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老爺們大家好,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借貸分期買數碼產品的事兒。
最近發生了一件事,京東金融一條「三觀不正」的借貸廣告上了熱搜:
在視頻中,一位農民工兄弟帶著母親坐飛機,結果老太太可能是因為第一次坐飛機出現了暈機症狀,空姐詢問要不要「升艙」,升艙費用1290元。農民工兄弟打開了手機,微信支付餘額只有52元,囊中羞澀。
就在這個時候,後面一位藍衣大哥挺身而出,「升!升艙的錢我來出。」,還以為大哥把手掏向自己的腰包,結果他卻要過農民工兄弟的錢,直接借了15萬元的「備用金」,好傢夥!
一副正人君子模樣,好像這筆錢真的是他自己出了一樣。農民工兄弟還擔心「網貸」,結果大哥來了一句「京東金融是京東數科旗下的大品牌,新用戶借3W塊,30天免息……balabala。弱弱地問一句:大品牌就可以不還錢嗎?
不能?那你說個錘子呢!
實際上,這種廣告我不是第一次見了,之前也刷到過360借條的短視頻,也是類似的情節,還接到過360借條的電話,問我要不要借錢。
騰訊、阿里、字節……各大網際網路巨頭旗下都有網際網路信貸產品,它們搖旗吶喊,都在告訴我們:沒錢?沒事,我們可以借你!有了錢,空姐分分鐘變成女朋友,老母親也能順利升艙了,似乎有錢就擁有了一切。
事實真的如此嗎?
01
做了這麼長時間的數碼產品推薦,我也經常收到這樣的諮詢:
這個太貴了……有支持分期的店嗎?學生黨想分期買iPhone,XX分期商場靠譜嗎?想買XX顯卡,但是預算不夠,想咬咬牙分期上,你怎麼看?更有甚者,還問我:
花唄額度不夠,能去借唄借款買iPhone嗎?
分期購物這種新的購物方式,早已從房子、車子這種超大額的商品,轉移到數碼產品這類數額相對大的商品中。既然最近京東金條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那我們就來算一筆帳。假如去年的這個時候用京東金條,分12期購買一臺iPhone 11 Pro Max,1年之後的今天,你到底虧了多少錢?(假設今天和去年利率一樣)
去年這個時候,iPhone 11 Pro Max 256G版本售價10899元,那我們就去京東金條借個11000元吧:
我的京東金條有15000元的額度,借11000元,分12期,最終要還多少錢呢?
答案是2065.65元,利息/本金的比例高達18.78%,接近20%了。也就是說借11000,你需要還13065元(後面那0.65就去掉了,無傷大雅)。
而現在iPhone 11 Pro Max值多少錢呢?用愛回收評估了一下,居然只值4900元!成色選的是「屏幕完美,外殼有輕微劃痕」,相信者更接近一般人的使用狀態。
所以,這臺手機1年後,你一共虧了13065-4900=8165,虧的錢差不多能趕上一臺全新iPhone 12 Pro的價格了。
可能有的人會問「閒魚自用二手出手價格比愛回收高不少」,那我也用閒魚價估計一下:
閒魚iPhone 11 Pro Max 256G的成色較好的,大概要6500元。假如你在去年用金條購買,那你一共虧了6565元,虧的錢足夠買一臺iPhone 12了。
與金條對應的,支付寶也有「借唄」借款服務,利息是1萬元日息0.005%(萬分之五),也就是借1萬元,1天要還5塊錢。
不多?365天下來,要還2007.5元,假如你在借唄借了11000元,1年後虧的錢和用金條差不多。
實際上,借唄和金條大家用得可能比較少,而同樣屬於這兩家公司的另外兩款產品——花唄和白條,用的人就非常多了。那我去年假如用花唄分期12期買了iPhone 11 Pro Max,我虧了多少錢呢?
花唄計費方式和借唄/金條不一樣,它是按照固定費率來的,每個月要還的錢一樣多,不同商品服務費也有些差異,我們就按照今年買iPhone 12 Pro Max的價格來預估吧:
10999元的手機,我們最終需要還10748元,利息約為650元。
白條和花唄近似,9299元的手機最終需要還10080元,利息約為780元。
客觀上講,用花唄和白條買1W出頭的iPhone,你花的錢相當於金條/借唄的1/3,明顯更划算。
那我們都用花唄、白條買手機不就行了嗎?誰TM用金條和借唄啊?
據我所知,大多數人白條和花唄並沒有超過1萬元的額度,即使有,也就是1W-1W5左右,很難用花唄同時供兩臺iPhone 12 Pro Max;而且花唄的額度和過往消費記錄有關係的,需要分期的人,往往沒有這麼大的額度可以給你分期,而額度大的人,往往可以輕鬆支付一臺iPhone 12 Pro Max的費用。
所以才會有一些人,動了金條和借唄的壞心思,想用額度超高的它們來完成自己的頂配iPhone夢。
天真!東哥和馬雲爸爸的小錢錢,豈是那麼容易就能拿到的?
02
本人反對用任何帶利息的信貸產品分期購買數碼產品。
原因很簡單,當前不少數碼產品,尤其是手機,屬於快速消費品,壽命短(多少果粉一年一換最新iPhone的?),掉價速度更是非常快,哪怕之前以「保值」著稱的iPhone,現在的降價速度也是快得離譜。iPhone 12發布一個多月,拼爹爹補貼價直降900,找誰說理去?
而房子不一樣,房貸利息儘管也不低,但是房子屬於固定資產,而且對不少人來說是必需品;除此之外,房子還具備很高的投資價值。最關鍵的是,按照當前我們國家的現狀,房價還是會持續上漲,或者保持穩定,幾乎不可能出現暴跌。30年貸款期結束後,房子產生的效益超過了利息,因而大家都說,買房貸款不虧。
數碼產品不僅不能增值,而且還一直在掉價,只要開了封到手使用,價格就是譁譁譁地往下墜——對了,第一部分的計算還建立在對手機呵護備至的前提下地。倘若有個三長兩短,就算是邊框磕了一個小坑,對二手價格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要是再來一個碎屏,那就虧大了。
所以,你假如用了需要利息的分期購買,你需要承擔以下幾份損失:
總損失=手機折舊價+利息+因為風險導致的損失
那分期免息呢?
有不少人認為,伴隨著通貨膨脹,第一個月分期的購買力,比第十二個月分期的購買力要強,所以免息反而賺了。但在我看來,手機分期並不是一個長線的分期,它往往持續6-12個月,不會超過24個月,在這麼有限的時間內,並不能稱之為」賺了「,更何況絕大多數人的收入是跑不贏CPI的。
理論上講,分期免息自然是不會虧的,我個人並不反對分期免息。但是得建立在這樣一個條件下:
現在/今後某個特定階段,不分期就能買得起
新冠疫情的到來,抗風險能力顯得愈發重要。對於學生黨,或者剛工作不久收入不高的社畜,或者房貸壓力較大的人來說,抗風險能力並不強,一旦該月份其他部分支出有所超出,數碼產品上的分期款很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就拿iPhone 12 Pro Max來說,分期價格每期高達800+元,不少學生黨生活費也就1500、2000元,假如因為出去聚會,或者買點衣服多花了幾百塊錢,手機的分期費用瞬間就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在我看來,免息分期更適合「有錢但是不想分期」的人,手頭拿不出錢買手機,且在一段時間也看不到全款購買希望的人,也不建議走免息分期。
03
想在這裡和大家聊聊「消費主義」。
在消費主義者的觀念裡,消費者是商品的主人;此外,消費還體現個人身份,商品被人為地劃分等級,人們能在消費它們的過程中享受到某種優越感。簡單來說,就是用商品給人打上標籤,「你買什麼,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老祖宗留下的「量入為出」「勤儉節約」的古訓似乎被不少年輕人拋在腦後。瀏覽小紅書、大眾點評之類的APP,我們不難發現,商家們大肆鼓吹消費主義,而不少人享受其中。
出門必然要叫滴滴,有事沒事去喝一杯星巴克,有什麼網紅美食第一時間排隊試吃,有什麼網紅XX館第一時間去體驗,喜歡的包包化妝品手機買買買,隨時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
說實話,現在不少人沉醉於這種表面上的「精緻生活」中,只熱衷於朋友圈打卡,和好朋友交流「心得「,至於自己到底能不能支撐起這樣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對自己的工作、學業究竟有什麼提升,都不重要,」精緻「就完事兒了。從這個角度看,消費主義無疑會讓人盲目從眾,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沒錢怎麼辦?借貸、分期!花唄、白條輪番上陣,再不行信用卡透支,再不行借唄和金條也能湊活湊活。分期買手機好歹還可以「回血」,買化妝品、衣服、鞋子之類的商品更是一個無底洞,消費的時候頭腦發熱,「儀式感」「精緻」」不能落後「。等到月初各路催債簡訊紛至沓來,才發現自己已然債臺高築,悔之晚矣。
追求表面的「精緻」,體現了虛榮心掩蓋下空洞的內心世界。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為什麼一定要和別人一樣呢?
04
之前某一篇推文下,有這樣一條留言:
看到你的推薦覺得很香,但是買不起,實在是心痒痒!
不知不覺中,我也成為了消費主義的助推者。這樣的結果是我不願意看到的,最後我想集中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也算是寫這篇文章的意義吧:
1、網貸,無論是大公司的還是黑網貸,一律不要碰!吃人不吐骨頭的玩意兒,網貸買數碼產品更是血虧
2、花唄/白條:不建議帶利息分期購買數碼產品,免息分期最好建立在自己能全款買或者未來某個階段一定能全款買的前提下進行
3、少追求「精緻生活」和「儀式感「,多修煉好內功,把錢花在真正該花的地方上
4、理性消費,儘量避免衝動消費或者跟風消費
5、養成存錢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