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豬性到人性再到神性是豬八戒的修行,也是每個人去惡存真的歷程

2020-12-19 陶老師課堂

《西遊記》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神魔小說,塑造了眾多鮮明的神魔形象,其中尤以孫悟空、豬八戒最為人所知。

豬八戒本本是天庭的天蓬元帥,掌管著天河的十萬水軍,後因醉酒調戲嫦娥而被貶下凡間,投身豬胎。最後經觀音點化,陪同唐僧去西天取經,最後被封為淨壇使者。

豬八戒的一生,融合了豬性、人性和神行,這既是豬八戒的個人修行,更是我們每個人去惡存真的歷程。

一、豬性:好吃懶做、貪心自私、貪財好色

豬八戒在凡間投胎後,先是咬殺母豬,後來打死群彘,最後被卵二姐(鳳凰生的一個死卵,因靈氣強大幻化成妖)招贅到福陵山雲棧洞,後來卵二姐就死了,他就一直居住在雲棧洞,自稱「豬剛鬣」。

他這時候的長相真是難以恭維。《西遊記》第八回說他生得兇險,但見他「卷髒蓮蓬吊搭嘴,耳如蒲扇顯金睛。獠牙鋒利如鋼銼,長嘴張開似火盆。」這活脫脫就是一個野豬的形象。

不僅形象差,而且他幾乎繼承了豬的所有缺點:好吃懶做、貪財好色、自私自利。

首先說說貪吃。他本來在雲棧洞居住,可是後來又看上了高家小姐高翠蘭,為了得到美人,他情願入贅高家,於是他在高家辛辛苦苦做了三年活。高翠蘭的父親形容他力大無窮,確實可以幫很多忙。但同時,他也特別能吃,「一頓要吃三五鬥米;早間點心,也得吃百十來個燒餅才飽。」在和唐僧取經期間,他也經常因為貪吃鬧了幾次笑話。

好色這方面更是眾人皆知。他在天庭本就因為調戲嫦娥被貶,到了凡塵,色心不改。不僅強娶高翠蘭,而且後來在四聖試凡心這一章節,豬八戒他不僅要娶老夫人的三個女兒,情急之下連丈母娘也想要。

最重要的是,他特別喜歡無事生非,挑撥唐僧與孫悟空的關係,這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時表現尤為突出。白骨精第一次變成少女出現時,孫悟空一打白骨精,米飯變成了癩蛤蟆,豬八戒卻挑撥唐僧說:「這是師兄怕你念『緊箍咒』,演幌騙你的。」唐僧氣得念咒念得悟空頭疼難忍。白骨精第二次變成老婦人,又被孫悟空打死時,唐僧責怪悟空並想驅趕他,悟空苦苦不走,八戒又在唐僧耳邊挑撥說:「師兄不走是想跟你分行李哩,舊衫破帽就分兩件與他罷。」說得唐僧對悟空更加嫌棄。

這時期的豬八戒基本不顧別人感受,做事完全憑自己的本性,頗有點討人嫌的意味。

二、人性:吃苦耐勞、勇敢憨厚

豬八戒雖然缺點眾多,但是優點也不少,比如說吃苦耐勞。在荊棘嶺的時候,那裡荊棘眾多,四人難以通過,連孫悟空都束手無策,這時候豬八戒主動站出來說:「要得度,還依我。」他把自己變得二十丈高,把武器變成三十丈長。用釘耙把荊棘扒開,讓唐僧得以通過荊棘嶺。

後來在七絕山稀柿溝前,道路全被爛柿子堵死,根本無法通過。悟空出了個主意,讓八戒變成一頭大豬,拱開這些爛柿子。他嘴上說著,「哥哥,你們要圖個乾淨,怎麼獨教老豬除臭。「,但還是把衣服一脫,變成一頭野豬,幾天工夫,就把七絕山八百裡的稀柿溝拱開了一條大路。

在後來遇到蜘蛛精,雖然他仍有色心,化為鯰魚精在水中調戲她們,但卻沒做什麼出格的事情。

豬八戒雖然力氣大,但是戰鬥力與孫悟空相比終究差了一大截,有時候遇到功夫高強的妖怪,也常常被抓走,但他卻不會向妖怪低頭服軟。比如大戰紅孩兒的時候,他被對方騙入洞中,裝進口袋,準備蒸煮。他在裡面一直罵對方,卻從未討饒。這不禁讓孫悟空都稱讚他。

這樣的事跡還有不少,比如說在陳家莊扮作童女的樣子捉靈感大王,還有在火焰山和孫悟空一起力戰牛魔王,不僅打死牛魔王的娘子玉面狐狸,還打塌了牛魔王的老巢。

在取經的中後期,豬八戒的變化愈發明顯,他開始變得有人情味、有了團體意識,不再是之前自私自利的那個豬八戒了。

三、神性:稍有缺點、未能成佛

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唐僧四人終於取到了真經。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雖然沒有成佛,但是終究比凡間的豬妖好了很多。

這時期的豬八戒已經穩重了很多,不再動不動就要回高老莊,而是主動背經書,陪唐僧完成取經大業。

縱觀豬八戒的整個人生,雖然這是他的個人修行,可是細究之下就會發現這其實更是我們每個人的自身修行。豬性時期的豬八戒代表的是人的本性,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作者所在的時代就可以看出來,作者生於明代,這時期人們的哲學思想活躍,出現了很多思想家,同時期的李贄就曾公開說過,「自私是人類的本性」,所以作者把人類的本性設定為豬性。

之所以設定為豬性,我覺得有兩個原因:一是豬的形象缺點雖多,但是這些缺點都不是致命的大問題。這正代表了人的最初形象,缺點多,但是稍加管束也可以改正;二是豬的形象具有普遍性,那時候幾乎人人都認識豬,所以更能讓人了解豬的樣子;三是大概與當時的皇帝有關,我們都知道明代皇帝姓朱,這正好與豬諧音。明武宗朱厚照在正德十四年的時候曾以豬與自己的姓氏是諧音從而宣布禁止養豬(不到三個月因為官員頻頻上奏禁令作廢),因為《西遊記》本來就是一部諷刺明代官場的小說,作者也可能正好用豬喻人來諷刺當時的統治者。

而豬八戒跟隨唐僧去取經的過程就是一個被教化的過程,所以在取經的過程中,豬八戒後期的形象是越來越接近人性的。

最後,取經成功,豬八戒被封為淨壇使者,為什麼沒能成佛呢?佛祖是這樣說的,「豬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帥,因酒後調戲仙娥,被貶下凡投胎畜類,後入吾沙門,雖一路保聖僧,卻又有偷奸耍滑、色情未泯,念汝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

這說明他還是存在一定的小毛病,這跟人類又正好不謀而合,每個人通過管束或者道德規範都可以讓我們改正一些缺點,但是卻不可能完全改掉本性。因為不可能有完美的人,每個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是只要他懂得大義、識大體,那有一些小問題又如何呢?畢竟開心舒服過每一天才是最重要的。這不是正好跟豬八戒的人生信條是一樣的嗎?

所以,豬八戒的修行時不僅是他自己從動物進化成神的標誌,也暗喻了人類通過教化,規範行為的一個過程。

相關焦點

  • 獸性、人性、聖性和神性
    隨著動物性被捨棄和人性的提升,人類有了技能與科技,變成地球上真正的王者。如果說,僅僅依靠人那種動物的自覺的進化變成智慧生物,也真無法說得通。論智商,人類在嬰兒時期,智商並不比猩猩、猴子、大象、海豚那些聰明的動物有什麼比較優勢。既然人類能進化成智慧生物,為什麼那些聰明的小夥伴不能做到?大象的品種也曾經很多,其歷史也有4700萬年。
  • 泰戈爾《人的宗教》:神性和人性至高完美地和諧追求與自由吟唱
    他認為宗教是全人類心智的產物,我們信奉的神具有至善的人性,而我們人性中也具有至高的神性。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人性至高的完美,當人性與神性合一,我們便獲得永生的自由與無限的喜悅。他也將追求這種靈性完美的方法告訴了我們。欲理解一個人的作品,必先了解他的思想。所以,真正理解和讀懂泰戈爾美妙的詩篇,我們就必須理解他的哲學思想。
  • 豬八戒有八個名號,其中一個叫豬八戒,其它七個呢?
    豬八戒大概是西遊記取經四人中人物形象最複雜的一個了。後世人在研究豬八戒的時候總結他具有三種特性,即人性,佛性,豬性。而他的名號猶如他的人格特性一樣,也是相當複雜的,豬八戒一共有八個名號,其中一個叫做豬八戒,那麼其它七個呢?
  • 所謂的神性、獸性,都是人性!
    看《唐人街探案2》,我是抱著想放鬆的想法去看的,結果也確實達到了,然而,在影片的結尾,卻完美地詮釋了人性這一高深的哲學命題,將影片的格調升了一個檔次。那麼問題來了,何謂人性呢?影片中是這樣解釋人性的:「一陰一陽謂之道,你白天救人,夜晚屠殺,無論是拯救生靈的神,還是嗜血屠殺的獸,都將陰陽割裂走向了極端,可二者之間,才是萬物抱陰負陽,衝氣以為和的人性。」即人性相當於一桿秤,任何一方的傾斜,都會導致人性的喪失。
  • 2021展望:品牌的神性、人性與獸性
    2020年,在「暫停鍵+快進鍵」的模式下進入到了尾聲。 所謂神性,指的就是品牌塑造的「神話信譽」,也是東方傳統經營中「吊起來賣」的商道思維。每一個品牌的傳說和故事,都是在為品牌增加一絲「神性」的光環,把它從平淡無奇的產物變成妙手偶得的珍寶,把它從獨立研發的技術變成世界革命的象徵。這一切神性的打造,核心就是兩個字:溢價!
  • 遠志明信口開河說:「神性就是服侍人」
    如果真聽到有聲音跟他說話了,還要察驗一下,到底是真神還是假神?萬一是魔鬼假冒的,遠牧師豈不是要把信徒帶到坑裡去嗎?遠志明說:神對我說:「耶穌的一生,是最幸福的一生。」我一聽就蒙了,耶穌的一生是最幸福的一生嗎?難道耶穌道成肉身是到世上享福的嗎?難道天堂生活得太不幸福了,耶穌要到地上來過一回幸福的生活嗎?舊約先知預言說: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
  •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
    知行合一王陽明4:為善去惡是格物,把逆境當成修行讀書投資大腦,思維改變人生, 大家好,歡迎繼續關注老牟的讀書圈,我們繼續講知行合一王陽明的第二部。昨天我們講到了,良知也分大小,良知小的人,會從事農業工商,本分為民,良知大的人則要當官,在更大的舞臺發揮自己的才能。
  • 《大魚海棠》:從湫的角色淺析影片中的人性與神性
    2016年7月8日,由梁旋、張春執導的《大魚海棠》上映,影片講述了在海底之下,生活著一群掌管萬物運行規律的「其他人」,每個人都是各自領域的神。影片主要圍繞著掌管海棠花生長的少女椿復活人類少年的故事開展。她初次到人間遊歷,返回海底時被漁網所困,人類少年鯤前往相助卻不幸丟失性命。
  • 學佛修行的三大境界——看看你修到哪裡了
    想了解佛教,看更多佛學故事,搜索並關注:宜青禪寺在線今天跟大家講修行,許多人都說自己會修行,但是都不知道修行是什麼,今天給大家講講修行,希望大家看後能夠對修行有一個更好的理解。學佛的最高境界就是修出大慈悲心!「修行」這一個詞,現在變得越來越生活化、大眾化、世俗化了,不是僅僅局限於出家修行學佛的人。
  • 《緊急救援》:神性高於人性的宣傳片
    星級指數:★★★☆一句話點評:神性高於人性的宣傳片自從因疫情原因撤出春節檔之後,很多觀眾都對《緊急救援》充滿期待。林超賢曾說,每種類型片,他都只拍一次,而且拍一次就要拍到極致。而《緊急救援》,就是這樣一部拍到極致的救援片。該片號稱「中國首部海上救援題材電影」。聚焦海上救援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此類題材的空白與失語。劇中主角,是一群默默堅守在險情一線的救撈戰士。通過這群人,影片帶出了一個冷僻的海上部門——中國救撈。
  • 中國媽媽,每個人都在修行,你也是嗎?
    ,都是在修行,而這場修行沒有終點,除非人不在了一場沒有終點的修行修行的媽媽都有這幾大特徵,快來看看你是不是也有:1.沒有了自己的名字、生活,甚至事業 在合肥市廣播電臺推出的《童話亮晶晶》中,一個中戲畢業的媽媽,自從生了孩子之後就做起了全職媽媽,她說自己曾經的努力,才懷揣夢想考入中戲,但這一切美好卻在嫁了人、
  • 阿迪亞香提:為什麼有些修行人修到最後,有靈性沒人性?
    記住,我們的目標不是要變得有靈性而沒有人性,而是既有靈性又有人性;不是變成一個非人的神,而是要成為一個有神性的人。要認識到在真相中,你既是一個神聖的非人或非物,同時也是有著一個確定的人生的某人或某物。當我們真的用眼睛去看的時候,我們周圍的一切都是神聖的。我們過去追求離苦得樂,追求平和、自由、神、開悟,而當我們最後來到實相最深處時,我們會認識到我們絕對不需要去任何地方,神性永遠都在。當我們看向窗外時,那裡有一棵樹、一個垃圾箱,也有草、有花、有人,所有這一切實際上都是神的面貌。
  •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明朝這個強大的王朝,有無雙的朱元璋,善戰的朱棣,創新的張居正,正氣桀驁的海瑞。它在幽靜的夜晚,誕生於僻靜而不為人知的山谷,悄無聲息,但它的光芒終將照耀整個世界,它的智慧將成為無數人前進的嚮導。這便是著名的「龍場悟道」。他質疑「存天理滅人慾」聖賢理論,提出他的觀點:天地聖賢之道並非存於萬物,也無須存於萬物,天人本是一體,何時可分?又何必分? 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自然,便是聖賢之道!存天理,去人慾?天理即是人慾。
  • 劍來:陳平安的成長曆程與各路大神的精彩糾纏
    2.楊老頭希望平安把人性吃飽,放大神性。可人間依舊有惡,不得純粹自由。而此道,亦非平安歸途。三教,神族,所求實為兩個一,但障眼法俱相同。3.崔瀺、齊靜春與陳清都三人為陳平安聯袂護道,平安大道不孤。今天,按劍來的時間軸,捋一下這個「一」。如果有看的不明確的地方,勞駕各位書友一定要及時說明,課代表將認真回復,感謝。
  • 《隱秘的角落》: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
    >你能感受到那種真實的快樂,真實到讓人背脊發涼,似乎每個人都可能在下一秒成為他。人性本惡vs人性本善很多年以前,國際大專辯論賽裡有一道讓很多人封神的辯題: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時隔多年,已經不記得很多細節,但我記得當時正方的結辯說,如果這個世界是一個人性本惡的世界,那這一定是個可怕的世界。
  • 人性是什麼?人性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人在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不同變化和影響,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 .其中初的意思是剛出生的嬰兒,人生命的開端.善的字面意思是指品質好,心質良好.在三字經中:善,就是主張人性的根源點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會有善的行動.善是指人性的光輝點,人心的美好.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對剛出生的嬰兒上說,是無分善惡的.
  • 知曉人性的惡才能更好地抑惡揚善
    文/唐耀坤人性的惡是生來有之,並不是哪個社會的產物,它不帶任何社會屬性。只是在清正廉潔的社會裡,人性的惡就被公平正義所抑制,它難以禍害出來,而在汙水橫流的社會裡,人性的惡即便泛濫成災。自此以後,由於社會上出現了私有制,就將人性引向惡的方面(自私利己)發展;在私有制這塊沃土上,人的「自私利己」愈演愈烈,竟到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地步。
  • 水到絕處是風景,人到絕境是重生。逆境,是最好的修行
    對於渴望成功的人來說,其實,逆境才是最好的助緣,於逆境中修行,才能讓自己擁有足夠的力量開創成功的未來!古人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這個問題沒有意義
    順帶的,許多人又在爭論「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的問題。對此,我想多說幾句。倒回去二十年,我還參加過幾次辯論賽,「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是經常選擇的辯題。那時候,我還真的希望去搞清楚「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但是現在我已經知道,這完全是個偽問題。而偽問題,是不可能有答案的。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關於「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記得之前,我和一個朋友討論過,朋友會說,「人性本惡」,因為人都是利己主義的。