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最近看了一個TED演講,讓我很受觸動。蔣甲,一個中國小夥,在美國因「碰壁100天」真人秀而走紅。包括《彭博商業周刊》、《福布斯》、《每日郵報》在內的數十家新聞機構報導了他的故事。
一個北京出生、長大的中國男孩,杜克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之所以走上街頭,主動尋找各種「被打臉」的機會,竟是源於他幼年時期的一個魔咒。
蔣甲6歲那年,老師別出心裁地搞了一個活動。他讓班級裡的同學一起站在講臺前,相互表揚。如果有誰聽到了別人對自己的表揚,就可以拿一份班級事先準備好的禮物回到座位上。
一開始,小蔣甲熱情地為每一個拿到禮物的同學叫好。但是漸漸地,他發現,只剩下20個孩子了,10個孩子了,他自己仍未獲得表揚。最後,講臺上只剩下3個孩子。
蔣甲和另外 2個孩子就這樣尷尬地站在講臺上,氣氛不再熱烈,也沒有人表揚他們。這種感覺更像是罰站一樣。老師問,誰願意表揚一下這些同學?下面一片安靜。
蔣甲頓時大哭起來。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拒絕,這對於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是多麼大的心理創傷。30年過去了,當年的場景這個男生依然歷歷在目。
後來蔣甲去了美國讀書,他也曾有過各種美好的理想,甚至立志要創辦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收購微軟。但是,十幾年過去了,他的生活並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他只是一個大公司裡的產品經理,日子過得四平八穩,毫無波瀾。於是蔣甲開始反思,是什麼困住了自己?
他發現,每當自己有一個新的想法,或者想在人群中表達時,6歲時的那個陰影就會浮現出來。像魔咒一樣,讓自己害怕被拒絕。而生活中,每一次被拒絕的體驗,都無形中加重了他的恐懼心理。
於是,蔣甲開始在網上搜索各種辦法,試圖戰勝內心的恐懼。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被拒絕治療法」。這是一個加拿大創業者發明的療法。具體做法就是主動向人提出不太實際的請求,讓對方拒絕。每個療程持續30天。慢慢地,「患者」便會對拒絕感到麻木,從而戰勝恐懼。
蔣甲把時間延長到100天。他還自備了攝影機,記錄下這些過程,便於事後分析學習。
100天的時間裡,他找公司樓下的保安借100美元;到漢堡店請求「漢堡包續杯」;去甜甜圈店要求做一個奧林匹克五環的彩色甜甜圈;向大學教授自薦去學校講課;把自己的花寄種在別人家的花園裡;去星巴克當迎賓員……
蔣甲把視頻傳到網上,沒想到每一個視頻都有數百萬的瀏覽量。蔣甲就這樣,意外出名了。
100天之後,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併購了曾經影響他的 「被拒絕治療法」網站。
妻子在他的影響下,克服了心理障礙,成功進入夢寐以求的谷歌工作(谷歌錄取率不到0.5%)。
他還被邀請週遊美國做演講,甚至登上TED講臺,幫助數以千萬的人克服被拒絕的恐懼。
當我看到這個視頻時,我就非常感慨,這小夥子和我兒子太像了。
蔣甲說他從小因為害怕被拒絕,一般不會提什麼要求。性格也比較內向,有什麼事情都會裝在心裡或是寫在紙上,最多只會跟爸媽講。我兒子也是這樣。兒子從小就不愛表現,上課也不愛主動回答問題。他只有覺得非常厲害的,能確信讓別人高看一眼的事情,才會主動表現。他說,如果自己做的說的不足夠好,讓別人笑話,那還不如不做、不說。
兒子的心態,讓我一直有些擔心他會因為害怕被拒絕,輕易地放棄想做的事情。也一直在尋找恰當、有效的方法引導孩子。有幸,他12歲的時候看到了這個演講視頻。
兒子很受觸動。看完視頻後他主動說:「我也想試試。「
我問,你想怎麼試呢?他說,可以從問老師問題開始。以前我總擔心老師不給解答,覺得這個問題太弱。所以不敢問。現在可以試試。
我繼續問:「還有呢?」
兒子想了想說:「還可以找校門口的店老闆砍價。還有,跟爸爸要回我以前的樂高玩具(被沒收了)……」
我確定兒子在努力思考這個問題,於是很配合地跟兒子約定,我列一個「碰壁30天計劃」,當作新年禮物送給他。具體實施方案,可以等寒假有空,再一起協商調整、執行。
兒子欣然贊同。我相信這一定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關鍵時刻。這些時刻會給一個人帶來重大的影響,左右其未來的發展。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參與到這些關鍵時刻中,並給予有益的指引,無疑會給孩子極大的幫助。
看得出,蔣甲的「碰壁100天實驗」對於兒子來說,就是這樣一個關鍵時刻。我給兒子分享了3點看法。
在一些民族的文化裡,幾個月大的嬰兒會被尊為「神」。他們認為嬰兒的內心完整,沒有局限性,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是啊,小嬰兒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從來不會為大人喜不喜歡而擔心。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我們內心的能量卻感覺逐漸被遏制了。不信任自己,害怕被拒絕,我相信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這樣的心態。
小時候想要玩具,爸媽不給買;在學校競選班幹部,落選了;
長大後,想考某個心儀的大學,結果被拒之門外;談戀愛卻遭遇被分手;
再之後,走上工作崗位,千辛萬苦做的方案因為領導的一句話就被否了……
在一次又一次被拒絕之後,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束手束腳。而這一切,都是心態的問題,與能力並無關係。
當我們在生活中遭遇拒絕時,當我們面對失敗或者阻礙時,換一個角度看,或許這就是一個機遇,一種生命的饋贈。
在「碰壁100天實驗」中,蔣甲一開始連開口都困難,一被拒絕就溜煙似地逃走,連看一眼對方的勇氣都沒有。逐漸地,他開始管住自己的腿,開口溝通。再後來他發現,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對方的顧慮,就會創造更多的可能性。那些看似無理的請求,竟然都有可能被接納。
蔣甲說,每一次被拒絕都能讓他學到東西。有時候別人的拒絕,並非不願意,而是有別的原因,多問問,沒準兒就有戲了。有時候,替對方說出心中的疑問,或許能幫助你贏得對方的信任,沒準你對方就答應你的請求了。
是啊,誰說爸爸媽媽就一定不給買玩具?或許換個方式溝通會有不一樣的效果;誰說班幹部落選就代表自己不優秀?默默無聞,說不定有更多的時間琢磨自己的興趣愛好。誰又說必須考上985的?人生貴在盡力而為。
不糾結,不給自己的認知設限,就是單純地努力思考如何做好一件事。無論多麼艱難,都堅持下去。只要不退縮,就能離夢想更近一步,就一定會越來越好。因為這世界上能做到堅持的人並不多。
當然,孩子內心力量感的增強,僅靠說教和榜樣力量是不夠的。那麼多面對挫折一蹶不振,甚至輕生的孩子讓我們警醒:來自父母、朋友、老師的關懷與支持更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積極勇敢。
是不是只要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不一定。成功需要太多的條件,有很多外界因素是我們無法左右的。僅就我們自身能決定的因素看,我覺得除了堅持的勇氣之外,還需要一點智慧。
這個智慧,並不是指一個人得有多聰明,而是指「反思的能力」。蔣甲說,他一開始製作錄像,是為了每天回看視頻,思考自己哪些地方可以改進。每一天的反思,都讓他第二天迎接挑戰的能力變得更強。
蔣甲在向大學教授申請去講課時,接連兩次都遭到了直接的拒絕。但是他沒有放棄。他不僅沒有放棄,還不斷地修改講課的PPT,思考新的方式與教授溝通。直到教授被他的誠懇打動,同時也認可了他課程的價值,蔣甲終於如願當了回大學老師。要知道在美國,你想在大學授課,至少得是成功的創業者,或者拿到博士學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挑戰成功不僅靠的是勇氣,還有智慧,這樣才能活出別人不敢活的樣子。
那些改變了世界的人,改變了我們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人,都遭到過各種各樣的拒絕。但之所以他們後來成功了,正是因為他們沒有讓拒絕定義自己,而是用被拒絕後自己的反思和行動定義了自己。
這就是我從蔣甲身上學到的人生智慧。分享給你,也希望你能分享給你的孩子。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