己不是一個人。可那時的Joe已經21歲,這在他的老家已經算是「老大不小」了。在老鄉的催促下,他和一位僅僅見了幾面的同鄉女孩結了婚,且妻子已經有了身孕。這讓Joe困擾無比,他通過報紙上的地址給Tommy寫信,試圖把他的困擾說給Tommy聽。沒想到,二人真的見面了,並且一見鍾情。當晚,Joe便回家和妻子說明了情況。後來,Joe與妻子和平分手。
一向覺得自己不喜歡孩子的Tommy在孩子出生後,喜歡上了這個可愛的「乾兒子」。而孩子的親生母親也祝福著這對愛人,並組建了新的家庭,離Joe的家只有三站地鐵的距離,日常相互照顧。此後,Jack與兩位父親生活在一起。他管親生父親Joe叫「老爸」,管「乾爹」Tommy叫「爹地」,管親生母親叫「媽」。Jack在還沒睜開眼睛的時候,就已經有三位至親在愛著他了。由於作為媒體人的Tommy時常在網際網路上分享一家人的日常生活,Jack或許是在中國第一位被人們熟知的、由兩位男同志撫養長大的孩子。
實際上,伴隨著中國同志社群日漸走向成熟,有越來越多的同志正在組建家庭,乃至擁有子女。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也將有越來越多的孩子將生活在這種多元家庭當中。面對現實、法律、道德、身份、社會接納……作為同志家庭的孩子,似乎註定會經歷與眾不同的人生。不能否認,在撥通Jack的電話時,我們也抱著這樣的想法,滿心期待著聽到Jack向我們講述或精彩非凡,或與眾不同的故事。當我們問出第一個問題時,Jack的答案是,「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啊?我沒覺得有什麼可講的」;第三個問題,「額,這個問題好奇怪,我也不知道怎麼講」……Jack的反饋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本認為這其中會有很多故事可講。我們甚至腦補了Jack在兒時面對家庭組成的困惑;對同學發問時的無措;父親向自己出櫃時的震驚;乃至面對欺凌與偏見時的應對。也正是基於這些看似合理的想像和推理,我們才問出了那些讓Jack難以回答的問題。實際上,Jack從小就知道自己的親生父母離婚了,也知道自己和Joe擁有血緣關係,而與Tommy沒有。於是,我們問Jack,「你有沒有想過,Tommy為什麼和你生活在一起?」這個問題讓Jack陷入疑惑,他說,「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他發笑著稱,「是哦,你問我,我才覺得好像也是個問題。為啥啊哈哈,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啊。」見我們追問,Jack便答道,「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什麼關係,就覺得他們挺熟的。我也沒有疑問,就覺得正常,我玩我的。」這顯然不是我們期待的答案,於是我們陷入彼此不能理解的糾纏,訪談開始變得混亂,一度無法進行下去。「之所以追問這個問題,是為了充分感受你的想法。但說真的,我現在沒有和你完全共情。」我向Jack解釋。
Jack表示理解,想了想說,「我這麼說你能理解嗎?我從小就有兩個爸爸。他們兩個從我還沒出生就在一起。對我而言,這不是問題,也沒想過這個問題。對我而言,這是一種常識。」1999年春節前夕,Joe把兩歲的Jack從外婆家接來廣州,跟兩個爸爸一起生活。作為大多數人,又何嘗細想過,「為什麼我們要有父母」、「他們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有婚姻」、「為什麼由他們照顧我們」…… 這些問題對於大多數人是常識,似乎不必回答。人們會想當然地認為,「我天生就這樣,沒覺得有什麼問題。」而對於Jack而言,擁有兩位父親,便是這樣一種常識。Jack雖然是個神經大條的男孩,卻絕非不明事理。他當然知道自己的家庭和別的家庭不一樣,但這種不一樣,不構成任何問題。他說,「我一直都知道我家不一樣,但是好像也沒有影響我的生活。」上小學時,每逢生日,他會邀請好朋友回家吃蛋糕。兩位爸爸會幫忙準備蛋糕,布置裝飾品。Jack會主動向朋友們介紹,「這是我親爸,這是我乾爹。」他說,朋友們從來沒覺得有什麼不妥,沒有一個人追著問過。上小學時,每逢生日,Jack都會邀請好朋友回家吃蛋糕、玩遊戲。不僅不覺得困擾,Jack甚至還有些驕傲。他說,每次家長會他的兩個父親都會一同出席,同學會問他,「為什麼你爸和你乾爹都這麼帥」。
一個下午,Joe決定向孩子「坦白」,當時的Jack只有12歲。
Joe認為,哪怕現在孩子似懂非懂,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會成為自然。如果隱瞞,將來Jack長大了發現自己的家庭與眾不同,可能會「想不開」。在這場父與子的「出櫃」中,Joe試圖教會Jack如何面對同學,比如同學議論起同性戀話題時儘量避開,不主動跟別人談論自己的家庭等。這在Joe眼中,無疑是一場至關重要的對話,是一場經過深思熟慮的「儀式」。而在Jack的眼中,關於那天的回憶,或許和Joe相差甚遠。「那好像是下午,我就坐在懶人沙發上玩遊戲機。老豆(廣東話中的父親)過來跟我說話,具體我記不太清楚了,因為沒怎麼在意。大概是說自己喜歡男的,跟爹地在一起是因為喜歡爹地。還跟我說了什麼是同性戀。」Jack說,Joe當時讓他把遊戲機放下,但是他其實沒有在認真聽,一直在想著趕緊繼續遊戲,心裡抱怨幹嘛要這么正式,甚至有點煩。雖然有些不耐煩,但Jack依然聽進去了。這也就有了後面Tommy回到家時,Jack那令他不知所措的「下馬威」。實際上,Jack並非對同性戀一無所知。生於97年末的他,在12歲時,「同性戀」這個詞在年輕人中早已不是生僻詞。「GAY」更是堪稱年輕人口中的高頻詞彙。Jack說,「其實我們同齡人都知道什麼是GAY,因為同學之間都會開玩笑。小說啊什麼的都會討論。但都不是特別了解,大半是調侃的意思。」我問他,那你會介意嗎?或者說,在你知道父親是GAY之後,會變得介意那些調侃嗎?Jack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玩笑就是玩笑,沒覺得有什麼問題。GAY就GAY唄,那還不得是我爸。」Jack坦言,「他們為什麼是GAY,GAY之間有什麼故事,我一直是不關心的。」因為在他看來,那是一種常態,不會引起自己的關注和思考。就好像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分開了,可能會問一下。但如果一直沒有變化,也不大會去追問什麼是婚姻關係,為何結婚。實際上,雖然擁有兩位同志父親,但Jack對於同志社群並不了解,「我就知道LGBT都是什麼意思,哪些國家能結婚,更多的就不清楚了。比如GAY喜歡什麼樣子的男孩子,我就不知道。因為跟我本人沒有太大關係。」如今的Jack正在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他的兩位父親做了什麼,以及正在做的事情意味著什麼,他說,「在國內,像咱家這種情況挺少的,能通過媒體網絡分享出來,挺好的,可以為後人鋪路。我覺得我爸是拓荒者。在我知道我們家在社媒上有很多粉絲,有很多人受到啟發的時候,我才知道,他們做的事情很令人驕傲。」如今的Jack正在美國Arkansas的一所大學就讀國際商務專業,他說,他找對象的前提是「女孩接受我的家庭情況」。Jack似乎也正在思考,為何他的成長几乎感受不到絲毫的困擾,「我現在上網有時會看到一些不好的言論,但我以前從來沒看到過,或許是他們有意不讓我看到。」我沒有問Jack是否會在未來做些什麼,因為他已經把答案寫在小學時的作文裡了。在那篇名為『我的爸爸』的作文裡,年少的他寫道,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家庭面對非議,「我一定會站在我們家這邊」。
【媒體報導「三男一宅」】
▼
新京報:一個同志家庭的18年
南都周刊:親愛的,我想把你寫進配偶欄
鳳凰周刊:揭秘中國式同志家庭
澎湃英文報導丨Three Men Under One Roof
環球時報英文版:LGBT community looking for a happy life with kids
每日人物:同志愛人帶兒子回家過年:想叫爸媽口難開
【天府泰劇專訪】讓我們走近「三男一宅」——中國現實版《兩個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